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法國又派交趾支那海軍艦隊司令李威利上校率法軍攻陷河內等廣大地區。越南阮氏王朝再次請求劉永福馳援。劉永福率黑旗軍將士三千多人,和越南軍民並肩作戰,對法軍發起猛烈反攻。次年5月,收複河內等大片失地,並當場擊斃法軍司令李威利,擊殺法軍軍官三十餘人、士兵兩百多人,繳獲戰利品無數,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河內大捷。越南阮氏王朝再次晉升劉永福為“一等義勇男”、“三宣正提督”。劉永福成為因軍功被越南阮氏王朝任命的職務最高的中國人。
法軍失敗後,不久又調集六千多人向北進犯,一直進逼到中越邊境的鎮南關。法軍來勢洶洶,氣焰極為囂張。清軍老將馮子材受命於危難之際,率部抗敵,相繼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涼山大捷,法軍司令孤拔重傷斃命。劉永福也率黑旗軍在越南境內大敗法軍。兩位客家人出身的抗法名將遙相呼應,互相配合,取得了抗法戰爭的徹底勝利。窮兵簇武的法國政府茹費理內閣因戰敗而在世人的責罵聲中轟然倒台。
中法戰爭後,清政府召劉永福率黑旗軍回國,派往廣東任總兵。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又派劉永福率黑旗軍赴台灣幫辦防務。由於台灣先後兩任巡撫的剛惶自用和清政府的昏庸無能,台灣被迫割讓給日本。但劉永福拒絕投降,這位抗法名將不因敵強我弱而屈服,親率台南抗日軍民拚死抵抗。在新化之戰中,一舉打死了日軍近衛師團中將師團長白川能久親王、少將旅團長山根信成等高級指揮官,威震台灣島和日本政府。劉永福最後因彈盡糧絕而被迫退回大陸。辛亥革命後,劉永福被推舉為廣東民團總長,後以年事已高為由辭職回鄉,八十歲時病逝於欽州家中。
劉永福的故居三宣堂,是劉永福被任命為三宣正提督,從越南凱旋後於1891年興建的,至今已逾百年。三宜堂是嶺南典型的庭院式建築,整體上沿南北向中軸線布局,左右對稱,結構規整,前後三進,功能齊全。占地麵積兩萬多平方米,有大小房間一百多間,其中主建築麵積五千六百多平方米。內有一個三千六百多平方米的三合土廣場,可用於一“入生在世,如遇拯不雄乙事,何妨雙雄視之;即遇拯雄之事, 悶常雙禾稚視之。汝曹宜謹紀勿忘。”
別永福《械子香》
操練士兵和搭台演戲。還有曬穀場、糧倉、菜園、水井等。建築上裝飾考究,工藝精湛,仙翁稚童,山石竹木,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應有盡有,形象逼真,堪稱一座藝術宮殿,為廣西沿海一帶所罕見。
更為獨特的是,三宣堂不僅是一座寬敞舒適的庭園式民居,還是一座防衛設施完備的要塞式工事。四周築有四米高的圍牆,庭院四角設有高達十米的炮樓,圍牆下有壕溝與炮樓相通。幾乎每座建築都設有槍眼,而且角度不同,相互交叉,不留死角,上下左右均可防守射擊。屋內挖有地道,設有隱蔽的夾牆,地上地下形成立體的交通網絡。屋頂共蓋三層瓦片,並用銅線相連,瓦縫抹上灰漿,十分牢固,既可防狂風暴雨,又可防止敵人從屋頂上掀瓦人室。從整體上看,三宣堂的設計處處都考慮到戰時的需要,防禦體係嚴密,可攻可守,可戰可逃。內部生活保障設施也很齊全,倉庫中儲備有大量糧食,即使被圍困,也可堅持相當長一段時間。三宣堂充分體現了劉永福戎馬人生的偏好和居安思危的思想,是一座庭園式民居與要塞式防禦工事有機結合的完美建築物。
在欽州,還有另一位民族英雄馮子材的故居,名為宮保第。占地麵積六萬多平方米,三個小山丘坐落其間,狀如伏虎,氣勢威武。建築按“三排九”的模式布局,古風古韻,牢固實用,極富嶺南建築特色。宮保第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宣堂和宮保第也簡稱為劉馮故居。
楹聯古宅―大蘆村
斑駁的磚牆,灰黑的瓦片,破舊的雕飾,光滑的石板,參天的古樹……這一切,似乎都在訴說著一座古宅大院曾經的輝煌與歲月的滄桑。門柱上一副副對仗工整的楹聯,散發著濃濃的書香氣息。這就是被譽為“廣西楹聯第一村”的靈山大蘆村。
距靈山縣城約八公裏的大蘆村勞氏古宅,是一個規模龐大、氣勢恢弘的明清建築群,占地四十五萬平方米,建築麵積二十二萬平方米,共有九個建築群落。從勞氏先人於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建造第一個宅院開始,到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第九個宅院竣工落成,曆時二百八十年。勞氏古宅建築的最大特點是規製嚴格,等級分明。家庭成員按長幼尊卑,各居其屋,各走其道,不能隨心所欲, 自由進出。以妻妾為例,舊時稱大老婆為正房,住的必定是正房,稱小老婆為偏房,住的也必定是偏房。從住房上就可看出每個家庭成員的尊卑身份,體現出了封建家族濃厚的宗法觀念和等級製度。當然,如果不是主居的宅院,規製也就沒有那麼嚴格。東園別墅就呈現出另一番景象。這座園林式別墅是一個巨大的建築群,房屋依山而建。東園別墅環境幽雅,景色宜人,道路曲折回環,外人進人院內,宛如置身迷宮,若無熟悉宅院的人引導或指點,半天也找不到進出的大門。
勞氏家族曾是擁有良田千頃的富貴家族,也是人才輩出的書香門第。祖傳家風,是以朱子家訓為族規,修身立德,崇尚耕讀,激勵進取。明清兩朝,先後湧現出了府縣儒學和國子監文武生員一百零二人,其中四十七人出仕為官,七十八人次獲朝廷封贈。生員之多,科宦之眾,在當地首屈一指。
正是由於勞氏家族曆代多才俊之士,因此,勞氏古宅也就彌漫出了濃鬱的書香氣息。古宅楹聯眾多,有門就有聯,有廳就有聯,完整保存下來的就有三百多副對子,足夠編一本楹聯專集,無愧於“廣西楹聯第一村”的稱號。這些楹聯的內容多以修身、持家、勸學、創業、報國為主,也有抒寫美麗風光和喜慶氣氛的,內容豐富多彩,韻味雋永,品之令人回味深思。現抄錄幾副對子共賞:
一生勤苦書千卷,萬事消磨酒十分。
傳家有道惟忠厚,處世無奇但率真。
每思前輩尋常語,願讀人間未見書。
涵養功深心似鏡,揣摩曆久筆生花。
春深鬆柏當庭秀, 日暖芝蘭入室香。
客家民居―圍龍屋
千百年來,源自中原的客家人飄萍萬裏,四海為家,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但無論客居何處,客家人都堅守著聚族而居的傳統習俗。
或許是為了避免與當地土著的摩擦和紛爭,或許是為了防禦土匪的襲擾和搶劫,客家專人每遷居一地,都建造適宜於家族聚居的房屋。他們賴以棲身的居所,無論是貧窮人家的茅屋草舍,還是富貴人家的磚瓦大宅,都采用圍合式的結構布局,其形狀宛如盤龍,“圍龍屋”之名由此而來。圍龍屋多為平房,也有建成二三層樓房的。因此,有的地方也把圍龍屋稱為客家土樓。
圍龍屋占地麵積根據家族人口的多少而定,幾代同堂、人口眾多的,占地麵積多達數十畝甚至百多畝,內有房舍數百間,形成一個巨大的村落或建築群,房舍高低錯落,層層疊疊,極為壯觀。
圍龍屋以供奉祖宗牌位的祖公堂為中心,一般按頭進、二進、三進依次建設,每進均有天井,天井兩旁是廂房。廳堂與廂房之間有廊道相連,互相通達,來往十分方便。圍龍屋大多建有圍牆,有的還在圍牆的四角建有兼具監控和防禦功能的炮樓。聚居在圍龍屋裏,不僅體現和增強了溫馨和睦的倫理親情,而且還有一種同舟共濟的安全感。客家人雖然飄居四海,但心底裏始終珍藏著一種深沉濃鬱的鄉土情懷和宗社情結,在圍龍屋裏聚族而居,保持著祖宗留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習俗,也可讓人有一種客居他鄉而似故土安居的感覺,心靈上得到一種溫暖的安撫與慰藉。
明清時期的客家圍龍屋,多以戮土混合石灰、糯米等夯築牆體,中間放置稱之為“龍骨”的堅韌枝條,建成後十分堅固耐用。一些剛從外地遷入廣西的客家人,在草創家業時,因財力所限,往往用木料和茅草來搭建房子。基業有成的富裕人家,則以青磚、石材、瓦片和上好的木料建造顯赫氣派的深宅大院。賀州市蓮塘鎮仁衝村的江家大屋,占地麵積二十畝,有大小房屋近百間,居住著四十多戶江氏子孫。博白縣的蔡氏大屋,浦北縣小江鎮的伯玉公祠等,都是頗為氣派的客家宅院。
在廣西,最著名的客家莊園是位於陸川縣烏石鎮的謝魯山莊。謝魯山莊原名“樹人書屋”,其主人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副總指揮、陸軍少將呂芋農。山莊坐落在謝魯山上,始建於1920年,曆時七年建成,占地達一千五百畝。從外麵看,山莊的外觀類似普通農舍,大門很小,僅容兩人通過,莊內也沒有巍峨的樓房,隻是一些依山勢而建的磚瓦平房。但整個莊園的布局卻別有洞天,規劃設計極為講究。全莊以“一至九”的數字布局設景,寓意天長地久。即一股山泉,二重圍牆,三個層次,四個園門,五座假山,六處房舍,七口池塘,八座涼亭,九曲回廊。主人呂芋農出身貢生,後雖長期從軍,卻酷愛詩書,崇尚孔孟之道,據傳莊內曾有藏書數萬冊。“安得奇書三千車娛茲白首,再種名花十萬本綴此青山。”門前的這副對聯,就生動地表明了主人的情趣與境界。他親筆撰寫的一些對聯,也頗有深意和韻味,如湖隱軒聯:“此處有山還有水,其人非佛亦非仙。”樹人堂聯:“花色欲迷山半角,書聲常伴月三更。”半山亭聯:“若問前塵才到此山一半,寄語來者所期樹人百年。”謝魯山莊與四川劉文彩莊園、雲南龍雲別墅、廣東清渾岩莊園並稱為全國四大私家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