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人21世紀後,普通客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但聚族而居的傳統仍然沒有改變。北流市清灣鎮榕樹田村的黃氏家族,拆除世代居住的祖屋,籌資六百多萬元,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磚混結構的黃氏大宅樓。大宅樓占地麵積兩千多平方米,建築麵積六千多平方米,樓高六層,共有大小房屋二百八十多間,可容納黃氏家族兩百多人居住。大宅樓仍采用傳統的圍合式布局,背靠山坡,後高前低,遠遠望去,猶如一把巨大的“太師椅”。這座氣勢不凡的鄉村大樓,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新式客家民居。
嶺外奇觀―騎樓街
多民族聚居而地形地貌千差萬別的廣西,各種建築樣式和風格豐富多彩,各顯其美,而曆史悠久、飽經滄桑的騎樓建築無疑是廣西最具文化魅力和嶺南風情的建築景觀之一。
梧州是廣西東部通往廣東的水陸交通要道和重要門戶,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稱,曆史上曾是嶺南地區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初次到梧州的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這裏繁華的商業氣息,也不是普遍盛行的粵方言,而是規模巨大、保存完好的騎樓街景觀。
騎樓是一種外來的建築形式,它的發源地並不是嶺南。但它到底源於何處,又於何時傳人嶺南,曆來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騎樓建築的雛形最早出現於地中海一帶,是一種帶有外走廊的建築,清末鴉片戰爭後,這種建築形式隨著洋人的到來而傳人嶺南沿海地區,後與中國傳統的飄簷式建築相結合,逐漸演變為通透式的騎樓。另一種說法是,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貝尼亞普庫(Beniapukur)的一種叫“廊房”的建築,是由英國人設計建造的。這種建築形式於清朝傳人嶺南後,被改造成拱廊式的騎樓。不管來源於何處,騎樓都是為適應炎熱、多雨、潮濕的氣候特點而設計建造的。
騎樓原為居住而建,但梧州騎樓的興建已不僅僅是為了居住,還增加了商業的用途。樓房一般為三四層,樓上是居所或貨棧,底層則是用做經商的店鋪。店鋪臨街的一麵是敞開式的廊道,遠遠看上去,支撐樓房的兩排柱子,像人的兩條腿“騎”在人行道上,故稱“騎樓”。騎樓的廊道既可遮陽擋雨,便於行人往來,又可為商鋪營造寬敞舒適的環境,是極為人性化的建築設計。
騎樓的裝飾也極具特色,是一種中西合璧的裝飾藝術。中國傳統的屋頂、飛簷和圖案,歐洲古典的浮雕、羅馬柱和拱形窗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獨特的建築語言和亦中亦西的裝飾藝術,連釋和創造了騎樓建築深厚的文化意蘊和迷人的藝術魅力。
梧州騎樓還有兩處與眾不同的設計:鐵環和水門。梧州地處三江彙合的水口,過去幾乎每年都要遭受洪水之害,騎樓的底層往往被暴漲的洪水淹沒。因此,騎樓的廊柱上都安裝有一高一低兩個鐵環,洪水湧上來時,就把小船或竹筏拴在鐵環上,防止被洪水衝走。二樓臨街一麵設有水門。洪水淹沒一樓後,就從水門乘小船或竹筏出人;或者從水門放一吊籃,向沿街巡遊的售貨小艇購買日常用品。這是梧州人早就習以為常的一種特殊時期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而“逼”出來的生存智慧。如今,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設,梧州已能抵禦百年一遇的洪水災害,騎樓上的鐵環和水門,也漸漸失去了以往的實用性功能,成為一種曆史的記憶和獨特的建築符號。
梧州現保存有騎樓街道二十二條,總長達七公裏,是中國連片麵積最大的騎樓建築群,被譽為’“中國騎樓博物館”。其中最長的一條騎樓街長兩公裏半,共有騎樓建築五百六十棟。
除了聞名遐邇的梧州騎樓,南寧、北海、桂林、柳州等城市都保存有曆史悠久的騎樓建築。同樣有“百年商埠”之稱的廣西首府南寧市,其騎樓建築規模僅次於梧州市,共有騎樓一千多棟。中山路風味小吃一條街,民生路、興寧路步行街等,都是南寧市著名的騎樓街。北海市的中山路、珠海路等百年騎樓老街,窗拱雕飾精美雅致,線條流暢,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流光溢彩,美輪美奧,宛如延綿於空中的藝術長廊,讓人歎為觀止!
文化神殿―雲天宮
在千年古城玉林市城區,一直通向北部灣的南流江緩緩地穿城而過。在南流江岸邊,一座巍峨雄偉、氣勢磅礴的巨型建築拔地而起,高聳雲天。這是一座當代仿古建築,名叫雲天宮,又叫雲天文化城,是中國現有單體麵積最大的宮殿式建築。
雲天宮占地麵積六十九畝,建築麵積達十四萬平方米,共有房間一千一百多間,比總建築麵積十一萬平方米的拉薩布達拉宮還多出三萬平方米。雲天宮的平麵布局呈“山”字形,主樓共二十一層,高一百零八米;與主樓連成一體的兩側副樓,最低為四層,往主樓方向依次升高,成梯級形狀,每個大的梯級都建有殿閣式琉璃瓦屋頂,延綿而上,鱗次櫛比。主樓正中央的前麵是一個六層樓的平台,平台上有莊嚴的廟宇式殿堂,殿堂上安放著一尊巨大的彌勒銅佛。巨佛高三十米,重六百六十噸,比“亞洲第一佛”―香港寶蓮寺高二十六米、重二百五十噸的露天銅佛還要高大巍峨,堪稱世界銅佛之最。巨佛是台灣雕塑大師楊鳳英的傑作。慈眉善目、開懷而笑的巨佛高居雲端,寬容大度地俯視和護佑著世間芸芸眾生。遠觀整個宮殿,仿若一把碩大無朋的龍椅,在藍天白雲下熠熠生輝,而盤腿坐在龍椅上的就是那尊金光燦爛的巨佛。在雲天宮的人口處,是一座高三十米的古色古香的門樓牌坊,牌坊又仿佛是擺放在龍椅前麵的巨大的茶幾或香案,讓人產生一種虔誠的膜拜之心。
走進雲天宮,最震撼人心的,還不是雄偉壯麗的建築外觀,而是深藏於其外表之下的“靈魂”。雲天宮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曆史,又把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風俗文化彙於一堂,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化神殿。
雲天宮分為雕塑藝術展區、民俗文化展區、奇珍異寶展區、園林盆景展區等四大部分,每個展區都是一座精湛而令人目不暇接的藝術宮殿。其中雕塑藝術又分為石雕、木雕、銅雕三大係列,均由一流的能工巧匠傾平生的功力雕刻而成。一對高達十八米的花崗岩圖騰龍表,一對高約六米的石麒麟,一百零八條神態各異的石雕青龍,十二月花神和二十八星宿石刻浮雕,廣西文化的象征銅鼓,昂首高唱的銅金雞,巨型銅葫蘆,孔子故事木雕,《封神演義》故事木雕等等,每一件雕刻作品,都是那樣的精美絕倫,至善至美,而且都隱含著深廣的曆史文化內涵,堪稱曠世珍品。民俗文化展區集中展示了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風情習俗和珍貴實物,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和睦相處、一體多元的文化景觀和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曆史淵源。奇珍異寶展區所收藏和展示的珍寶,如凝重樸拙的古代文物,巧奪天工的金銀製品,晶瑩剔透的寶石玉器,美不勝收的珍珠、瑪瑙、奇石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寶,既可讓人大飽眼福,又讓人感歎於中國珍寶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園林盆景展區薈萃了各種奇花異草、古樹名木;假山湖石,小橋流水,布局奇巧,境界深邃悠遠。徜徉於其中,如置身於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一種宏大、尊貴、森然的豪華氣派。
雲天宮是由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而不願公開姓名的台灣巨商倡議並出資十多億人民幣興建的,始建於1995年,至今已曆時十餘年,尚未完全竣工。這項浩大的文化工程,現已成為玉林市的標誌性建築。雲天宮必將以其罕見的建築規模、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和超凡的藝術價值而被載人史冊,流芳千古。
雲天宮,一座盜立在嶺南大地上的文化神殿,一座見證了盛世中國的曆史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