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6.擁有廣博的知識

成為幽默的人必須要富有淵博的知識。雖然不必對任何問題都像學者那樣研究得很透,但起碼應知道些“皮毛”。

隻有知識和見聞極其豐富,才能通達事理,分析透辟,居高臨下,入木三分。語言表達上還要做到縱橫捭闔,運用自如,妙語連珠,詼諧動人。

懂得越多,你與別人交談時可談的話題就愈多。一個懂得交際的人,要能夠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也就是要懂得交談對手的興趣所在,這樣雙方才能談得來,談得比較投機。而這些都要有廣博的知識作後盾。

知識可分兩種。一種是與幽默暫時或表麵上沒有直接關係的,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國家大事,世界風雲,文史哲經等等全都屬此類。它們雖然暫與幽默關係不大,但是它們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你的素質、修養,為你的談吐增輝。另一種是幽默的趣事、趣話、小笑話、動作、漫畫等。

毛病點撥:多積累這些素材,反複記憶,並加以改造,變成適合於你的幽默,那麼到時幽默就會如泉水一般汩汩湧來。

17.運動、學習、消除不安

獨立品人間百態,風景這邊獨好——做人還是“活”的好!

一位中學老師講過這樣一段故事:有一個學生因為性格內向,後來他借著玩足球而變得開朗起來。原來,這位同學的環境很差,缺課又多,當然成績不會進步,因而使得他非常自卑。他上學常常遲到,放學後也常常流連於校園裏,而後才拖著蹣跚的步伐回家。有一天,一位體育老師在校園裏碰見他說:“看到你無所事事,你過來跟著我練球好啦!”老師說著,馬上把球投過去。從此以後,這個少年就熱衷於足球運動,接著他也恢複了爽朗性格。

從上述的例子裏,我們發現在體育活動或學習過程中,隱藏著不可思議的力量,能使人從不安或失意中穩定下來。因為在體育活動或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固定的規則和慣例,而且,其目標很具體而又清晰地擺在眼前。這種行為並非將來能否有成績,成績能否進步,或能否獲得信賴抽象之物,所以精神容易集中,散亂的心思也容易歸一。

例如學習射箭也有一個具體的目標。如想射中中間的紅心,就必須聚精會神於一點上。同樣地任何競技活動,它們眼前都擺著一個具體的目標或敵人。在書法、舞蹈裏,也有具體的形象表示樣本,那些學習小提琴的孩童,他們上課之後,也立刻能發揮驚人的集中力,因為他們就要登台表演了。

毛病點撥:如果你想消除內心的不安,或希望生活得更有信心,那麼全身心地埋頭於體育活動或學習過程裏,同樣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8.自處須學習

如果你和自己都不能好好相處的話,還能期望別人什麼呢?

很多人都害怕孤獨。他們不知道自我創造的後果,所以犯了極大的錯誤——認定自己絕對不能孤單。他們每一次盡量讓自己避免孤單的時候,都讓自己再度感受到恐懼的侵襲。恐懼什麼呢?就像有人說的,“我單位一個人的時候,簡直覺得自己一無可取。”

許多人都有同樣的恐懼。也許你喜歡和一些朋友聚在一起,在電話中聊上半天,或偶爾探問人家的私事,或在別人忙的時候堅持要去看他。或在團體裏太注意自己,好像怕別人會看漏了你或忘記你似的。你可能會要求別人幫你做一點小事,以確定別人真的喜歡你。很多人都這麼做,結果卻愈來愈不喜歡自己,別人也覺得他不成熟。無法自處,往往使你顯得有點幼稚。

如果你能享受獨處的時刻,那麼你找朋友的意圖將完全出之於真心,而非軟弱。你打電話給朋友約他吃晚飯,隻因為你想看他,而不是因為你無法忍受一個人單獨吃飯。你的朋友會覺得你真心地喜歡他、看重他,而不是隻想依賴他。你將變得更可愛——對那些想找個真心朋友,而不是找個比他更脆弱的朋友的人而言。

練習一個人自處。如果你已經習慣和別人一起的話,剛開始打破這個習慣可能會使你覺得不舒服。如果你覺得不愉快的話,就探測自己的感覺。你為什麼一直盼望電話鈴響呢?你是否擔心自己和某人的關係?你是不是厭煩自己?如果這樣的話,你可以找點事做做——以克服獨處時的恐懼。但不要覺得獨處的時候,一定得做點有“建設性”的事情,才能掩飾單獨一人的怪異行為。

毛病點撥:如果你願意給自己一點機會——譬如一個月裏找一兩個下午獨處,你將更能享受獨處的樂趣。

19.麵對現實

正如楊柳承受風雨,水適於一切容器一樣,我們也要承受一切不可逆轉的事實。

人生之路充滿了許多未知未卜的因素,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變的,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或改變一定的條件而使之轉化;另一類是無法改變的。無論我們付出何種努力,也無法改變這一不可避免的事實。因此,當我們麵對後者時,就得認定事實,作出積極樂觀的反應,這才是一種可取的態度。

小時候的一天,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在北密蘇裏州一間荒蕪的老木屋裏的閣樓上玩耍。當我從閣樓爬下來的時候,先在窗欄上站了一會,然後往下跳。我左手的食指上帶著一個戒指。當我跳下的時候,那個戒指鉤住了一根釘子,把我的整根手指拉脫了。

幾年之前,在紐約市中心一家辦公大樓裏開運貨電梯的人。他的左手齊腕都截斷了。他少了那隻手是否覺得難過,他說:“噢,不會,我根本就不會想到它。隻有在穿針的時候,才會想起這件事情來。”

如果有必要,我們差不多都能接受任何一種情況,使自己適應,然後就整個忘了它。我常常想起刻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間15世紀的古老教堂的廢墟上的一行字——“事情是這樣,就別無他樣。”

在漫長的歲月中,一定會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況,它們既然是這樣,就不可能是別的樣子。但我們也可以有所選擇,可以把它們當做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加以接受,並且適應它,或者用憂慮來毀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最後可能會弄得精神崩潰。

威廉·詹姆斯說過:“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他說,“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住在俄勒岡州波特南的伊莉莎白·康尼,卻經過很多困難才學到這一點。下麵是一封她最近寫給我的信:

“在美國慶祝陸軍在北非獲勝的那一天,我接到國防部送來的一封電報,我的侄兒——我最愛的一個人——在戰場上失蹤了。過了不久,又來了一封電報,說他已經死了。”

“我悲傷得無以複加。在這件悲痛之事發生以前,我一直覺得生命於我多麼美好,我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好不容易帶大了這個侄兒。在我看來,他代表了年輕人美好的一切。我覺得我以前的努力,現在都得到了很好的回報……然而,我最後收到的竟是兩份這樣的電報,我的整個世界都粉碎了,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值得我活下去。我開始忽視我的工作,忽視我的朋友,我拋開了一切,即冷淡又怨恨。為什麼我最愛的侄兒會死?為什麼這麼個好孩子——還沒有開始他的生活——為什麼他應該死在戰場上?我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我悲傷過度,決定放棄工作,離開我的家鄉,把我自己藏在眼淚和悔恨之中。”

“就在我清理桌子,準備辭職的時候,我突然看到一封已被我忘了的信——一封從我這個已經死了的侄兒那裏寄來的信。信是幾年前我母親去世時他寫給我的一封信。‘當然我們都會想念她的,’那封信上說,‘尤其是你。不過我知道你會撐過去的,以你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就能讓你撐得過去。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教我的那些美麗的真理:不論活在哪裏,不論我們分離和多麼遙遠,我永遠都會記得你教我要微笑,要像一個男子漢,承受一切發生的事情。’”

“我把那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覺得他似乎就在我的身邊,正在和我說話。他好像在對我說:‘你為什麼不照你教給我的辦法去做呢?撐下去,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把你個人的悲傷藏在微笑底上,繼續過下去。’”

“於是,我又回去工作。我不再對人冷淡無禮。我一再對我自己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沒有能力去改變它,不過我能夠像他所希望的那樣繼續活下去。’我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我寫信給前方的士兵——給別人的兒子們;晚上,我參加了成人教育班——要培養出新的興趣,結交新的朋友。我幾乎不敢相信發生在我身上的種種變化。我不再為已經永遠過去的那些事悲傷,現在我每天的生活裏都充滿了快樂——就像我的侄兒要我做到的那樣。”

伊莉莎白·康尼學到了我們所有人遲早都要學到的東西——我們必須接受和適應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這不是很容易學會的一課,就邊那些在位的帝王也要常常提醒他們自己這樣做。已故喬治五世在他白金漢宮的房裏牆上掛著下麵的這句話:“教我不要為月亮哭泣,也不要為過去的事後悔。”叔本華也是說過:“能夠順從,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很顯然,環境本身並不能使我們快樂或不快樂,隻有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才能決定我們的感覺。必要時我們都能忍受災難和悲劇,甚至戰勝它們。我們也許會以為我們辦不到,但我們內在的力量卻堅強得驚人,隻要我們肯加以利用,就能幫助我們克服一切。

已故的布什·塔金頓總是說:“人生加諸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隻除了一樣,就是瞎眼。那是我永遠也沒有辦法忍受的。”然而,在他60多歲的時候,有一天他低頭看著地毯,色彩整個模糊,他無法看清楚地毯的花紋。他去找了一個眼科專家,發現了一個不幸的事實:他的視力在減退,有一隻眼睛幾乎全瞎了,另一隻離瞎也為期不遠了。他惟一所怕的事情終於發生在他的身上。塔金頓對這種“所有災難裏最可怕的事”有什麼反應呢?他是不是覺得“這下完了,我這一輩子到這裏就完了”呢?沒有,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還能覺得非常開心,甚至還能善用他的幽默感。以前,浮動的“黑斑”令他很難過,它們會在他眼前遊過,遮斷了他的視線,可是現在,當那些最大的黑斑從他眼前晃過的時候,他卻會說:“嘿,又是老黑斑爸爸來了,不知道今天這麼好的天空,它要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