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天氣多變,隻要不是陰雨連綿的天氣,雨來得快也去得快。烈日炎炎的晴空中突然飄來一朵烏雲,可能就會下起一場陣雨,半個小時後又是雨過天晴。因此,有經驗的農戶人家大都會看雲識天氣,從早晚天邊的雲霞、晚上月亮的光暈、彩虹出現的時間等,都可以判斷出當天或次日是否會下雨,並總結出了許多天氣諺語,如:“朝發紅雲落大雨,夜發紅雲曬爆土。”“水浸月,雨無脫。”“朝紅風,晚紅雨。”遇上下雨的天氣,隻能遮擋陽光而不能擋雨的草帽就失去了作用,人們出門時就會選擇戴一頂竹笠。竹笠有很多種,有一種尖頂寬邊的竹笠,當地人叫大眼笠,也叫壯丁笠或山狗棚。這種竹笠由上下兩片編織成六角形網眼的蔑片縫合在一起,中間均勻地夾墊著多層細長的竹葉,任由多大的雨也滲透不下來。在頭頂部位拴上一個芒心條編織的帽圈,係上帽帶,就可以穩當而舒適地戴在頭上。也有網眼細密的圓頂寬邊竹笠,過上一層桐油後,防水效果更好,也更加堅固耐用。上過桐油的竹笠叫做桐油笠。寬邊竹笠遮陽擋雨麵積大,適合在空曠的田野裏勞作。若在間隙較小的樹林中砍柴枝,可選擇戴一種類似頭盔的很結實的竹帽子。南寧市周邊戴這種帽子的人比較多,因此被叫做南寧笠;又因其形狀類似於南洋華僑常戴的白通帽,沿海一帶也稱為南洋帽。

北部灣沿海的青年男女喜歡戴海笠。海邊樹木少,陽光強烈,雨下得頻繁,這種在寬帽簷邊上彎下一圈的竹笠,既美觀又實用。海笠是帽子家族中的“明星”,在很多電影、電視劇中都可以看到它們的倩影。戴著海笠的漁家姑娘更是攝影師們竟相拍攝的對象。那一幅幅視角獨特、構圖新穎的照片,讓漁家姑娘們於剛毅中又顯得婀娜嬌媚,風姿迷人。當年電影裏手握鋼槍、英姿颯爽的海島女民兵的形象,身上最突出的標誌,就是頭上戴著的海笠。

據傳說,海笠是從八百多年前的東坡笠演變而來的。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到遙遠的州(今海南),元符三年(1100年)獲赦北歸,途經合浦時,曾在廉州停留了兩個多月。他發現那裏的婦女很少出門,偶爾看到有婦女在田裏勞作或在路上行走,一看見有人過來,就趕緊躲起來或低頭把臉轉向一邊。蘇東坡感到十分奇怪,後經打聽,才知道合浦的婦女因害羞而很少出街人市,拋頭露麵。蘇東坡探知原因後,便專門設計製作了一種既可遮擋太陽又可掩麵遮羞的涼笠。他用細圓草編織成圓蓋形帽子,頂上留一個通風的小圓洞,帽簷的周圍垂下一圈罩過肩頭的麻布,前麵留一個可開可合的口子,就像蚊帳的開口,太陽猛烈或遇到生人,可把圍布放下,陽光不太猛烈,又可把圍布翻到帽頂上,既輕便涼爽,又美觀大方。這種帽子一出現,便深受婦女們的喜愛,是她們出門必戴的一種涼帽。因是蘇東坡親自設計,人們便把這種帽子叫做東坡笠。但東坡笠隻擋陽光不擋雨,當地的能工巧匠便根據東坡笠的形狀,發明了晴天雨天都可使用的竹編海笠。海笠也很快流行開來,成為海邊人家最喜愛的遮陽帽之一。

農忙季節插秧的時候,因彎著腰背朝天空,背部直接被太陽暴曬或雨淋。但不必擔心,人們也自有辦法。就是就地取材,用竹蔑和竹葉做成可把整個背部和臀部遮蓋住的篷拚,或用棕構纖維編織成蓑衣。隨著科技的進步,塑料雨衣已被普遍使用,但在一些邊遠的農村,仍可看到古樸實用的篷拚和蓑衣。寬大堅固的篷拚還有一個妙用。到鄰村走親戚或幫工時,往往會遇到凶猛的狗狂吠著撲上來襲擊,這時候,篷拚就可以當成自衛的盾牌使用。聽到狗的狂吠聲,村裏的人就會走過來,大聲把狗喝住,片刻之前還凶惡異常的狗就會夾起尾巴,低著頭,到一邊去。

廣西南部的漢人,冬天裏也有戴帽子禦寒保暖的,但大多是老人和嬰兒。老人一般戴棉帽、線帽、解放帽和鴨舌帽。嬰兒普遍戴狗頭帽。狗頭帽形狀像狗的頭部,用棉花和布料做成,軟和保暖,顏色鮮豔,襯著一張細嫩紅潤的嬰兒臉,又漂亮又可愛。

清脆的木屐聲

現在的鞋子花樣繁多,品種齊全。皮鞋、布鞋、棉鞋、涼鞋、拖鞋、水鞋、運動鞋、旅遊鞋等不一而足,數不勝數。人類為了保護和美化自己的一雙腳,可以說花盡了心思,下足了功夫。各種各樣的鞋子是越來越舒適,越來越具有裝飾性了。

然而,有一種古老而簡便的鞋子―木屐,卻仍然被生活在亞熱帶的人們所喜愛。在廣西,幾乎每個漢人家裏都有木屐。木屐的製作方法很簡單,選兩小截木頭,比照著腳的大小,砍削成鞋底,釘上一塊三指寬的膠帶就成了。木屐沾水後易幹,涼爽,沒有異味,不會引發腳氣,十分適合洗澡時穿。在夏秋時節的農村,人們勞作一天後,吃過晚飯,舒舒服服地衝個涼,洗去汗水,洗去炎熱,洗去疲勞,就穿著木屐,拿著一把大葵扇,提著個小板凳,到庭院裏乘涼聊天。頭頂上繁星滿天,田野裏蛙聲一片,夜晚寧靜而愜意。困了,就踏著清脆的木屐聲,各自回屋裏睡覺。夜深人靜的時候,有木屐聲在響,就知道有人還沒有休息;甚至,從木屐的響聲中,還聽得出是誰在走動。

穿木屐,是南方兒女們一種古老的習俗。據傳說,這種習俗還是從古代美女西施那裏傳下來的,並與一段讓人感慨了上千年的曆史聯係在一起。

春秋末期,年輕的吳王夫差打敗了同樣年輕的越王勾踐,洗雪了父王被勾踐戰傷致死的恥辱。勾踐被吳軍圍困在會稽山上,戰不能戰,退又不能退,身臨絕境。最後隻好聽從大夫範蓋的建議,派人向夫差求和,表示甘為屬國。吳國大夫伍子管勸說昊王夫差拒絕求和.乘勝攻占會稽山,殺了勾踐,以免留下後患,但夫差不聽從勸告。勾踐脫險回到越國後,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伺機東山再起。吳王夫差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為勾踐既已表示臣服,而且已無實力再威脅吳國.便整天在宮中享樂。勾踐得知夫差驕奢淫逸、沉酒酒色的消息後,心中暗暗高興。他投其所好,命範蓋把尋訪到的絕世美女西施獻給夫差,讓夫差在溫柔鄉中繼續沉淪下去。夫差得到美若天仙的西施後,喜不自勝,命工匠大

“館娃宮”給西施居住。西施來自若耶溪畔,從小就喜歡穿著木屐在溪畔洗紗,走起路來,踢踏作響。到了吳國,仍然保持著穿木屐的習慣。沒想到,吳王夫差竟然被西施清脆悅耳的木屐聲給迷住了。他又命人用名貴的梗梓木,在“館娃宮”中鋪設了一條長長的“響展廊”,讓西施和宮女們穿著木屐在上麵來回走動。裙據飄逸的美女,回蕩在“響展廊”的音樂般的木屐聲,讓夫差魂銷骨蝕,對勾踐也徹底放鬆了誓惕。十年後,夫差率領大軍遠赴河南封丘爭當諸侯盟主,卻被勾踐率精銳之師乘虛攻進了吳國首都,俘虜了太子。笠澤一戰,吳軍被徹底打敗,剛剛爭得盟主地位的吳王夫差羞憤難當, 自劃而死,吳國也隨之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