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五彩斑斕的民族畫廊
―《廣西世居民族義化從不》總序
羅黎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北部灣沿海,是我國唯一與東盟國家海陸相接的省區,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是民族成分較多的自治區之
在廣西這片奇山秀水間,世居有壯、漢、瑤、苗、侗、份佬、毛南、回、京、彝、水、佬等12個主要民族,另外有25個其他少數民族成分。這裏山環水繞、四季花開、稻香蔗甜、魚肥蟹黃,這裏有歌仙劉三姐繚繞不絕的動人歌謠。在年複一年炊煙相望、唇齒相依的共同生活中,廣西各族人民既有著相似的生活熱情和命運軌跡,也有著基於不同生存環境、不同繁衍過程、不同族群基因而各自形成的獨特文化,他們和諧共存卻又不丟失自己的斑斕個性,讓美麗的民族文化之花綻放在八桂大地上。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麵的文化總和。每一個民族總是生活在既成的文化環境中,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密碼,並且一代代薪火相傳。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根。民族文化中蘊涵的優秀精神品質可以在經過動態解讀之後,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廣西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區,各民族的文化既各具個性空間,又在自我發展中不斷交流與溝通,這種文化上的多樣性,使人們對廣西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多樣的文化感知和體驗。人類文明走到今天,我們對一個民族的解讀顯然已經不能隻停留在簡單的風情體驗上,文化作為民族之魂,作為一個民族繼承與發展的內質,應該成為現代文明視野裏不可缺失的重要研究課題。
同時,在中國不斷向現代化突進的今天,傳統民族文化既強烈感受到時代脈搏的跳動,也不可避免地麵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外來文化劇烈衝擊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處於相對弱勢。廣西的民族文化生態同樣如此。民族文化的整理、記錄和保護,已經受到國人越來越多的關注。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一個民族精神上的DNA. DNA是生命個體在生理上區別於其他個體的標誌,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以物質或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傳統文化元素,猶如人類進化發展的基因,曆經周折而脈絡不斷,成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蘊,彰顯著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獨特個性。
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深入實施,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日趨活躍,而廣西作為重要的國際貿易橋頭堡和海陸通道,開始站上時代的潮頭。本叢書之既成,有助於廣西在文化和經貿上實現更多的對外交流,有助於廣西更大程度地擴大對外開放,有助於讓世界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一個清晰可感的真實廣西。
(廣西世居民族文化叢書)出版的意義即在於此。
這套以圖文並茂為特點、以作家視角切入和文學化語言為閱讀誘惑的大型文化叢書,將生活在廣西境內的12個世居民族各自單列成冊,在全麵、係統、深入、鮮活的敘述中向讀者展示了廣西各民族文化的鮮明特色和品格魅力,讓人們在愜意的閱讀中步入五彩斑斕的廣西民族文化長廊。這種以生動文學語境和大量精致圖片來全麵展示廣西民族文化的大型分冊圖書,在廣西亦屬首次出版。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套叢書的麵世,對整理和保護廣西民族文化、張揚廣西的民族文化個性、進一步擴大廣西對外開放、推進廣西各民族在平等互助的基礎上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將有著不可忽略的特殊意義。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