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載人航天的舞台(2 / 3)

各種評論確實引發了人們對載人航天的思考。美國白宮和航空航天局曾聯合組成一個委員會,由全美著名的航空航天技術專家和科學家組成,專門研究美國未來的航天計劃。他們認為,美國的民用航天計劃目前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航天計劃的目的不明確。這種“不明確”,使美國對載人航天“大踏步地前進”方式有所收斂。特別是“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蒙難後,美國人真的放緩了進軍太空的腳步,從主角的位置換到了觀眾席的位置。

當然,使美國放緩腳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據統計,美國自開展載人航天活動以來,已經耗費上千億美元。堅持實施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載人火星飛行計劃,在之後的幾十年中,恐怕要斥資4000多億美元。如此巨大的支出,對於美國這樣一個經濟強國來說,也是一件值得掂量的事情。

俄羅斯方麵在經濟支撐上,也開始叫苦連天。加之著名的“和平號”空間站使用年限已到,更是使其無法如當年一般意氣風發。2001年3月23日淩晨,重達137噸的載人宇宙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完成了它15年的重要使命,徹底告別了太空。那疲憊且傷痕累累的身軀,曾見證它曾為人類作出的卓越貢獻。隨著“和平號”空間站的隕落,它瞬間化作的1500塊碎片圖像被傳回位於莫斯科西北郊衛星城飛行控製中心的大屏幕上。看著逐漸黯淡消失的“和平號”空間站,在場的專家們無不感傷落淚。

“和平號”空間站的隕落,為俄羅斯在載人航天發展史上畫上了一個句點。美國與俄羅斯的載人航天競賽,在花掉了數千億美元之後,以俄羅斯無力支撐而告終。

載人航天“不容易”,在發展的道路上布滿了荊棘。然而,人類的發展會因困難重重而止步嗎?答案是否定的。

第二節 中國人的飛天夢

比起美國和俄羅斯,中國在導彈、火箭、衛星方麵可謂是後起之秀,厚積薄發,並且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唯獨在載人航天技術一項上,中國與世界一流水平差距較大。

長期以來,中國人口口相傳著一種說法:長城是在太空中唯一看得見的地球上的人工建築。對於十幾億炎黃子孫來說,長城是值得驕傲的偉大建築,能夠在太空中看到它雄偉的“身軀”,該是多麼自豪!然而,這種說法卻被真正進入太空中的女航天員否定了。

1997年,5名美國和俄羅斯宇航員被邀請到中國訪問。中國的孩子們好奇地提出各種問題。曾在太空累計飛行了232天的美國女宇航員香依·露西德被問道,“在太空中能不能用肉眼看到長城?”“看不見。”露西德誠實地回答。現場頓時傳來一片惋惜聲。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讓他們失望的是,進入太空的外國人說“看不見中國的長城”。科學摻不得半點虛假,事實證明,隻有真正地進入太空,中國人才有發言權。

上下五千年,中國人一直都有著飛天的夢想。從古至今,嫦娥奔月的神話,人飛於天、車走空中的傳說,以及鯤鵬展翅、九天攬月的奇妙故事,伴隨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成長。神話並非無法照進現實,在中國古代就曾有人進行過“飛天”的嚐試,這個人名叫萬戶。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為學生講的第一課就是“萬戶飛天”的故事:

“萬戶飛天”的故事發生在明朝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萬戶的家庭背景優越,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讀了多年書,卻不去參加考試,根本不想踏上仕途之路。原因隻有一個,萬戶癡迷於科學。最令萬戶感興趣的是中國古人發明的火藥和火箭。年輕的萬戶想法天馬行空,他想借助這兩種具有巨大推力的東西,把自己送上天,親眼看一看萬丈高空究竟有些什麼。

為此,萬戶做了充分的準備,並且選擇了一個山頂作為“起飛”的地點。那一天,山坡上聚集了觀看萬戶飛天的人群。萬戶就坐在人群前麵的一把特別的椅子上。椅子上綁著密密麻麻共47支火箭(又稱“起火”),而萬戶則兩手各握一隻大風箏。見到萬戶的“造型”,有人指著椅子驚呼:“這就是飛車!”

在人們期待的目光中,萬戶讓他的家丁點燃第一排火箭。家丁雙手發抖,舉著火把始終不敢引燃導火索。他對萬戶說:“不行,我害怕。”

“有什麼好怕的?”萬戶泰然自若。

“倘若飛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難保。”家丁邊回答,邊搖頭。

“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願。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濺天疆,也要為後世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你等不必害怕,快來點火!”說完,萬戶仰天大笑。

見萬戶如此胸懷,家丁隻好服從萬戶的命令,用熊熊燃燒的火把點燃了導火索。瞬間,第一排火箭燃成一片,接著是“轟”的一聲,“飛車”被滾滾濃煙拋擲到半空,烈焰翻騰。

圍觀的人群仰頭張望,隻見第二排導火索開始燃燒。當人們期待第二排火箭能把萬戶送到更高的地方時,突如其來的爆炸聲打破了幻想。天空中,萬戶的“飛車”變成了一個大火球。遠遠地,隻見萬戶從燃燒的飛車上跌落下來,手中的兩隻大風箏沒能帶他飛翔,一個身影徑直摔向萬家山。

當錢學森講到這裏時,做了片刻的停頓。一位學生好奇地問他後來發生了什麼。

“後來?”錢學森神情惋惜,“萬戶長眠在鮮花盛開的萬家山。當然,他進行的飛天事業停止了。明朝以後,特別是到了近代,我國的科技事業日趨落後,以至備受列強的欺淩。但是,萬戶開創的飛天事業,得到了世界的公認。美國一位叫詹姆斯·麥克唐納的火箭專家,稱中國的萬戶為青年火箭專家,是人類第一位進行載人火箭飛行嚐試的先驅。他研製的蛇形飛車,也是人類有史以來了不起的發明。”

錢學森若有所思,然後說到:“實際上,早在明代我國便發明了二級火箭。多級火箭為我國首創,是人類火箭技術方麵的重大突破,是現代多級火箭的先河。”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的力量進行飛行的人,中國人萬戶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鼻祖。在“萬戶飛天”近500年之後,為了紀念他的壯舉,1970年,英國布萊頓召開的國際天文會議,將月球上最大的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從此,月球上烙印下了中國人的名字。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完全有理由在太空的門檻上捷足先登。同樣,中國隻有一個踐行飛天夢的勇士是不夠的。懊悔於閉關鎖國,經曆過愚昧與腐敗統治的中國人開始覺醒,讓根植於心中的飛天夢再次重啟。為此,中國科學家發出了警世呐喊:“一個大國不能在激烈的太空競爭中沉默!”

中國航天界的領軍人物閔桂榮、王希季等四位院士,在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提到,建議國家建設空間基礎設施,特別是將軍事設施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而其核心是拓展“第四空間”,即太空領域,把疆域從陸海空拓展到太空,發展“第四疆域”。顯然,太空時代的到來,對中國人的視野和發展之路形成了新的挑戰。

中國人毫不避諱地說出自己擁有飛天夢,也不掩飾未來的太空計劃具有一定的國防意義。中國人不僅把載人航天工程看作是一項事關名譽、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工程,更期待將載人飛行技術進行開發,將它們商業化、民用化,在包括通信技術、材料技術、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生命研究等力麵取得重大突破。

正如中國研製“兩彈一星”的初衷一樣,中國發展航天事業,是以和平為根本;重點著力於載人航天,是大勢所趨;而中國發展太空事業,目的絕不是為了威脅他國,而是圓一個飛天夢。

第三節 載人航天工程“上馬”

中國人的飛天夢,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

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確定了明確的目標。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發出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此後,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全國各地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紛紛行動起來。1960年2月19日,中國人自己研製的第一枚T-7M探空火箭在上海郊區的一片稻田裏發射成功。

中國人渴望奔向遙遠的太空,萬般努力之下,又邁出一大步。1970年4月24日,西北大漠深處,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進入天際。響徹寰宇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了中華民族從此進入航天時代。

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科技事業展開了快速發展的新篇章。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陳芳允(著名電子學家)、楊嘉墀(著名空間自動控製專家)、王大珩(應用光學及光學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撰寫的《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被呈送到鄧小平案頭。4位院士共同提出:在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今天,誰把握住高技術領域發展方向,誰就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真正的高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高技術研究的實效要花氣力和時間;搞高技術不僅可以集中現有的科研實力出成果,而且還可以培養新一代高技術人才。

“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兩天後,鄧小平揮筆寫下了這一重要批示,可見這位充滿謀略的政治家,對這份建議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