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實事求是,還必須克服主觀行事的傾向。有的人對別人抱有偏見,出了差錯有時會不調查研究便將責任歸罪於他,大肆批評。這種作風是千萬要不得的。

有時批評話不在多,有效則行。一針見血地指出錯誤的實質使對方心悅誠服。往往那些似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的說教令人難以接受,不願聽下去,更不要提改正錯誤了。

要做到言語精煉,抓住問題實質,可以循以下思路,錯在何處?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造成什麼惡劣後果?怎樣彌損失?如有防止再犯類似錯誤?隻要解決了這幾個問題,批評的目的更算達到,不必再喋喋不休了。

周恩來和曹禺曾有過這個的小故事。建國後不久,曹禺等負責一次宴後的組織工作。由於缺乏經驗,致使客人來了半個多小時才得以入座,其中也包括周恩來。會後,周恩來問及此事,曹禺脫口而出:“這件事不是我辦的。”周恩來聽了嚴肅地說:“革命工作分什麼你我,出了問題應當大家承擔,大家負責任。”短短的一句話,就使曹禺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樣的批評方式值得學習。

正確的批評應當“對事不對人”。“人非聖賢,熟能無過?”一個再優秀的人也會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如果批評上升到對他的人格、能力、素質的指責會傷及人的自尊心,懦弱者由此喪失信心,性格強烈者可能“拍案而起”,一爭高下。這樣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毛病點撥:我們應允許他們犯錯誤,批評的目的是使其明白錯誤的原因,解決辦法,總結經驗教訓,避免再犯。此所謂“吃一塹,長一智”,人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成長、提高的。

205.虛懷若穀,接受批評

批評真是可怕的,具有破壞性的,應該竭力避免的嗎?當然不是!

正確的批評對我們大有裨益。麵對批評,我們該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呢?心理學家給你十條建議:

1別人批評你時,要平心靜氣,而且明白表示你在認真傾聽。至於你是否同意對方的批評,可以等他說完了再說。

對他的批評的反應,可以虛懷若穀,從善如流;可以用再考慮一下之類的話拖延,取得一定程度的控製權;如果不同意對方的意見要委婉提出,如說:“我明白你的看法,但很抱歉,我的看法與你的不相同。”千萬不能假裝同意,以致被人誤會你始終在撒謊。

2用眼睛望著對方,表示你十分重視他的講話,而且認真聽取。

3對剛剛批評過你的人,無論如何不能表示反對他的批評,否則會被視為不接受批評,甚至報複,盡管你的初衷未必如此。

4不要開玩笑。用嘻嘻哈哈的辦法對待別人的批評,會被認為不嚴肅,對對方不尊重。

5不要歪曲雖人的批評,切勿武斷。如果有人說你衣服鞋子不搭配,千萬不要意氣用事,“他的意思是我鑒賞力差,穿衣沒品味,是個鄉巴佬。”這樣一來,會惡化彼此的關係。

6在別人講完之前不要轉換話題。

7不要暗指批評你的人對你有成見,別有用心,存心與你過不去。即使別人真的有什麼“用心”,也要等以後再說,不可當麵反唇相擊,這是一個人的涵養問題。

8被批評後不要垂頭喪氣,會令對方不知如何是好。

9讓對方知道你了解他的批評。必要的話可以重複一下對方的要點,會令其感到你重視他的意見,他的批評是有效的,而且沒有傷害你。

10不要強詞奪理或示語。一定的解釋是必要的,但強詞奪理於事無補,沉默也絕不是接受批評的正確方式。這兩種反應都會妨礙對話的進行。

毛病點撥:批評並不可怕,樹立信心,正視自我吧!

206.鼓勵人心

真誠的鼓勵和讚揚就像春天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和激情,能使失敗變成前進的動力,亦能為成功的大廈添磚加瓦,使心與心的距離拉近。

在交際中適時鼓勵他人,用真誠的心感動他人也是一種藝術。鼓勵的方法有許多種:

1鼓勵別人時應自信、誠懇,使對方認同、信任、依賴,這樣鼓勵才能達到變好的效果。社要表現在談話過程中。你應當顯得神態安詳,言語肯定,表現出有把握解決問題的決心。如果自己都對這悠揚事情沒有把握,就談不上去激勵他人了。此外,要對其表示同情和理解,而憐憫則會令人難以接受,悲哀失望。

2適當的駁論是掃清障礙的有力武器。需要鼓勵的人往往抱守一個固有的觀念而不願放棄。比如一個不求上進的人,他固執地認為自己就是不行,自己就是比別人差,天生就不如別人。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他明白:大家是平等的,沒有誰比誰差多少。關鍵看後天的努力。隻有先掃除了這一心理障礙,才能有效地進行第二步鼓勵。

3比“差”產生信心。當一個人為了某件事傷心欲絕時,告訴他還有比他最悲慘的人,以此達到“心理平衡”,減少傷心。人的心理往往是這樣的,喜歡與他的“攀比”。好事情上要比一比,壞事情也要比一比,當然是比誰受的傷害程度輕,雖然這裏麵可能會有人感到“興災樂禍”,但主要的是以此減輕他的心理壓力,安慰他,勸導他。

一個小青年因為失戀痛不欲生,別人如何勸慰他,什麼“天涯何處無芳草”,“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都無法令他回心轉意。他的母親斥責他:“為什麼因為這件小事就想不開。當時你父親去逝,我承受了巨大的艱苦。為了你我堅強的活下來,為什麼你要輕易結束生命?”他母親又細細地敘述當初她的心情,終於令兒子回心轉意。

4用實例激發希望。空洞的說教往往會引起絕大多數失望者的反感和苦笑,但用事實說話,會使他們看到希望,奮發圖強。所以用切身體驗和身邊實例去激勵他人,比豪言壯語或空洞口號好得多。

5展示希望。使被鼓勵者更加清晰地看到希望,經此建立信心,激發行動的意念。

一們著名的小提琴家,一心一意想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小提琴家。可是由於小孩生性好動,總不耐煩每天枯燥的練琴。於是這位父親對兒子說:“親愛的,你想以後成為聞名世界的小提琴演奏家嗎?”

“當然了,我做夢都在想。我也堅信將來會實現這個願望。”兒子回答。

於是他的父親微笑著對他說:“既然有這麼偉大的願望,為什麼不付諸行動呢?每天練琴如三心二意是永遠也不會實現你的小提琴家夢的。”

從那以後兒子便開始認真地練琴,為自己的夢想而不斷努力。

毛病點撥:總之,鼓勵人看似簡單,要達到好的效果還是要動一番腦筋的。

207.鼓動藝術

在集體中,如果缺乏這樣一個給大家鼓勵、希望的人,也許整個集體會像一團散沙,大家各行其是,沒有共同的目標,沒有凝聚力。

鼓勵和鼓動是有所區別的。在一個群體中,為了某項活動或集體事業的成功,常常需要做好宣傳鼓動工作。

1擇時鼓動法。合理掌握時機,適時鼓動,做好宣傳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使處於抑製狀態的人精神振奮,並可以使這種興奮狀態持久不衰。

2奇語鼓動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做鼓動工作同樣如此。一般的口號,人們司空見慣,因而不會產生太大的鼓動作用,隻有妙趣橫生,出人意料的奇言妙語,才能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

1938年秋,馮玉祥將軍在湖南益陽縣給幾萬名老百姓作了一次別開生麵的演說。他讓一名士兵扛了棵小樹,左手握著小樹,右手托著一個草編的鳥窩。把它放在樹叉上,再以鳥窩裏掏出幾隻蛋來。他把樹比作“國”,把窩比作“家”,把蛋比作“生命”,把握住小樹的手比作捍衛國家的人,莊重嚴肅地說:“我們的祖國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來保衛她,那就是要起來抗日。如果不抗日;……”邊說邊把手一鬆,樹倒了,窩摔了,蛋也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