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曆史性的一步
“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天,實現了中華民族在太空中飛行的夢想。緊接著,“神舟七號”實現了中國人在太空漫步的心願。
“神舟七號”,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器,是中國“神舟”係列飛船之一。“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重達12噸,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軌道艙:作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艙,以及用於出艙時的氣閘艙。配有泄複壓控製、艙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內部有航天員生活設施。軌道艙頂部裝配有一顆伴飛小衛星和5個複壓氣瓶。此前,“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飛船升空入軌後,均無法拍攝到飛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而這顆伴飛小衛星將彌補這一缺憾,可提供飛船在軌飛行時的首張三維立體外景照片。
碗形的返回艙,用於航天員返回地球的艙段,與軌道艙相連,裝有用以降落的降落傘和反推力火箭,實行軟著陸。推進艙內裝有推進係統,以及一部分電源、環境控製和通訊係統,另外配有一對太陽能電池板。
此次,“神舟七號”飛船搭乘的三名航天員分別為翟誌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
翟誌剛,曾入選“神五”及“神六”計劃,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龍江鎮龍西村人,大學文化、雙學士學位。1966年10月10日出生,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黨,曾任空軍試訓中心某團飛行教員,飛過殲七、殲八等機型,安全飛行950小時,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1998年1月,翟誌剛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曾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2005年6月,入選“神六”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6月,入選“神七”載人航天飛行乘組。
劉伯明,1966年9月出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安全飛行10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曾入選“神六”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6月,入選“神七”載人航天飛行乘組。
景海鵬,山西省運城市人,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黨,曾任空軍某師某團司令部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2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6月,入選“神七”載人航天飛行乘組。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4秒,與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七號”飛船順利升空。此刻,“神舟七號”飛船帶著一個艱巨的任務飛向太空——航天員翟誌剛將代表中國邁出曆史性的一步——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又稱出艙活動,是指航天員離開載人航天器乘員艙,隻身進入太空的出艙活動。而太空行走的作用和目的可謂非凡。例如當前正在建造的國際空間站,更是需要航天員進行多次出艙活動,才能在軌組裝建成。
在太空中行走,航天員配備的可謂是“超級裝備”:氣閘艙。是一種特設的專用小艙室,可供兩名航天員同時在裏麵穿、脫航天服,必須具有良好的減壓與增壓功能。艙外服,出艙的航天員服裝須全部密封,除外表要能抗太陽輻射和微粒子的撞擊外,內部還有精細的生命保障係統。“太空背包”,是背包式環控生保係統,與艙外航天服一起構成一個微型載人航天器,保證航天員能在太空中生存。“飛行座椅”,是一種像座椅式推進裝置,航天員用手動控製推力器向不同方向噴氣,可改變方向、快慢以及姿態。“臍帶”,從母航天器中伸出連接到航天服上,由母航天器向航天服輸送氧氣、壓力、冷卻水和電力,完成通風、散熱、清除廢氣及通信等工作。
出艙活動分為4個階段:在軌組裝、檢查與訓練段,出艙準備與過閘段,艙外活動段以及返回過閘段。在這4個階段中,航天員要經曆數百個步驟,其中有8個關節點尤為重要。
關節點一:穿衣,即首次在太空中穿上艙外航天服。飛船發射時,艙外服是打包固定在軌道艙壁上的,因此航天員首先要啟封服裝,然後把各部分組合成一件完整的艙外服,再把淨化器、氧瓶、電池、無線電遙測裝置等可更換部件裝上航天服。在穿上艙外航天服之後,航天員還要對服裝進行尺寸調整、氣密性檢查和全性能測試,一切正常,才算“穿好”。在“穿衣”的過程中,另外一名航天員需要密切配合,一人操作時,另一人讀操作手冊並進行確認,以確保所有操作萬無一失。
關節點二:在軌訓練。航天員穿上艙外航天服後,需要進行移動和各種模擬操作,在體驗失重狀態下移動和操作的特點同時,航天員還要找好開艙門的位置和手腳的著力點。在大約100分鍾的在軌訓練中,航天員要把整個在軌準備和艙外活動預演一遍,以進一步熟悉出艙程序,但運動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間運動病。
關節點三:搬家。“神舟七號”的軌道艙既是航天員的生活艙,又是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過渡”地帶即氣閘艙。因此,在進入第二階段——出艙準備與過閘段後,航天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軌道艙裏不能耐受低壓的物品轉移到返回艙。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飲水嘴、尿液儲箱管路、手持攝像機、醫學檢查用的血乳酸儀等。
關節點四:泄壓。航天員再次穿上艙外服後,需要檢查服裝和艙對接係統的狀態及氣密性。在艙外服加壓的過程中,軌道艙慢慢泄壓。軌道艙氣壓泄至3千帕時,艙外服與飛船的氣液組合連接器斷開,服裝轉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卻。此時,艙外服裏的壓力是40千帕——這是人體能夠承受而又保證靈活性與氣密性的壓力值,軌道艙則逐步接近真空。
關節點五:開門。當軌道艙氣壓降至2千帕左右時,航天員進入第三階段——開門進行出艙活動。打開通往太空之門,非同一般。首先是解鎖,航天員要把艙門開到60度。等到艙內外壓力平衡了,再把門完全打開。當然,也會因為壓力過大而遇到艙門打不開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就得用一個類似於撬杠的工具把門“撬”開。與此同時,航天員還要給艙門罩上一個保護罩,以防止在出艙過程中發生剮蹭。由於航天員在失重狀態下是漂浮狀態,所以上述動作都是單手來進行的,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