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中子星之謎(2 / 2)

中子星與白矮星的區別,決不隻是生成它們的恒星質量不同。它們的物質存在狀態是完全不同的。簡單地說,白矮星的密度雖然大,但還在正常物質結構能達到的最大密度範圍內:電子還是電子,原子核還是原子核。而在中子星裏,壓力是如此之大,白矮星中的簡並電子壓再也承受不起了:電子被壓縮到原子核中,同質子中和為中子,使原子變得僅由中子組成。而整個中子星就是由這樣的原子核緊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這樣說,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在形成的過程方麵,中子星同白矮星是非常類似的。當恒星外殼向外膨脹時,它的核受反作用力而收縮。核在巨大的壓力和由此產生的高溫下發生一係列複雜的物理變化,最後形成一顆中子星內核。而整個恒星將以一次極為壯觀的爆炸來了結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天文學中著名的“超新星爆發”。

中子星從發現至今,隻有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盡管如此,不論在推動天體演化的研究方麵,在促進物質在極端條件下的物理過程和變化規律的研究方麵,它已經為科學家們提供了非常豐富而不可多得的觀測資料,作出了貢獻。同時,它也在這個新開拓的領域內,向人們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和難解的謎。

脈衝星

脈衝星,就是變星的一種。脈衝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發現的。當時,還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貝爾,發現狐狸星座有一顆星發出一種周期性的電波。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未知的天體。因為這種星體不斷地發出電磁脈衝信號,人們就把它命名為脈衝星。脈衝星是20世紀60年代天文的四大發現之一。至今,脈衝星已被我們找到了不少於1620多顆,並且已得知它們就是高速自轉著的中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