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塔金頓終於完全失明之後,他說:“我發現我能承受我視力的喪失,就像一個人能承受別的事情一樣。要是用5種感官全喪失了,我知道我還能夠繼續生存在我的思想裏,因為我們隻有在思想裏才能夠看,隻有在思想裏才能夠生活,不論我們是不是知道這一點。”

塔金頓為了恢複視力,在一年之內接受了12次手術,為他動手術的是當地的眼科醫生。他有沒有害怕呢?他知道這都是必要的,他知道他沒有辦法逃避,所以惟一能夠減輕他受苦的辦法,就是爽爽快快地去接受它。他拒絕在醫院裏用私人病房,而住進大病房裏,和其他的病人在一起。他試著去使大家開心,而在他必須接受好幾次手術——他隻盡力讓自己去想他是多麼的幸運。“多麼大啊,”他說,“多麼妙啊,現在科學的發展已經達到了這種技巧,能夠為人的眼睛這麼纖細的東西動手術了。”

一般人如果要忍受12次以上的手術和不見天日的生活,恐怕都會變成神經病了。可是塔金頓說:“我可不願意把這次經曆拿去換一些不開心的事情。”這件事教會他如何接受,這件事使他了解到生命所能帶給他的沒有一樣是他能力所不及而不能忍受的。這件事也使他領悟富爾頓所說的:“瞎眼並不令人難過,難過的是你不能忍受瞎眼。”

要是我們因而退縮,或是加以反抗,為它難過,我們也不可能改變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可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知道,因為我就試過。

有一次,有拒絕接受我所碰到的一個不可避免的情況,我做了一件傻事,想去反抗它,結果使我失眠好幾夜而痛苦不堪。我讓我自己想起所有不願意想的事情,經過一年這樣的自我虐待,我終於接受了我早就知道的不可能改變的事實。

我幹了20年放牛的工作,但是從來沒有看到哪一條母牛因為草地缺水幹枯,天氣太冷,或是哪條公牛追上了別的母牛而大為光火。動物都能很平靜地麵對夜晚、暴風雨和饑餓,所以它們從來不會精神崩潰或者是患胃潰瘍,它們也從來不會發瘋。

我是不是說,在碰到任何挫折的時候,都應該低聲下氣呢?不是這樣子的,那樣就成為縮命論者了。不論在哪一種情況下,隻要還有一點挽救的機會,我們就要奮鬥;可是當普通常識告訴我們,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轉機——那麼,為了保持我們的理智,讓我們不要“左顧右盼,無事自憂”。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曾經訪問過好幾個有名的生意人。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大多數都能接受那些無可避免的事實而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如果他們不這樣的話,他們就會在過大的壓力之下被壓垮。下麵就是幾個很好的例子。

創設了遍及全國的潘尼連鎖店的潘尼告訴我:“哪怕我所有的錢都賠光了,我也不會憂慮,因為我看不出憂慮可以讓我得到什麼。我盡我所能地把工作做好,至於結果就要看老天爺了。”

享利·福特也告訴我一句類似的話:“碰到我沒辦法處理的事情,我就讓它們自己去解決。”

當我問克萊斯勒公司的總經理凱勒先生,他如何避免憂慮的時候,他回答說:“要是我碰到很棘手的情況,隻要想得出辦法解決的,我就去做。要是幹不成的,我就幹脆把它忘了。我從來不為未來擔心,因為,沒有人能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影響未來的因素太多了,也沒有人能說出這些影響都從何而來,所以何必為它們擔心呢?”如果你說凱勒是個哲學家,他一定會覺得非常困窘,他隻是一個很好的生意人。可是他的想法,正和19世紀以前,羅馬的大哲學家依匹托塔士的理論差不多。“快樂之道無他,”依匹托塔士告訴羅馬人,“隻有一點,隻要是我們的意誌力所不及的事情就不要為之憂慮。”

莎拉·班哈特可以算是最懂得怎麼去適應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的女人了。50年來,她一直是四大州劇院裏獨一無二的皇後——是全世界觀眾最喜愛的一位女演員。後來,她在71歲那年破產了——所有的錢都損失了——而她的醫生——巴黎的波基教授告訴她必須把腿鋸斷。因為她在橫渡大西洋的時候碰到暴風雨,摔倒在甲板上,使她的腿傷得很重,她染上了靜脈炎,腿痙攣,那種劇烈的痛苦,使醫生覺得她的腿一定要鋸掉。這位醫生有點怕去把這個消息告訴那個脾氣很壞的莎拉。他簡直不敢相信,莎拉看了他一陣子,然後很平靜地說:“如果非這樣不可的話,那隻好這樣了。”這就是命運。

當她被推進手術室的時候,她的兒子站在一邊哭,她朝他揮了下手,高高興興地說:“不要走開,我馬上就回來。”

在去手術室的路上,她一直背著她演過的一出戲裏的一幕。有人問她這麼做是不是為了提起她自己的精神,她說:“不是的,是要讓醫生和護士們高興,他們受的壓力可大得很呢。”手術完成,健康恢複之後,莎拉·班哈特還繼續地環遊世界,使她的觀眾又為她瘋迷了7年。

“當我們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之後,”愛爾西·邁克密克在《讀者文稿》的一篇文章裏說,“我們就能節省下精力,創造出一個更豐富生活。”沒有人能有足夠的情感和精力,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實,又創造一個新的生活。你隻能在這兩個中間選擇一個。你可以在生活中那些無可避免的暴風雨之下彎下身子,或者你可以因抗拒它們而被摧折。

“對某些必然之事,要輕快承受。”這幾句話是在耶穌基督出生前399年說的。但是在這個充滿憂慮的世界,今天的人比以往更需要這幾句話:“對必然的事,要輕快地去承受。”

毛病點撥:不要試圖改變那些不可避免的情況,而應去盡力適應它。“大丈夫”要能屈能伸。

20.盲目積極不如適應

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生活,環境對人有一定的要求;人對環境也有一定的需要。

社會環境對人有一定的要求條件,人對環境也並非心滿意足,這樣就需要適應。

適應本身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即順應的意思,其實質是人們為了生存而與環境之間發生的調節活動。由此可見,適應水平直接影響了人的生存,難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原則之一。

要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環境,首先必須了解適應社會環境都有哪些形式,總的來說適應社會環境有兩種形式,其一是改造環境,使環境合乎我們的要求,其二是改造我們自己,去適應環境的需要。無論哪種形式,最後都要達到環境與人們自身的和諧一致。

適應社會環境的問題非常廣泛,比如在剛從大學畢業分配到某單位工作的大學生中,到了新的環境,接受親的任務,接觸新的同事,凡此種種與大學生活都不相同。有的很快適應了環境,工作順利開展起來;有的則相反,處處感到陌生,置苦悶之中不能自拔。我們自然認為前者社會適應良好,後者較差。

究竟怎樣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呢?

也就是說必須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客觀環境的現實,不逃避現實也不做無根據的幻想,從而把自己置於這個環境之中,了解它、掌握它並進一步改造它。

這就是說從主觀上要采取積極態度,不是消極等待,在選擇對策時應當要審時度勢,有條件地選擇改造環境的條件,無條件地選擇改造自身的辦法,這樣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棄,找到最佳方案。

毛病點撥:不論改造環境還是改變自己,都要有一個轉變和考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有某種困擾,為解決這種窘境,不妨采用心理防禦措施,達到解脫的目的。

21.好習慣要養成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習慣方麵卻各有不同,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在幼小的時候最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之後,要想改變過來卻還不很容易。

清晨早起是一個好習慣,這也要從小時候養成,很多人從小就貪睡懶覺,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還高臥不起,平時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麵的就往學校跑,結果還是遲到,這樣的人長大了之後也常是木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麼成就。祖近聞雞起舞,那才是誌士奮勵的榜樣。

我們中國人最重禮,因為禮是行為的軌範。禮要從家庭裏做起。姑舉一例: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麵”,這一點點對長輩的起碼的禮,我們是否已經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見有些個孩子們早晨起來對父母視若無睹,晚上回到家來如入無人之境,遇到長輩常常橫眉冷目,不屑搭訕。這樣的跋扈乖戾之氣如果不早早地糾正過來,將來長大到社會服務,必將處處引起摩擦不受歡迎。我們不僅對長輩要恭敬有禮,對任何人都應該維持相當的禮貌。

大聲講話,擾及他人的寧靜,是一種木好的習慣。我們試e檢討一番,在別人讀書工作的時候是否有過喧嘩的行為?我們要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維持公共的秩序,顧慮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縱自己,在公共場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隊,不可爭先恐後的去亂擠。

時間即是生命。我們的生命是一分一秒地在消耗著,我們平常不大覺得,細想起來實在值得警惕。我們每天有許多的零碎時間於木知不覺中浪費掉了。我們若能養成一種利用閑暇的習慣,一遇空閑,無論其為多麼短暫,都利用之做一點有益身心之事,則積少成多終必有成。常聽人講起“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橡是時間太多無法打發的樣子,真實人生短促極了,哪裏會有多餘的時間待人“消遣”?陸放翁有句雲;“待飯未來還讀書”。我知道有人就經常利用這“待飯未來”的時間讀了不少的大書。古人所謂“三上之功”,枕上、馬上、廁上,雖不足為訓,其用意是在勸人不要浪費光陰。

吃苦耐勞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標幟。古聖先賢總是教訓我們要能過得儉樸的生活,所謂“一草食、一瓢飲”,就是形容生活狀態之極端的刻苦,所謂“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個有誌的人之能耐得清寒。惡之惡食,不足為恥,豐衣足食,不足為榮,這在個人之修養上是應有的認識。羅馬帝國盛時的一位皇帝,他從小就摒絕一切享受,從來不參觀那當時風靡全國的賽車比武之類的娛樂,終其身成為一位嚴肅的苦修派的哲學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這是很值得令人欽佩的。我們中國是一個窮的國家,所以我們更應該體念艱難,棄絕一切奢侈。尤其是從外國來的奢移。宜從小就養成儉樸的習慣,更要知道物力維艱,竹頭木屑,皆宜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