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服飾風情
時尚中的古風流韻
城裏人講究衣著的舒適、大方和得體,並注意體現出自己的內在氣質和品味。襯衣、T恤、運動衣、毛衣、夾克衫、羽絨服、牛仔服、獵裝、西裝等,是男士們在不同季節不同場合穿著最普遍的服裝。女士們自古以來就是衣服架子,服裝款式的新穎別致自不待說,色彩更是如春天般變幻無窮、絢麗繽紛,即便是中老年女性,也會精心地打扮自己,盡顯都市女性的風姿綽約和成熟之美。受媒體、影視和審美潮流的引領和影響,年輕人永遠是新潮時尚的一族。 日常生活中,男孩子們的穿著雖不乏平穩與持重,但更多的時候卻是對傳統服裝樣式的徹底顛覆,迫求一種新潮、奇異的個性之美。女孩子們青春逼人,活力四射,向來是時裝界的晴雨表,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及時在她們的身上反映出來。裙裝褲、低腰褲、低胸裝、露背裝、露臍裝、吊帶裝等輪番上陣,風情萬種,美不勝收!
時代的變遷和現代都市人多元化的審美趣味,早已淹沒了傳統服裝在生活中的主導地位。但傳統服裝的古風餘韻仍然在繽紛的世界中時隱時現。延續了千年的唐裝,就是一種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傳統服裝,向來被一些知識界的精英所喜愛。其古樸、莊重、典雅的風格,也顯示出了一種卓爾不群的雍容氣度。2001年在上海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國家領導人峰會期間,中國國家元首和眾多外國領導人身穿唐裝集體亮相,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服裝的別樣風采和韻味。在廣西的都市裏,古老的唐裝也成為一種新的時尚,身穿唐裝的人們在流動的色彩中,顯得格外搶眼。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們對審美時尚的變化似乎不太敏感,也不太在意,許多地方的漢人仍然默默地堅守著自己的穿著傳統。即便在南寧市郊區,許多說平話的婦女對都市的服裝時尚似乎並不感興趣,她們喜歡的是黑色的唐裝:大襟衫,大腿褲,布扣子。她們每天都把自己種的新鮮蔬菜挑到菜市裏擺賣,在熙熙攘攘、衣著光鮮的顧客當.隆林各族自治縣高山漢青年女子服飾中,顯得十分“土氣”和淳樸,但卻給人一種誠實可信的親切感。因為這種誠實與親切,她們的蔬菜,比起菜販們收購轉賣的蔬菜,更受人們的信賴和歡迎。百色市田林縣平塘村是一個漢人村子,周邊都是少數民族村落。這裏的漢家婦女,也對自己的傳統服飾情有獨鍾,從十二歲起,就喜歡穿大襟衫和大腿褲,腰際處還圍著鑲邊的黑裙子,既保護衣服的幹淨,也是一種裝飾,別具一種鄉野的古樸風情。這些漢家婦女們的身上,凝聚和傳承著一種古老的曆史和文化。盡管這種傳承的力量已變得微弱,傳承的方式已被邊緣化,但畢竟還在頑強地延續著。
雜居在壯族地區的一些漢人村落,他們的服飾很少受到都市時尚的影響,卻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壯族習俗的熏陶。武鳴縣是壯族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大縣,也是人傑地靈的壯鄉。該縣有一個叫尚誌村的漢人村莊,村裏的漢人姑娘服飾與周邊的壯家少女很相似。她們的穿著很特別,從裏到外,每件衣服的衣擺和袖子,越往外越短,層次很分明,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她們身上穿了幾件衣服。
壯族人喜歡建幹欄房屋,壯族婦女喜歡把幹欄的圖樣縫繡到衣褲的邊緣作為裝飾。樂業縣高山漢的年輕女子,也喜歡穿這種幹欄衣服。她們偏愛紅色和灰色。中年男人卻偏愛藍色和深灰色的無領唐裝。老年人喜歡一身黑衣黑褲,像當地壯人一樣,頭上也包一塊黑色頭巾,夏天防曬,冬天防風。年輕人不喜歡白色,也從不穿白色衣服,因為白色是孝服的顏色,不吉利。巴馬瑤族自治縣的一些漢人婦女,喜愛“漢壯合璧”的穿著,上身是壯族的飾邊衣服,下身卻穿寬腿唐裝褲,看上去很有趣,卻又協調統一。
居住環境的不同,風俗習慣的不同,廣西各地漢人的服飾差異很大,各具特色。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那些古風依然的服飾。
笑髒不笑舊
漢人有勤儉持家的傳統,衣著上不講究奢華,不羞於穿破舊的衣服,隻要能遮身蔽體就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哥哥姐姐的衣服,往往留給弟弟妹妹來穿,哪怕衣服破舊一點,或者不太合身,父母和孩子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別人也不會笑話,覺得是很平常的事。
桂南廣大地區氣候炎熱,冬無嚴寒,人們的穿著也就比較簡單。男人們長年勞作,常常赤裸著上身,隻穿一條寬鬆的短褲,搭上一條擦汗的毛巾,就是全身的穿戴。偶爾穿一件背心或外衣出門,到了地裏,也會把衣服脫下來,掛到樹枝上。寒來暑往,風吹日曬,他們的皮膚都變成了油亮亮的古銅色。女人們日常的穿著也很隨意,一般隻有兩三套替換的舊衣服。衣服破了,也舍不得丟棄,實在不能穿了,就留下來作為補衣服的布料。衣服最容易磨破的部位是雙肩、膝蓋和臀部。這些地方,往往就是補丁又疊補丁的地方。新衣服平時是很少穿的,舍不得穿,隻有逢年過節、走親訪友或遇上喜慶大事的時候,才會從箱底裏把新衣服找出來穿上。結婚是添置新衣服最多的時候,特別是舊時的新娘子,怕這個時候不趁機多買一點,以後就沒有機會多買了。但這些新衣服,會留著慢慢穿,穿破一套才換上一套新的。因此,有的婦女到了年老時,還會穿著結婚時添置的衣服,若有人問起,這件衣服是什麼時候買的,被問者滄桑的臉上就會流露出幸福而略帶羞澀的笑容。
漢人們雖然衣著簡單樸素,但十分注重幹淨、衛生和整潔。不論男女老少,也不論春夏秋冬,都堅持每天洗澡,尤其是夏季,天氣熱,出汗多,一天不洗澡就會渾身不舒坦。衣服也是每天換洗,並掛到太陽底下曬幹。在太陽下曬幹的衣服,會散發出一股淡淡的陽光的香氣。如果衣服上汗漬斑斑,滿身油膩,不僅說明這個人不愛幹淨,不講衛生,還說明這個人懶惰。懶惰的人會被人小看。如果是年輕小夥子,是不可能贏得姑娘們的好感的。常言道,不怕窮,隻怕懶。在人們看來,一個連衣服都懶得洗的人,是不可能憑雙手發家致富的,跟著這樣的男人.隻有一輩子吃苦受累。
以勤勞節儉為美德的漢人們,千百年來已形成了“笑髒不笑舊”、“笑懶不笑窮”的風氣與傳統。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村裏的年輕人也穿起了時尚的服裝,但舊衣服隻要還能穿,仍然不會隨便丟棄。
遮陽擋雨說帽子
在炎熱多雨的廣西,特別是漢人占多數的南部地區,人們戴帽子大都不是為了禦寒保暖,也不是作為裝飾,而是用來遮陽擋雨。位於廣西中部北回歸線以南的農戶人家,每人至少都備有一頂或多頂功能不同的帽子,牆壁上也會有一排用來掛衣帽的釘子。大大小小的帽子集中掛在一起,既不多占空間,又便於取用。
每當烈日當空,在地裏勞作或出門趕坪,戴一頂席草編織的草帽,既遮陽又輕便。為防止被風刮跑,草帽會係上帽帶,戴在頭上時,在下巴打一個活結,就可以放心幹活或趕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