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載人航天的舞台(1 / 3)

浩瀚的宇宙,迷人的星際,那裏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是人類夢寐以求想要探究的神秘之地。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將人類的航天行動推向了一個又一個巔峰。遨遊太空已不再是白日做夢,載人航天將這一切變成了真真切切的現實。

第一節 載人航天“競賽”

1969年7月21日,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首次踏上月球表麵時,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如是,回望人類步入太空的曆程不難發現,人類與太空的距離越來越近。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始建於1955年,位於哈薩克斯坦錫爾河畔丘拉塔姆以北地區。人類航天史上的幾個“第一”都與這裏有關:1957年10月,蘇聯在此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類從此開始了探索太空的征程;1961年4月12日,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從這裏進入太空。“東方1號”飛船用了108分鍾繞地球運行一圈後,在薩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航天員。1974年,蘇聯在此發射了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1986年,蘇聯具有6個對接口的“和平號”空間站從這裏發射;1988年,蘇聯的首架航天飛機“暴風雪號”在這裏升空並返回地麵。

加加林順利遨遊太空,使蘇聯在與美國展開的載人航天競賽中贏得世界第一。在世界範圍內總是趾高氣楊的美國,怎能不掌握載人航天這個“籌碼”。在蘇聯“邁出了人類第一步”之後,1961年5月5日,美國航天員艾倫·謝潑德駕駛美國“自由7號”宇宙飛船,在太空停留了15分鍾,成為美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美國也因此成為繼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美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起步稍稍晚於蘇聯,於是他們開始籌劃起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國會宣布:在60年代結束之前,美國要把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麵。從此,美國正式開始實施舉世聞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計劃。

很快,美國於1962年組建了肯尼迪航天中心。這裏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進行載人與不載人航天器測試、準備和實施發射的最重要場所,同樣也承載著美國人踏上月球的夢想。1969年7月16日,首次實現人類登月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就從這裏發射升空,開始了赴月之旅。7月21日,兩名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走出“阿波羅11號”飛船,踏上月球表麵,並將星條旗插上月球。在美國航天員手中的金屬紀念牌上,鐫刻著東西兩半球的圖案和文字。文字的內容是:1969年7月,太陽係的行星——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足跡。我們代表人類來這裏進行了一次和平的旅行。

毋庸置疑,科技的進步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進入太空則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水平的重要標誌。在這場載人航天的競賽之中,兩個科技大國——蘇聯和美國,你爭我奪,唯恐落於人後。早在1958年6月5日,蘇聯科學院院士、火箭飛船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在為政府起草的《開發宇宙空間的遠景工作》中,提出1961—1965年完成研製能乘2~3人的載人飛船,1962年開始建造空間站。

1958年10月7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iministration)成立後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就是:正式批準“水星號”載人飛船工程。1959年9月9日,美國用“宇宙神D”運載火箭首次成功地發射了“水星”飛船模型,進行亞軌道飛行。此後直到1961年4月25日,美國共進行了7次無人飛船試驗,其中失敗3次,成功4次,為美國成功實施載人航天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0年1月,蘇聯成功發射了兩艘無人的“衛星式”飛船,進行亞軌道飛行。此後至1961年3月25日,蘇聯共進行了7次無人飛船試驗,其中失敗4次,成功3次。值得一提的是,後兩次試驗連續獲得成功。這兩次試驗成功後,蘇聯航天科學家們信心倍增,以至於蘇聯決策機關認為本國已經完全具備了載人飛船的發射能力。由此,奠定了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成功遨遊太空的基礎。

在人類載人航天的起跑線上,蘇聯和美國開始無休止地競相角逐。而人類載人航天的發展,也在這種競爭中飛速發展。

1962年2月20日,美國發射載人飛船“水星6號”,航天員歐約翰·格倫中校駕駛“水星6號”載人飛船繞地球飛行3圈,曆時4小時55分23秒,最終在大西洋海麵安全返回。格倫因此成為美國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

1962年8月11日,蘇聯發射載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東方3號”飛船上天。次日,蘇聯發射載有波波維奇中校的“東方4號”飛船上天。“東方4號”與“東方3號”首次在太空實現載人飛船的交會飛行,最近相距5公裏,第一次從太空傳回圖像。

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名字叫做捷列什科娃。她於1963年6月16日駕駛蘇聯“東方6號”飛船進入太空。飛船繞地球飛行48圈,曆時70小時50分,19日順利返回。此後,蘇聯成功發射搭載三人的第二代載人飛船“上升1號”。航天員科馬羅夫、耶戈洛夫和費捷斯托夫駕駛飛船於1964年10月12日出發,繞地球飛行16圈,曆時24小時17分,返回於庫斯塔奈地區。這是蘇聯,同時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搭載三人飛行。

1965年3月18日,蘇聯發射載有別列亞耶夫、列昂諾夫的“上升2號”飛船。飛行中,列昂諾夫進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係著安全帶,在離飛船5米處活動了12分鍾,完成了目視觀測、拆卸工作及其他實驗,成為人類在太空行走的第一人。

在蘇聯發射“上升2號”幾天後,美國緊接著成功發射了第二代載人飛船“雙子星座3號”。飛船乘載著美國航天員格裏索姆中校和約翰·楊少校,繞地球飛行3圈,曆時4小時52分鍾,完成了美國首次載2人飛行的任務。

美國人第一次實現太空行走,是在1965年6月3日。當天,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麥克迪維特上尉和懷特上尉的“雙子星座4號”飛船,繞地球飛行62圈。航天員懷特到艙外行走21分鍾,用噴氣裝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機動飛行。

1965年12月15日,美國發射“雙子星座6A號”飛船。飛船載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爾德上尉。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曆時25小時51分鍾。此次飛行是與12月4日發射的“雙子星座7號”交會,並保持近距離編隊飛行,最近時約0.3米。至此,美國載人飛船第一次實現了空間交會飛行。

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間對接也是由美國航天員完成的。1966年3月16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雙子星座8號”,繞地球飛行6.75圈,曆時10小時41分。飛行中,首次實現了載人飛船與名叫“阿金納”的對接艙體對接。美國和蘇聯對載人航天的試驗樂此不疲,然而,並不是每一次試驗都大獲成功。1967年1月27日,美國“阿波羅4A”飛船在發射台上進行登月飛船的地麵試驗。飛船內坐著曾參加過“水星號”、“雙子星座號”飛船飛行的格裏索姆上校、美國第一個完成艙外活動的懷特中校和第一次準備參加太空飛行的查菲少校。令人遺憾的是,充滿純氧的座艙突然起火爆炸,三名航天員當即遇難。

美國人還沒有從悲痛中蘇醒過來,蘇聯又遭到了重創。1967年4月23日,蘇聯用“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第三代飛船“聯盟1號”。4月24日飛船返回時,因降落傘故障,飛船墜毀於烏拉爾奧倫波克附近,航天員科馬羅夫不幸遇難。此後蘇聯轉而發射無人飛船。1968年4月14日,蘇聯“宇宙212號”無人飛船上天。飛船在軌道運行中與後來發射的“宇宙213號”無人飛船自動對接,實現了蘇聯首次空間對接。

痛定思痛,美國延續使用“阿波羅”這個名字,於1968年10月11日發射了“阿波羅7號”飛船。這是“阿波羅”飛船的第一次載人繞地球軌道飛行。美國航天員埃斯利、希拉和康尼翰繞地球飛行163圈,曆時260小時9分鍾,22日順利返回。

當蘇聯和美國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越走越遠的時候,“踏足土星,飛出太陽係”成為了他們下一個目標。然而,這需要在載人航天領域付出巨大的人力和財力,需要更長久的研究和無數次的嚐試。於是乎,這種“不顧一切向前衝”的行為,引來了反對之聲。發表不同看法的,恰恰是一位權威性人物——薩格傑耶夫院土。他曾擔任過蘇聯宇宙考察研究所所長,後來又擔任過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的顧問。他表示:“載人宇宙飛船是人類航天科技的傑出成就,但沒有實際用途。如果用常規火箭把一個有效載荷送上軌道,將比載人飛船更簡單、更省錢。”

一向敢說敢做的美國人也發表了觀點,這個人就是美國著名空間科學家範·艾倫。他曾參與美國多項空間科學研究,這位空間科學巨匠曾利用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現地球周圍有兩層巨大的輻射帶,這一發現被命名為“範·艾倫帶”。然而,這位特殊人物曾就美國的載人航天計劃,在《科學美國》雜誌上發表文章,明確闡述自己的不同看法:“多少世紀以來,人們由於受神話和科學幻想小說的影響向往宇宙飛行。這種向往逐漸衍變為一種宗教般的狂熱,竟然將宇宙空間當作人類的天然棲居地。但是,曆史的經驗會告訴人們,這樣除了滿足冒險精神外,把人送上太空沒什麼正當理由。”

同時,法國科學院空間研究委員會主任羅伯特·卡斯坦認為:“把人送上太空是一種擺闊氣和炫耀自己的做法,並非必要。就大部分空間研究和科學觀測而言,自動化的人造地球衛星和機器人比人更有效。而且,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成本付出更低。”

當然,從科學研究人員的角度來看,“經濟背景”和“人類是否有必要研究載人航天”的問題是重中之重。然而,最有切身體會的要數進入太空的航天員。美國航天員柯林斯曾參加了“美國雙子星座10號”和“阿波羅11號”的飛行。1969年,在“阿波羅11號”登月飛行中,柯林斯擔任指揮艙航天員,在飛船指揮艙迎接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從月球表麵返回。1985年,他“現身說法”,就人在航天中的作用,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人的局限性導致人在很多方麵受製約,此時智能化的機器人和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完全可以取代人來執行任務。人不能耐受太空中惡劣的環境,比如:真空、缺氧、失重、輻射等。為了保證人在航天中的健康、安全和工作效率,需要提供複雜而昂貴的密閉艙、環境控製與生命保障係統、航天服等防護裝置。而無生命的機器則完全不受這些限製,如果用它們來代替人上天,費用僅是載人航天費用的1/10,甚至1%。因此,人在航天中的作用與價值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