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利於孩子個性的形成。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過:“家庭是社會的精神媒介,通過使自己適應家庭,兒童獲得了後來在社會生活中使他適應其所必須履行的職責的性格。”
當父母老是支配孩子時,孩子形成了消極、缺乏主動性、依賴順從的個性;當父母是不關心型時,孩子形成攻擊、情緒不穩定,冷酷、自立的個性;當父母對孩子是長期讚揚型時,孩子則會形成合作、獨立、溫順、社會的性格;這些說明了隻有耐心的讚揚才能使孩子培養出適應社會生活的個性。
3.有利於孩子特點長處的形成。這裏的特點區別是於個性的是它是指孩子所擅長的技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其形成與從小家長的讚揚分不開。
如果家長耐心持久地讚揚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那麼孩子對這件事的興趣就會有所增加,在這方麵下的功夫也會增多,漸漸開始突出於本身其他優點,加上點天份就會在同齡的孩子中顯得出類拔萃。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魯索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卡魯索很小的時候便想成為一位歌唱家,他的老師知道後說:“你不可能成為歌唱家,你根本沒有好的歌喉,你唱歌的聲音像穿過百葉窗的風一樣。”可他的母親卻給他以莫大的支持和讚揚說:“你的想法很好,我很相信你,隻要你有信心,認真的練,一定能行。”以後的日子他母親陪著兒子經常練習,並是兒子最忠實的聽眾,每當他有了新的突破時總加以表揚,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
毛病點撥:可能很多孩子都有摘星星、摘月亮的奇想,可是是否每個家長都像萊特的父親那樣從一件小事激發孩子創造力,並長期不懈地給予支持和讚美呢?
222.他,是野獸還是上帝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一個獨立生活的人,他不是野獸,就是上帝。
就一般人而言,人們是需要和別人在一起的,這是人類的一種親合傾向。但生活在一起快樂不快樂就要看你怎樣和別人交往了。而與人交往能否加深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與孩子交往更是如此,你能理解他,你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心理學家指出,最大的傷害往往來自於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人,而家庭是安慰和親情的源頭。每個人的外來表現和內心實際都有相對的兩麵性,在和別人交往中總會有意無意的表現自己比較優秀的一麵,而掩飾其缺陷。但這種偽裝在家庭成員麵前卻無用處。日常瑣事和長久的相處,會使每個人赤裸裸的顯示自己的本色,一旦發生傷害,其後果都是非常嚴重的。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最大的傷害並非來自黑暗陌生的街道,而是我們的家庭。因此我可以想像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孩子,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有多大。
孩子往往是比較單純的,但要想做到理解他們可非易事。有好多家長對孩子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感到驚奇,表現出極大的不理解,這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的關心不夠,這時你得多付出些時間與精力,不然不說理解,說不定還會產生陌生感。
原樣在理解的基礎上讚揚孩子在這兒就顯得比較重要了。
家長對孩子的理解主要觀察與關心入手。你如果連你孩子什麼時候回家,回家後和誰玩,玩了些什麼,他最喜歡玩什麼等都不知道,那就無法談理解了。做一個家長要隨時對孩子的行動與心態加以掌握,當你看見孩子不高興時,耐心的詢問為什麼,然後與其分享他的不快;當你看見孩子高興時,也不妨與之分享他的快樂。這樣,孩子覺得你始終都是和他一方的,而依靠你,相信你,還是讓我們看看黃寧的父親是怎樣做的。
黃寧上小學四年級,他們班準備去春遊。可湊巧碰著那天下雨,黃寧很不高興,站在窗前獨個人生氣,他爸本想說:“天上下雨有什麼辦法,你不高興老天就會下雨了。”可他考慮了會兒說:“這天氣太讓人失望。”
“嗯”兒子哼了一聲。
“這次春遊你都盼了很久了。”
“就是嘛。”
“什麼都準備好了又下起雨來,老天爺真是不講理。”
“就那麼回事兒,下星期又要考試了,我們還得複習天也沒機會了。”
他爸看黃寧站在那兒望了會兒窗外,拿出課本複習去了。
如果黃寧他爸說出先前想的那番話,那他兒子肯定會和他頂起嘴來,一天的複習也就會因此而泡湯。
與孩子多溝通,這主要是指語言上的交談。家長們不要老想到孩子們小,他們的想法幼稚,交談沒有必要,他想到什麼告訴他就行了。其實不然,孩子們小的時候也有自己的觀點,如你不和他交談就不知其有哪些觀點,孰對孰錯。孩子們大了,有好多事覺得羞於問你們,如你們不問他們,他們是決不會主動告訴你的,加上這時他們的掩飾水平也越來越高,靠一下兩下的觀察是無法看出什麼的。因此在溝通你們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主動。
有主動溝通的想法和做法後,我們還得掌握溝通的技巧。
1〉放下身份。在交談中,你要忘記你是家長或你是他的長輩,你這時隻是他的交談對象。雙方地位是平等的,這樣才利於談話氣氛的輕鬆和諧。孩子們也才能消除那種“跟我爸媽說這些事,無聊。”的情緒。如果你硬要時時擺弄家長的權威,那麼你們的談話就成了問答式了,也就變得毫無溝通意義了。
2〉專注傾聽,重複孩子話中的重點,提出具有澄清功能或資訊性的問題,弄清他所說的基本意思。你可在傾聽過程中或傾聽後這樣說“,讓我弄清你真正的意思,你是說……”
“依你的看法,我們應該……”
“你認為這樣行的,我們是否可以……”
“你覺得……,而你希望我……”
這些話會令孩子們覺得你很尊重他們,他們也就會托出一些原本不想讓你們知道的事。
(3)從友善開始,同情他們的意願。
如果在交談中,你覺得孩子錯了,得讓你改正。這時就首先態度就要友善,就如威爾遜所說:“如果你握緊兩個拳頭指我,我想我能應付你,我的拳頭會握的像你的拳頭一樣緊;但如你到我這兒說‘讓我們坐下來商議,如果我們意見不同,我們要了解為什麼不同,爭執之點是什麼’,我們不久就可以看出,我們到底關不相距多遠。”當然家長和孩子不是動拳頭的問題,但你想要孩子服你,你首先要友善。
當孩子們因為不明確的動機而受到挫折失敗或做出錯事來時,你不妨這樣說“我一點也不怪你當時所感覺到的。如果我是你,我無疑也會有同你一樣的感覺,一樣的出錯。”這可以使最刁滑的孩子軟化,並且你可以完全真誠地說這話,因為假如你是對方,當然你要感覺到同他感覺一樣。這樣你們就可以輕鬆地繼續下去了。
毛病點撥:隻要你做到以上幾點,你不一定可以從語言溝通中得到關於孩子的大量信息,對孩子多一份理解,然後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多一份讚揚,指導孩子走上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