章節18(1 / 3)

章節18

收購電影公司

作為與鬆下電器公司、飛利浦公司並駕齊驅的世界著名電器生產廠商,索尼公司也搞起了“多種經營”。

1968 年,索尼公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合作設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索尼公司。公司設立兩年後轉虧為盈,適逢山口百惠等超級明星的歌曲走紅,5 年後利潤額成為業界首位,10 年後更是超過日本勝利公司和日本哥倫比亞這些大企業,營業額和利潤均創業界首位。

但是苦心經營了10多年,索尼公司發現對方的管理意識不像日本那樣具有一貫性。合資經營實在很難,能合作的範圍是很有限的。

就像盛田昭夫說的:“我們和美國搞了各式各樣的合資企業。我們想以長遠的目光認真辦好企業,所以在美國的合資企業,倘若我們做了設備投資,當然是想使公司盡快健全起來,盡早獲得回報。可是我們考慮 10 年的事情,美國同夥卻隻考慮了10 分鍾……”

1988 年,索尼公司以 2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唱片公司,將世界上第一流的音響軟件收歸己有,並改名為索尼音響演藝公司。掙脫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束縛,得到新生的索尼音響演藝公司發展更加迅速,成為索尼集團的巨大推動力。

後來它更以擴大硬件銷售、帶動激光唱片發行的方式,重新展現了軟件的威力。

盛田昭夫也說:“買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唱片公司以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索尼公司的市場宏圖大展,因並購而投注的資金逐漸回收,而在這期間,激光唱機的市場也得以拓展。同時,索尼公司也是視聽領域中屈指可數的製造商,所以考慮想擁有自己的影視軟件,自然得到處尋找對象。有過幾次交涉,可是進展很不順利,正在那時,出現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還有什麼比吞並了世界第一流的唱片公司,又使其迅速成長更令人充滿自信的呢?如果說當初並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唱片公司時大家還有點猶豫不決,並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時就顯得躊躇滿誌了,盡管金額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唱片公司的兩倍以上,但管理領導層全部持讚成態度,這當然是順利並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唱片公司後產生的自信心所致。

盛田昭夫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是立足於長期戰略的措施,其意圖與在錄影帶競爭中測試式錄影帶受挫不無關係,畫麵優異的測試式錄影帶被後起之秀日本勝利公司家用錄像係統式錄影帶超越的原因之一,在於軟件容量的差異,這是顯而易見的。

遺憾的是,索尼公司手中沒有一流電影公司在日本的影帶發行權。而日本勝利公司的子公司卻擁有米高梅·聯美電影公司、二十世紀霍士、哥倫比亞公司的發行權。索尼完全被排除在此行列之外。

在日本,錄影機市場達數兆日元,而錄影帶的市場隻有幾千億日元,確實相差懸殊。但是,盛田昭夫不會被這些數字所迷惑。

盛田昭夫最初想收購米高梅·聯美電影公司,談判告吹後轉向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已有好幾年拍不出好作品,而且經營不善,頻頻更換高層主管,據說擁有49%的股票而握有經營權的可口可樂公司正想撒手而去。

經過一番不露聲色的試探,掌握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經營權的可口可樂公司很快有了反應,他們表示如果一些特定條件能夠滿足的話,可以考慮把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賣掉。可口可樂公司的格傑特和盛田昭夫是舊相識,他認為選擇索尼作為股票出讓的對象,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1989 年 9 月,索尼公司並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並購金額為 34 億美元,再加上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原有的 12 億美元負債,總金額高達 48 億美元。

為了使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步入正軌,索尼公司還物色了兩名電影製片人彼得格巴和約翰彼得斯經營管理。彼得格巴和約翰彼得斯因《手足情未了》、《蝙蝠俠》等熱門電影而聞名影壇,這些影片囊括了 1989 年奧斯卡金像獎的主要獎項。索尼還原封不動地並購了他們共同經營的製片公司,即格巴彼得斯演藝公司,其金額為2億美元。

這些費用全部加在一起,折算當時的彙率,將近 7000 億日元,其數額達索尼本部年度銷售金額的2/3,經營利潤的7倍。當然,這也是日本企業一次大規模的並購行動。

產業界認為,“這樣的一筆巨款,對企業的經營來說,可能會產生長期的不良影響。”還有人說:“索尼公司是因為在錄影機的競爭上遭遇滑鐵盧,故而采取了激進的做法。”

然而,索尼統帥盛田昭夫卻對以上的議論置之不理,他信心十足地說道:“即使做最壞的打算,這筆金額,我們也承擔得起。社會上無法理解我們購買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真正意圖。我不認為哥倫比亞公司被收購後的三四年間就會發揮作用。真正的作用是在 20世紀90 年代後期到下一個世紀才能實現。在下一個 10 年裏它將會重振雄風。”

盛田昭夫寄希望於20世紀 90 年代末期,但是 1992 年 2 月 20 日,合眾國際社發表了一條消息:

索尼公司的兩個製片廠在第六十四屆奧斯卡獎的提名中名列前茅,共獲得 36 項提名,約占提名總數的 1/3。

格巴彼得斯演藝公司攝製的警匪片《巴格西》在所有影片中提名最多,共有 10 項。該片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將給此片在商業上的成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除《巴格西》外,格巴彼得斯演藝公司擬製的《漁夫國王》等三部影片共獲得 17 項提名。哥倫比亞製片廠也成績不俗,它攝製的《潮流王子》獲得 7 項提名,而且票房收入已超過 5000 萬美元。

當時的好萊塢被三大影片公司控製,即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沃爾特·迪斯尼影片公司和索尼影片公司。據美國《華爾街日報》 1993 年 1 月 4 日報道:“在 1992 年票房收入大戰中,三大公司勢均力敵。幾乎同登冠軍寶座,各公司的電影業務各占大約 20%的市場份額。據預測,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將榮登榜首,迪斯尼影片公司以相差不到 1%的成績屈居第二,索尼公司則以占 19%以上的市場份額居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