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去年九月下旬,南昌江子打來電話, 問我可熟悉廬山?我說,我是廬山南麓長大的。他說,寫民間廬山有興趣嗎?我說,有啊。
就這樣,我接下了這活,並沒多考慮它的可行性。隻是當我進入實質性工作時,才知其所難。
選題一經確定後,劉華主席熱心鼓勵我,江子一直緊抓不放。在采寫過程中,妻子柳秋榮給與我極大的支持和協助!我被驅趕著一步步前行。現在看來,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不適時地推一推,是幹不成什麼事的。在此我要對他們表示特別的感謝!
采訪過程是艱難的,很多老人惜已謝世,有的年事已高,溝通也極為困難。盡管晚了一點,但這項搶救性挖掘沒準是有益的。
也許,你看慣了廬山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看慣了指點江山的名人風采,甚至也看慣了色彩斑斕的洋人別墅……這些無疑是廬山的主要亮點,但並非全部。或許民間的廬山,會帶給你耳目一新的感受。
以往著述多從政治家、名人角度去反映廬山,而民間角度尚無係統著述,《廬山往事》試圖另辟蹊徑,在廬山大曆史背景之下,從底層視角,去觀照廬山。
作者行走在枯嶺和周邊的山脊上,實地采訪,收集和挖掘那些寶貴的正在消失的廬山往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還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廬山的生存狀態和社會麵貌,意在換個角度去窺探其真麵目。
成書過程中, 曾得到過很多熱心學者和朋友諸多幫助和支持,先後有王耀洲、殷蔭元、王炳如、邵有光、張雷、慕德華、封強軍、劉廬生、鍾萬祥、羅龍炎、萬金定等先生,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時間和水平關係,書中錯謬難免,敬請讀者諒解!
楊振雩
2013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