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學而“市”則優

再豐富的知識不用於實踐,並不會展現出它的價值。

英國喬治王子給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寫了封信——

親愛的奶奶:

昨天我看到一隻漂亮的木馬,我想買,但沒有錢,您肯給我一英鎊嗎?

您的孫子喬治

維多利亞回了封信——

你真會花錢,把錢都花在玩具上。這樣不好。應該知道各種東西的價值。

奶奶

小喬治回了封信——

非常感謝您!我把您的信賣給出版社,得了兩英鎊。您看,我現在已經知道事物的價值了。

您的孫子喬治

毛病點撥:知識的價值在於運用它,如果不用,知識隻不過是一堆廢物。

8.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對書籍不感興趣,或是“忙得沒功夫看書”的人,終會被時代的激流所淘汰。

汽車大王福特年少時,曾在一家機械商店當店員,周薪隻有2.05美元,但他卻每周都要花203元錢來買機械方麵的書。當他結婚時,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門的機械雜誌和書籍,其他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就是這些書籍,使福特向他向往已久的機械世界邁進,開創出一番大事業。功成名‘就之後,福特曾說道:“對年輕人而言,學得將來賺錢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遠比蓄財來得重要。”

事實已經證明,受過最成功教育的人,往往是自學成功者或自我教育的人。讓人有學門見識的,不光是學位,教育包含的也不隻有知識,還有更重要的——運用知識得法和持久的問題。而教育不足,對個人的成長是不利的。發表過《進化論》的達爾文就說過:“我的學問最有價值的全是自己苦讀學來的。”

對我們有價值的,並不是在學校念過書的事實,而是求學的態度。

毛病點撥:不學習的人是可憐的,而不求前進的人更是可怕的,學如逆水行舟,你不向前那就隻後退。

9.知識的遺產最寶貴

財富是寶貴的。但比財富更寶貴的是知識。

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還鄉,在長沙大興土木,為子孫後代留下豪華府第。他總是怕工匠偷工減料,便親自拄著拐杖到工地督工,這兒摸摸,那兒敲敲。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說:“大人,放心吧。我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在長沙城裏造了不知多少府第。在我手上造的府第,從來沒有倒塌過,但屋主易人卻是常有的事。”左宗棠聽言,不覺滿麵羞愧,歎息而去。

同為郵名臣,林則徐在對待兒孫的問題上就要開明得多。他曾說:“子孫若我,要錢幹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木若我,要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為子女留下財富,不如留下更多的知識,後代不一定能保留住財富,但須用知識去創造財富。

毛病點撥:知識創造了財富。為子孫留下財固然好,但留下知識則是最好的,在這種意義上說,留下財富不如留下知識。

10.學習改變命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即使是聖人,也有短處,但明智之人一旦知道自己特長何在,便善加以運用,使其掩蓋了自己的短處。

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一天,他來到一個地方,見有個孩子用泥土圍了一座城,坐在裏麵玩耍。

“你看見馬車過來為什麼不躲開呀?”孔子問孩子。

“咱古到今,隻有車子躲開城,哪有城躲車子的道理?”

孔子愣了一下,走下馬車,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啊?”

“我叫項橐。”

“你的嘴很厲害,我想考考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裏沒有魚兒?什麼車沒有輪子?……”

“您老人家聽著——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兒;用人拾的轎子沒有輪子……”孔子一連提了十幾個問題,都難不住孩子。

“現在輪到我來考您了……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麵上?鴻雁和仙鶴為什麼善於鳴叫?……”

“鵝和鴨能浮在水麵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於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

“不對!魚鱉能浮在水麵上,難道也是因為它們的腳是方的嗎?青蛙善於鳴叫,它們的脖子長嗎?……”

孔子佩服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隻好拱手連聲說:“後生可畏!後生可畏!”說完,孔子就駕著車繞道走了。

毛病點撥:學習是你改變自己的關鍵所在。隻有學了,你才懂得運用,也才會用知識。用學習改變自己的一生。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事任何工作,都必須講究方法。方法好,器利,才能事半功倍。

法國著名生理學家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難才能的發揮、”恩格斯也指出,方法正確,可以“免得走無窮無盡的彎路,並節省在錯誤方向下浪費掉的無法計算的時間和勞動”。可見正確的方法在一個人成才的道路上該有多麼重要。

善積成詩

宋代大詩人梅堯臣。此人滿腹錦繡、出口成詩。有人對他橫溢的詩才感到驚訝,便留心觀察他的“秘訣”何在?後來發現他無論走路。吃飯,還是遊玩,手裏常常拿著一支筆,時而在一張小紙條上寫幾下,爾後就把小紙條裝進一個布口袋中。待有人打開他那市口袋細看時,嗬!上麵寫的全都是一聯、半聯的詩句,原來梅堯臣的秘訣就在於“積”。

秋葉成書

元未明初人陶宗儀是江蘇鬆江的一位鄉村教師。《明史》上說他教學之暇,親躬耕耘,小想的時候,每每把自己的治學心得和詩作、見聞寫到伸手摘下的樹葉上,然後把它們放進一口甕裏,滿了,就埋在樹下。10年過去了,裝滿樹葉的甕有了幾十個。一天,他讓學生們把那些甕都挖出來,再將葉子上的文字加以抄錄整理成書,這就是我們今天尚可看到的長達30卷的《輟耕錄》。

避短揚長

程硯秋年輕時身材木錯,中年後發胖了。這時他給自己提出的練功目標是:一要繼續保持自己身體的靈活;二設計更優美的舞姿,使發胖的身體得到遮蓋。他很講究使自己的轉身加快速度,講究以正麵對觀眾的時間盡量縮短,而把側麵對觀眾的時間拉長。這樣,較胖的身體就被他“遮蓋”過去,人們往往把他看作是個身段優美的旦角。

化短為長

周信芳的嗓子,青年時並不帶啞,後來變得帶啞了。在這種情況下,練功可以起到一定的好轉作用,但唱圓可能,唱潤難辦。於是他就把功夫放到唱得清晰有力、聲情並茂上,終於成了一代名伶。

了不起的“理想實驗”

亞裏斯多德認為:“推一個物體的力不再去推它時,原來運動的物體便歸於靜止。”1000多年後,這個似是而非的權威論斷卻引起了伽利略的懷疑,他想:有人推著小車走,如果他突然停止推車,小車還會朝前走一段,如果路麵平滑,小車還會走得更遠些。想到這裏,伽裏略設想:如果毫無摩擦,小車會永遠運動下去。可是這樣的實驗是不可能實現的,而隻能在頭腦中完成。然而正是這種“理想實驗”奠定了牛頓力學的第一定律:任何物體,隻要沒有外力作用,便會永遠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愛因斯坦也是一位利用“理想實驗”的能手。

一竿子插到底

勞倫斯(1901~1958)物理學家。美國南科他州人。193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回旋加速器的發明者,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領導者之一,也是將放射性同位素應用於醫學和工業上的先驅。勞倫斯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凡事都愛刨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