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凝固的音詩

天南傑構―真武閣

元結是唐天寶年間的進士,也是一位文武兼備的著名詩人。“安史之亂”時,他曾在江南椅好洞避難, 自號椅好子。史思明叛軍進攻河陽,他挺身而出,組織義軍奮起抗擊,保全了十五座城池。後因功被朝廷任命為道州刺史。四十九歲時被派往廣西容州任容管經略使,也就是朝廷的軍事特派員,是統管一方軍事的長官。

但戎馬住惚的軍旅生涯並沒有消磨掉元結的詩人情懷與氣質。他出任容管經略使後,在美麗的繡江岸邊修建了一座寬闊的高台,並以官職命名,稱為“經略台”。經略台既可用於操練士兵,又可用於觀賞風景。登台遠眺,被道家列為第二十洞天的都嬌山峰巒疊嶂、雲霧繚繞;環顧四周,籲陌縱橫,萬木競秀,繡江風光盡收眼底。經略台建成後,元結經常與自己的僚屬和詩友們在這裏品茗賞景,或觀看士兵們布陣操演。

八百年後,在經略台上盜立起了一座名為“真武閣”的神奇樓閣,人們也習慣地叫做“經略台真武閣”。這座神奇樓閣的建造充滿了神話色彩。

相傳,明萬曆年間,都嬌山上有一個火神叫朱鶉。朱鶉是個惡魔,經常下山作祟,噴火燒毀民房和地裏的農作物,害得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為了鎮住火神,有人提議在經略台上建一座樓,請水神真武大帝來居住。這一提議,立即得到了容城百姓的響應,百姓很快就備足了建築材料。但擇定吉日準備動工時,工地上的建築材料卻在夜間突然起火燃燒。人們在慌亂中提水滅火.但無論澆多少水都無法撲滅。人們明白,又是火神朱鶉作怪。正當人們無計可施時,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第二天清晨,人們驚奇地發現,一座三層的閣樓已經聳立在經略台上了。 自此,真武大帝就居住在真武閣裏,作惡多端的火神朱鶉就再也不敢下山害人了。

真武閣是一座木質建築,用當地盛產的堅硬的格木建成。樓閣高十三米二,寬十三米八,進深十一米二。各層飛簷舒展,造型輕盈挺拔,典雅優美。建築師運用杠杆結構原理,把近三千條木構件串聯在一起,環環相扣,互相製約,平衡協調,整個樓閣既顯得古樸、大方、美觀,結構上又十分穩固。更為神奇的是,第二層樓的四根大內柱,雖然承受著上層沉重的負荷,柱腳卻是懸空的。懸柱離樓麵兩三厘米,稍不留意或無人指點,很難一眼看得出來。有人說,既然懸著,為什麼不懸高一點呢?若懸高一兩米,不是更讓人驚歎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據建築專家介紹,從技術上說,再懸高一點完全可以,但從藝術上看,效果就差多了。懸空那麼一點點距離,既可顯示出建築技藝的高超,又可使四根懸柱似柱非柱,讓人在“似與不似之間”展開豐富的想象力,這正是古代設計師有意為之的苦心推敲的傑作。正是這四根懸柱,使得這座閣樓變得不同凡響!

1962年初,我國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得知廣西容縣有座神奇的閣樓,親自到真武閣實地考察研究。這位閱樓無數的權威專家,親眼看到真武閣後,深為這座奇樓所折服,當年就在權威的《建築學報》上發表了長達三萬多字、配有十八幅圖片的考察報告《廣西容縣真武閣的“杠杆結構”》,對真武閣的

“杠杆結構”讚歎不已,認為是“建築結構中的一個‘絕招”,對巧奪天工的四根懸柱更是推崇備至!這位建築學大師的考察報告一經發表,容縣經略台真武閣立即名揚海內外,並與嶽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江南四大名樓”。1992年,真武閣和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風雨橋同時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真武閣建成四百多年來,曾曆經五次地震、三次強風暴的襲擊,但閣樓依舊巍然屹立。登上真武閣,憑欄臨風,在縱覽繡江美麗風光的同時,會讓人頓發思古之幽情。“當年元次山,此地曾經略。遺跡尚依然,斯人不複作。台上風蕭蕭,台下雲漠漠。俯仰感興衰,撫今而思昨。”清人餘繼翔的這首感懷詩,今天讀來,仍在我們的心中引起共鳴。

有文則名―東坡亭

東坡亭因人而建,也因人而聞名。位於南珠故鄉合浦縣城的東坡亭,是一座典雅別致、文氣縱橫的亭閣式建築,由內外兩大部分組成,中間是主亭,四周是回廊。回廊類似於騎樓的走廊,可以遮陽擋雨,是為適應南方炎熱多雨的氣候而設計的。主亭正門上方懸掛著“東坡亭”匾額,是20世紀40年代廣州大榕寺主持鐵禪和尚所書。蘇東坡平生喜歡與僧人交往,常到寺廟與僧人對坐品茗,談佛論詩,深得僧人敬重。鐵禪大師親筆書寫匾額,表達了對曠達豪放的蘇東坡的敬意與懷念。亭內正麵牆壁上,有一幅蘇東坡的陰紋石刻像,像中的蘇東坡仙風道骨,睿智機敏,當年的豪放之氣隱然可見。石刻像的上方,刻有“仙吏遺蹤”四個古樸渾厚的大字,不知何人所題。回廊上鑲嵌著蘇東坡和其他詩人的眾多詩文碑刻,書體有楷、草、隸、篆等,儼然一座書法碑林。

蘇東坡一生為官,卻因政見不同屢屢被貶,幾經沉浮。他曾官至禮部尚書,但晚年再次遭到貶滴,並被流放到遙遠的澹州(今海南島)。他是從澹州獲赦北歸途中路過合浦的。到達合浦廉州時,受到太守張左藏和名士鄧擬等人的熱情歡迎與款待。鄧擬邀請詩人人住自己的園林別墅清樂軒。

清樂軒建在湖中的小洲上,四周碧波蕩漾,綠柳翠荷,鳥語花香,景色幽雅怡人。蘇東坡剛剛獲赦,心情輕鬆舒暢,常與張太守等人一起品茗談詩,暢遊當地的名勝古跡。一天,他們興致勃勃地來到古刹東山寺,想拜訪富有文才的主持和尚愈上人,但愈上人雲遊南嶽去了。蘇東坡看見禪堂上有愈上人的一道題壁詩,詩中有“閑伴孤雲自在飛”之句,不禁詩興大發,便題詩於壁上和之:“孤雲出帕豈求伴,錫杖淩空自在飛。為問庭鬆尚西指,不知老袖幾時歸。”和詩的格調頗為閑適灑脫,但也流露出了淡淡的惆悵與落寞,暗喻了自己盼歸故裏的心境。遊海角亭時,聯想到自己去國萬裏,飄零他鄉,心裏湧起無限感慨,當場潑墨揮毫題寫了

“萬裏瞻天”四個大字,抒發了自己在萬裏之外對家國的懷念。如今,這四個大字仍然懸掛在海角亭上,與千年古亭交相輝映。

蘇東坡在合浦逗留期間,度過了一段心情舒暢、輕鬆自由的時光。在這裏,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如《廉州龍眼味殊絕可敵荔枝》、《謝晦夫惠接莆琴枕》、《留別廉州張左藏》、《記合浦老人語》等。據當地傳說,蘇東坡到海邊訪問老珠民陳大爺時,無意中釀成了香醇無比、健身益壽的珍珠酒。在他居住的清樂軒附近,他親手挖了一口井,井水清澈甘甜,當地人叫東坡井。東坡井現位於合浦師範學校校園內,古井保存完好。

蘇東坡在合浦居留的時間雖隻有短短的兩個多月,但卻開啟了合浦重教興文之風,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這位文學大師,合浦人在他居住過的清樂軒故址修建了東坡亭。東坡亭建成後,在歲月的長河中曾六次被毀,又六次重建,由此也可見合浦人對蘇東坡的敬重與熱愛。在合浦人的心目中,東坡亭已不僅僅是一座紀念性建築,而是一段悠遠的曆史記憶,一個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一座象征著人文精神永生不滅的心靈燈塔!

提督府第―三宣堂

發生在中越邊境鎮南關(今友誼關)一帶的中法戰爭,是清末時期中國唯一取得徹底勝利的一場反侵略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有兩位廣西人立下了赫赫功勳。一位是傳奇老將馮子材,一位是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劉二打番鬼,越打越好娣(看)。”在中越邊境一帶,曾廣泛流傳著這兩句民謠。

位於廣西欽州市欽江岸邊的三宣堂,就是民族英雄劉永福的故居,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亂世出英雄。1837年,劉永福誕生在欽州古森恫一戶貧困的客家人的土坯房中。十六歲那年,父母及叔父在貧病交加中相繼去世,劉永福一下子變成了孤兒。二十歲時,無以為生的劉永福帶著一腔仇恨和怒火,隻身投奔到農民起義軍隊伍中。劉永福在家族中排行老二,人們都叫他劉二。他從小就練成了一身好武藝,打仗時又舍得拚命,敵人一聽到劉二來了,就嚇得渾身發抖。幾年後,經受了戰場鍛煉的劉永福自立門戶,拉起了一支數百人的隊伍。他們以黑底白邊的三角旗為軍旗,旗上印八卦圖案,因此被稱為“黑旗軍”。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當地的起義隊伍紛紛被清兵剿滅。受官軍追剿的劉永福在當地無法立足,隻好率黑旗軍退守中越邊境,利用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建立根據地。黑旗軍鏟除中越邊境一帶的惡勢力,維護社會治安,保護百姓利益,發展農業生產,鼓勵民間貿易,受到當地官紳和百姓的信賴與擁護,黑旗軍也因此得以不斷發展壯大。

1873年,法國出兵強占越南南部。繼而一路北上,接連攻陷越南北部的河內、海陽、寧平、南定等省,形勢告急。麵對法軍的淩厲攻勢,越南阮氏王朝已無力抵抗,急派信使請劉永福率黑旗軍前往援助抗法。劉永福親率一千多名曉勇副悍的黑旗軍將士, 日夜兼程,直撲河內郊外,一舉攻下河內城,殲敵數百名,打死法軍指揮官安鄴,迫使法軍向南撤退。越南阮氏王朝為表彰劉永福的戰功,特委任他為“三宣副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