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的勞倫斯有一雙藍色的大眼睛,總是不停地眨動思索著,或是全神貫注地傾聽別人談話。他尋根究底的問話,常常使他的父母不知所措,無言以對。這不,他又盯住了壁爐上的一盒火柴。

“媽媽!那是什麼?”他路起腳尖想把那盒神秘的東西拿到手。

“放下!”媽媽一把奪了下來,隨手放到圍裙的口袋裏,“那是火柴,點火用的。”

“媽媽,火是什麼?”

“火嗎……,就是亮的熱的,你看,就像壁爐裏的一樣。”說完,媽媽又到廚房忙碌去了。

“火是亮的熱的。那麼,電燈也是亮的熱的,那也是火;太陽也是亮的熱的,也是火。”勞倫斯自言自語地說著,隨手拿起一根木柴,在火上點著了。他想,木柴可以點著,那其它東西能不能點著呢?對!先試試我的衣服。他邊想邊點著了自己的衣服,看著衣服燒著了,他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但無情的火並沒有隻讓他試試就完了,繼續嘩嘩啪啪地燒了起來。勞倫斯慌了,大聲哭喊起來。媽媽從廚房趕來,撕下了他身上正在燃燒的衣服,熄滅了火焰,才免除了一場災難。為此,勞倫斯的嘴角留下了一塊傷疤,成為永久的紀念。這是勞倫斯兩歲生日的前一周發生的事。

毛病點撥:有人生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會說知識沒用。現在都市場經濟了,或許錢可以買到一切?

12.不學無術

不學無術的人,即使活著,也隻是行屍走肉罷了!

宋代學者任末14歲時7多了並沒有固定的老師,他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和險阻,到處尋師求學。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怎能有所成就呢?”有時,他在樹林裏,搭個小茅屋住下,白天削樹枝作筆,汲樹汁當墨寫作;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到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大麻、蒿草之類照亮。讀書如有心得,就寫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學生們飲佩他的勤學精神,都願用潔淨的衣服換取他寫滿了字的舊衣服。

毛病點撥:好學不倦的人,雖死猶生。學,可以立誌;學可以成才。

13.有為先有識

“識”為先已成為一認識事物的真理。任何巨大的成就實現之前必然有人去用“識”刻畫它。

物理學家亨利·柏克瑞發現鈾的鹽類能夠發出一種性質不明的射線。得知這個消息,居裏夫人帶著探險家般的心清,投入了精確測量放射作用的戰鬥。她對全部已知的化學物質——進行實驗,發現社也有放射性。接著,進一步跟蹤追擊,又一個奇特的現象使她大吃一驚:鈾瀝青礦的放射性程度,竟比計算出的數字大得多!反常的現象引起了居裏夫人加倍注意。經過反複驗證,她做出了如下的結論:此種礦物中一定含有某種比鈾與鈦的放射性還要強得多的新元素!

看準了,就抓住它。問題的重要性,使居裏也感到非放下手頭的工作同夫人一起攻關不可了。於是,一場艱難困苦的戰鬥在一間條件極差的棚屋裏展開了。翻倒礦石,攪拌冶鍋,搬運器皿,傾倒溶液,居裏夫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捕捉鐳的工作上。

鐳,好難捕捉的鐳啊!你終於被勤奮的居裏夫婦抓到了。然而,假若這兩位科學家沒有見識的話,豈不等於是沒長眼睛的獵手!認識不到放射性研究將是打開核物理大門的金鑰匙,認識不到放射性呈現異常現象,即說明這裏將大有可為,就不會下那麼大的決心,搞它個水落石出了。

毛病點撥:任何人做任何事,沒有對事物有一個新的認識,終究會碰得“頭破血流”,更談不上取得新成果。

14.業精於專,荒於嬉

專,指的是用心專一。隻有用心專一,才能幹一行。精一行。

大科學家牛頓的衣服常常是不合時宜的;居裏夫人結婚時有人要送她一件禮服,她堅持要一件深顏色的,而不要顏色鮮豔的,為的是可以穿著它到實驗室工作;愛因斯坦從不講究衣著,他喜歡的是斯賓諾莎的名言:“要是袋子比其中的肉更好,那可是一件糟糕的事”;李四光有個綽號叫“破褲子教授”。在生活上考慮多了,在事業上考慮就少了:有誌者都懂得這個淺顯的道理。

牛頓結識了一位年輕的姑娘,並且向她求了婚。有一次,他們外出散步,牛頓含情脈脈地拉著姑娘的手。可是,他的思想卻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正在研究著的疑難問題。像做夢似的,他下意識地把對方的手指當作通煙鬥的通條,直往他的煙鬥裏塞這位姑娘疼得大叫不已,莫名其妙地看著牛頓。牛頓這才醒悟過來,痛心地向姑娘道歉說。“啊。親愛的,饒恕我吧!我知道,這事不行了。看來,我是該一輩子打光棍。”

盡管姑娘寬恕了牛頓,但是卻不能理解他,愛情終究成了泡影。科學上許多新的問題不斷湧向牛頓的腦海,他整個的身心都集中在科學事業上,所以終身未娶。

愛因斯坦有一種奇妙的自我隔絕的本領。在家裏他常左手抱著孩子,右手做著計算,孩子的啼哭聲和他哄孩子的聲音仿佛屬於另一個世界。在他自己的那個世界裏,唯有的聲音是分子。原子、光量子、空間、時間、以太。

有人問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兒子;“你父親認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回答說:“在我父親眼中沒有所謂最大的成就,隻要他正在做什麼,那就是他最重要的事,不論他是在指揮樂隊還是在剝一隻桔子。”不難看出,全神貫注是他成功的秘訣。

毛病點撥:孔子在《勸學》中將蚯蚓與螃蟹作了個鮮明的對比:“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蟹六跪而二螫”,卻“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其原因就在於後者“用心躁”而前者“用心心一也”。

15.學海無涯

年輕時,究竟懂得多少並不重要,隻要懂得學習,就會獲得足夠的知識。

許多人以為,學習隻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早已走向社會了,因而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

劍橋大學的一位專家指出:“這種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對的。在學校裏自然要學習,難道走出校門就不必再學了嗎?學校裏學的那些東西,就已經夠用了嗎?

“其實,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可以說,如果我們不繼續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有些人走出學校投身社會後,往往不再重視學習,似乎頭腦裏麵裝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學會脹破腦袋。

孰不知,學校裏學到的隻是一些基礎知識,數量也十分有限,離實際需要還差得很遠。

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隻有以更大的熱情,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

根據劍橋大學的一項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至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年後所學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1/4。

因此,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選擇。

“用學習創造利潤,”——這已被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公認為當今和未來“贏”的策略。

毛病點撥: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彌補自身的不足,才能使我們豐富和深刻起來,傑出的人物幾乎都是學有所成之士,隻有無知的人才會輕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