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太空中的燈塔
中子星,又名波霎、脈衝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
1967年,天文學家偶然接收到一種奇怪的電波。這種電波每隔1~2秒發射一次,就像人的脈搏跳動一樣。人們曾一度把它當成是宇宙人的呼叫,轟動一時。後來,英國科學家休伊什終於弄清了這種奇怪的電波,原來來自一種前所未知的特殊恒星,即脈衝星。這一新發現使休伊什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獎。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脈衝星已超過300個,它們都在銀河係內。蟹狀星雲的中心就有一顆脈衝星。脈衝星是20世紀60年代四大天文發現之一。因為它不停地發出無線電脈衝,而且兩個脈衝之間的間隔(脈衝周期)十分穩定,準確度可以與原子鍾媲美。各種脈衝星的周期不同,長的可達4.3秒,短的隻有0.3秒。脈衝星就是快速自轉的中子星。中子星很小,一般半徑隻有10千米,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質量下限是0.1個太陽的質量,上限是3.2個,是一種密度比白矮星還高的超密度恒星。中子星的前身一般是一顆質量比太陽大的恒星。它在爆發坍縮過程中產生的巨大壓力,使它的物質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原子的外殼被壓破了,而且連原子核也被壓破了。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便被擠出來,質子和電子擠到一起又結合成中子。最後,所有的中子擠在一起,形成了中子星。顯然,中子星的密度,即使是由原子核所組成的白矮星也無法和它相比。在中子星上,每立方厘米物質足足有10億噸重。當恒星收縮為中子星後,自轉就會加快,能達到每秒幾圈到幾十圈。同時,收縮使中子星成為一塊極強的“磁鐵”,這塊“磁鐵”在它的某一部分向外發射出電波。當它快速自轉時,就像燈塔上的探照燈那樣,有規律地不斷向地球掃射電波。當發射電波的那部分對著地球時,我們就收到電波;當這部分隨著星體的轉動而偏轉時,我們就收不到電波。所以,我們收到的電波是間歇的。這種現象又稱為“燈塔效應”。中子星的質量極大,一個中子化的火柴盒大小的物質,需要96000個火車頭才能拉動!所以中子星的質量是不可忽視的。中子星的能量輻射是太陽的100萬倍。按照目前世界上的用電情況。它在一秒鍾內輻射的總能量若全部轉化為電能,就夠我們地球用上幾十億年。中子星並不是恒星的最終狀態,它還要進一步演化。由於它溫度很高,能量消耗也很快,因此,它的壽命隻有幾億年。當它的能量消耗完以後,中子星將變成不發光的黑矮星。
中子星具有許多非常獨特的性質,這些性質使我們大開眼界。因為,它們都是在地球實驗室中永遠也無法達到的,從而使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到恒星的一些本質。概括起來說,這些性質是:(一)無例外地都是很小的,小得出奇。它的典型直徑隻有10千米,也就是說,小小中子星的“腰圍”隻有30多千米,相當於一輛汽車以普通速度行駛1小時的距離。可是,就是這麼顆小個子恒星,卻有那麼多的極端的物理條件,也真是夠驚人的!(二)密度大得驚人。密度一般用1立方厘米有多少克來表示,水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重1克,鐵是7.9克,汞是13.6克。如果我們從脈衝星上麵取下1立方厘米物質,稱一下,它可重1億噸以上、甚至達到10億噸。假定我們地球的密度也達到這種聞所未聞的驚人程度的話,那它的平均直徑就不是12740千米,而是一二百米或更小。(三)溫度高得驚人。據估計,中子星的表麵溫度就可以達到1000萬攝氏度,中心還要高數百萬倍,譬如說達到60億攝氏度。我們以太陽來作比較,就可以有個稍具體的概念:太陽表麵溫度6000攝氏度不到,越往裏溫度越高,中心溫度約1500萬攝氏度。(四)壓力大得驚人。我們地球中心的壓力大約是300多萬個大氣壓,即我們平常所說的1標準大氣壓的300多萬倍。脈衝星的中心壓力據認為可以達到1萬億億億個大氣壓,比地心壓力強30萬億億倍,比太陽中心強3億億倍。(五)特別強的磁場。在地球上,地球磁極的磁場強度最大,但也隻有0.7高斯(高斯是磁場強度的單位)。太陽黑子的磁場更是強得不得了,約1000~4000高斯。而大多數脈衝星表麵極區的磁場強度就高達1萬億高斯,甚至20萬億高斯。脈衝星都是我們銀河係內的天體,距離一般都是幾千光年,最遠的達5.5萬光年左右。根據一些學者的估計,銀河係內中子星的總數至少應該在20萬顆以上,到80年代末,已經發現了的還不到估計數的千分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