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1 / 3)

章節9

建立行業標準

堅強有力的同伴是事業成功的基石,他既可以把你的事業推向高峰,也可能導致集團分裂而使你元氣大傷,甚至傾家蕩產。——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建立行業標準誌同道合的幫手

在弟弟威廉走後,洛克菲勒一直想要找個得力助手。他需要一個能夠支持他完成設想和計劃的合夥人,於是他找到了亨利·莫裏森·弗拉格勒。

不過這次弗拉格勒登場,沒有以前那麼風光了,理由很簡單——他破產了。因為戰後對於鹽的需求已經大量減少了。他不得不從頭開始。

弗拉格勒比洛克菲勒年長9歲,他穿著入時,儀表堂堂,富有幽默感,思維敏捷,辦事精明。而且無論什麼時候,他都是一副精力充沛的樣子。更巧的是他有一點與洛克菲勒驚人的相似,那就是嚴於律己,喜歡過一種清教徒式的生活。

弗拉格勒也是白手起家的人。他是窮牧師的兒子,14歲時就離開學校,到俄亥俄州親戚家開的鄉村小店裏當店員。後來娶了店主人的女兒,又在店主人的一個穀物公司出售農產品。那家穀物公司的所在地是玉米和小麥產區,弗拉格勒曾通過中間商洛克菲勒賣掉許多車皮的小麥。

南北戰爭期間,弗拉格勒成為軍隊采購穀物的承包商,還賣給軍隊大量的鹽。他成了暴發戶,發了一筆戰爭財,成立了鹽業公司。

最有戲劇性的是,弗拉格勒在破產後,來到了克利夫蘭,在洛克菲勒過去的合夥人克拉克的公司裏謀到一份工作,也做了中間商。

因為弗拉格勒租用的辦公室和洛克菲勒的辦公室在同一幢樓裏,所以他們經常一起步行上下班,邊走邊聊。很快他們就發現彼此都雄心勃勃。

弗拉格勒說:“我向來知足,但從不滿足。”

“亨利,這句話說得太好了,我很欣賞。”洛克菲勒由衷地說。

洛克菲勒一直在琢磨:光靠銀行貸款太被動,風險也大,要想生意做得主動,最好能拉到一些投資者。有雄厚的資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啊!

洛克菲勒便立即行動,雖然已經拉了一些投資者,可是他還想拉得更多。在下班的路上,他對弗拉格勒說:“要發展企業最重要的是資金,您能不能幫我拉一些投資者呢?”

弗拉格勒思索了一下,就爽快地說:“我可以給你介紹一位克利夫蘭的富翁斯蒂芬·哈克尼斯,他是我繼父的兒子。”

弗拉格勒笑眯眯地對好朋友講起了這位富翁的發家史:“那是在1862年吧,他從俄亥俄州一位國會議員那裏聽到一個消息:政府將對麥芽和蒸餾烈酒征收稅金。他趕緊行動,囤積了大量葡萄酒和威士忌。等到政府開始征收這項稅金時,他把囤積的烈性酒都拋了出去,一下子竟得到 30萬美元的利潤。”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一向主張禁酒的洛克菲勒竟然對這筆烈性酒收益大感興趣,他迫不及待地去會見這位富翁。

不久,洛克菲勒就見到了哈克尼斯。哈克尼斯長得敦敦實實,一頭亂發,唇上是海象式的胡須。他是多家銀行、鐵路、礦業和房地產公司的董事。

經過一番交談和磋商,哈克尼斯爽快地說:“你辦企業的路子是對的,肯定會有發展。這樣吧,我投資10萬美元,讓亨利做公司的代表和財務主管吧!”他在心裏為能夠幫助弗拉格勒重整旗鼓而感到欣慰。

“哈克尼斯先生,非常感謝您對我的支持,我會做好該做的事。” 洛克菲勒非常滿意有了這樣一位有實力的投資者,他的社會地位也將會對自己的生意大有裨益。

1867年,“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弗拉格勒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設在凱斯大樓,一幢有著羅馬式的圓頂窗戶的建築裏。

弗拉格勒的正式加盟讓洛克菲勒興奮異常,共同的理想又把他們連接在一起。他們每天一起上班,中午一塊兒回家吃飯,晚上又一起回家。在路上討論新的設想,製訂下一步的計劃。他們還共同擁有一間辦公室,兩人相背而坐,很多事都是商量著辦。

弗拉格勒很擅長起草法律文件,對於別人契約中的圈套能一眼識破。洛克菲勒夫人很願意當文件的最後把關者,在她嚴格的目光下,常常找不出弗拉格勒撰寫的文件有什麼紕漏之處。

“亨利起草的文件讓人信得過,比你強。”勞拉開玩笑地對洛克菲勒說。被貶低的丈夫隻好瞪著眼睛自我解嘲,用裝出來的聲音說:“啊,親愛的,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你的丈夫?”

弗拉格勒在寫商務信函時,還是把初稿拿給洛克菲勒看。洛克菲勒也一樣。他們交換初稿,在細微處做些改動,直至雙方都認為無懈可擊後,才正式發出。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洛克菲勒衝進辦公室,興奮地對弗拉格勒說:“亨利,威廉從歐洲發回150萬桶的訂單!”他兩眼放光,在辦公室快步踱來踱去:“這是一個開拓歐洲市場的好機會,我們決不能放過!”

弗拉格勒一聽,像彈簧似的從椅子上跳起來:“150萬桶!太好了!約翰,你不認為我們應該擴大煉油廠的規模嗎?現在的機器設備和生產速度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我們終將要控製國際市場啊!”

“他跟我想到一塊兒去了。”洛克菲勒用親切的目光打量著弗拉格勒,心裏這樣想著。

洛克菲勒憂心忡忡地說:“可是目前資金有困難。克利夫蘭銀行貸款利息太高,再說,銀行經理們大多數都沒有什麼遠見,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要催著還款。”

弗拉格勒顯得胸有成竹:“我有辦法。我手裏有些積蓄,能拿50000美元。另外,我太太的伯父很有錢,可以讓他拿出90000美元。他那個人隻管出錢,不會管什麼閑事。”

洛克菲勒的興奮真是難以形容,要知道,足夠的資金和信譽對企業來說是何等重要。他心想:這真是上帝賜給我的一位誌同道合、有眼光、有魄力的夥伴。我們的合作準能創造出奇跡!

洛克菲勒用新增加的資金,增添了不少機器設備,還建立了新廠,他們的競爭能力大大增強了。

弗拉格勒說: “建立在商業業務上的友誼比建築在友誼上的商業業務要好得多。”

洛克菲勒十分欣賞這句話。他和弗拉格勒多年來成功的合作,成了這種友誼的楷模。

降低成本的探索

古亞和加河支流的煉油廠,一天比一天大起來了。

這時,克利夫蘭的《領導者》刊登了一則消息:洛克菲勒的公司有一座大車庫,可容納8輛原油裝卸運輸車。另外,還有兩座可存放6000桶油的貨倉。廠內有10座煉油爐,日產量可達到 275桶。

安德魯斯對煉油法進行了不斷的改良,不過這種程序依舊是常壓加熱蒸餾法的原始工作方式。首先把采來的原油在煉油的鍋爐內升溫到四五百度,再讓加熱管中的石油蒸氣進入精餾塔中冷凝成略帶黃色的藍色液體。然後把它注入大槽裏,用接近沸騰的熱水加熱,把蒸發出來的黃色氣體同亞硫酸氣混合,再用活性炭酸鈉對混合氣體進行發光作業,這樣煤油便提煉出來了。

南北戰爭後解放了黑奴,促使美國北方發生了產業革命。林肯遇刺後,蠟燭的銷量直線上升,美國所有的家庭都燃起了燭光,工廠和鐵路等企業卻大量求購潤滑油。

在生產廠家不斷擴大生產和更新設備的時候,油井到產油區新建的火車站之間也出現了由5厘米粗的鐵管串接起來的線路,這就是新成立的亞利加尼原油輸送公司的固定資產。這時管道運輸才剛發展起來。

以前壟斷原油運輸的馬車公司,還像他們在南北戰爭中四處破壞鐵路時一樣,雇來牛仔出身的搬運苦力,於深更半夜之時去挖斷油管,放火燒毀貯油槽,甚至發展到暗殺管道輸油公司的老板。

可是在新生事物麵前,舊勢力不論怎樣阻撓總是徒勞的,管道運輸就像來勢洶湧的海潮一樣,淹沒了過時的馬車。輸油管道遍布全賓州原油生產基地。火車站、油井、油庫和古亞和加河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蜘蛛網似的管道。

石油業的上遊工業是勘探石油產地等工作,而精煉和銷售則是下遊工業。這稱呼來自於對亞利加尼河和產油河上、下遊工業的區別叫法。洛克菲勒的最終目的是控製下遊工業,他對上遊工業絲毫沒有興趣。

上遊和下遊間采用的交易方式,當時還十分原始。上遊注滿了油槽後,他們就通知下遊的管道輸送公司。管道輸送公司就派人帶上測量工具和收據到上遊,他們先把測量工具插進油槽測出油量,再填好收據,接著就打開油槽閥門,等油槽放空後再把閥門關上。

因為測量的方法太簡單,賣油的上遊工廠就把油槽底部的原油沉澱渣和蒸發部分各加了3%到銷售價中。比如油井的所有者是兩個人的話,下遊方麵就隻在收據上寫下所有者的人數。

而此時,克利夫蘭已經有50家煉油廠,位於紐約長島的也有8家。在波士頓、新哈芬、新澤西、巴爾的摩等東岸工業城中,也不斷出現新的煉油廠,水牛城和伊利也是這樣。

在賓夕法尼亞州這個原料產地,既做上遊工業又幹下遊行業的公司至少有30家,它們都擁有自己的煉油廠。

在杜雷克還沒有發現泰塔斯維的油井時,有位名叫多那的商人便向液化煤油發起了攻擊。那時,他的工廠已有工人200名,每周產精煉油1800桶,基本上控製了產油的工業。

多那並不是鼠目寸光之輩,他挑選精幹的專家當工作人員。他還投資12.5萬美元,在泰塔斯維火車站附近,建起了一座具有防火能力的煉油廠。

除了多那,上遊企業中此外也出現了一個集團,加入到煉油行業的競爭中。而且上遊的集團力量非常強大,這些人幾乎全是一些從歐洲大學裏畢業的德國工程師。

他們在亞利加尼河的近旁,豎起了20座煤油廠,因為他們的化學知識在當時確實是相當先進的,所以他們的煉油廠每周能產煤油1000桶,附帶還生產石蠟、苯和用作染料的苯胺。

而且這些人很清楚自己的產品和歐洲市場十分對路,因此他們的煤油廠全部采用防火設計,分布在占地25畝的一大片土地上。辦公室裏鋪著由歐洲進口的豪華地毯,布置著各種高貴典雅的裝飾與家具,把油膩泥濘的上遊變成了歐洲的宮廷。

洛克菲勒兄弟公司在上遊有工廠16家,每周能出品900桶精煉油。那時,鋪設煉油輸送管的技術還不那麼簡單,可洛克菲勒兄弟采用的特殊設計的大功率設備,把工廠裏的精煉油抽到附近的斷崖上,再利用落差,精煉油就能夠自動地順著管道流到亞利加尼河邊。

賓夕法尼亞州的上遊工廠,同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等東岸城市中下遊煉油企業勢不兩立。洛克菲勒盡管隻在中間的克利夫蘭地區從事煉油事業,但他清楚遲早會同競爭對手爆發激戰的,因此他先走了一著——壟斷下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