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2007年,中央電視台“大家”欄目攝製組來到楊淩。當地人喜食麵食的習慣依舊,電視屏幕上展示出一屜足有上百個饅頭的壯觀鏡頭,當地人用鄉音評價說:小偃麥“品質好,產量高,人一般都喜歡,俺這大部分都是這”。而油炸食品攤的攤主一邊幹活,一邊解釋自己使用小偃麥麵粉的原因:“小偃麥,麵白嘛,炸的麻花吃得脆嘛。”
歐美人在考察小麥品質時,最重要的衡量標準是看它做麵包的效果,而在中國完全以麵包為主食的人畢竟是少數,粗略統計不到15%,主要的主食還是饅頭和麵條。有人專門做過研究,“小偃6號”磨出的麵粉,在同樣質量下體積比較大,而且氣泡比較均勻,麵質比較鬆軟,是典型的饅頭、麵條和麵包兼用型品種。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莊巧生在為《李振聲論文選集》所作的序中,形象詼諧地談到“小偃6號”磨出的麵粉“蒸饅頭麵白,煮麵條有筋力,烘烤麵包也不錯”。
2007年,李振聲下放蹲點時的鄉親李智兒來到中央電視台“國家科技獎論壇”演播室時,這樣親口告訴主持人和電視機前的所有觀眾:他們那裏過去小麥畝產不到700斤,而種了小偃麥之後,現在的平均畝產是1300多斤。群眾都說:要吃麵,種小偃;要吃飽飯,還要種小偃。
相比於人類9000多年的小麥種植史,20年的時間十分短暫;但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還是過於漫長。遠緣雜交對小麥遺傳的改良十分重要,但難度太大,耗時過長。為了快速將外源優良基因導入小麥,找到一種縮短遠緣雜交育種年限的方法,李振聲開始利用遠緣雜交獲得的“小偃藍粒”為材料,首創了一套新的染色體工程育種係統,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的實用化開辟了一條新途徑,使遠緣雜交育種的年限縮短,3年半的時間就育成了一個新的小黑麥異代換係。這一在國際上的首創性研究受到了美國遺傳學會主席、小麥染色體工程研究奠基人西爾斯的高度評價,他全力支持在中國召開首屆國際植物染色體工程學術會議。1986年,“第一屆國際植物染色體工程學術會議”在中國西安召開,李振聲作為地方組織委員會主席主持了這次會議,本次會議獲得了來自15個國家的100多位專家的肯定和讚譽。7年之後的1993年,李振聲又在北京組織了“第八屆國際小麥遺傳學會議”,擴大了我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在世界上的影響。
在遺傳所S1—122室裏,鄭琪為我展示並詳細解釋了有關“藍粒小麥”的情況——
普通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雜交分離選育出很多性狀不同的後代,經過回交得到一些品係,“藍粒小麥”也是其中之一,它的特點是籽粒是深藍色的。“利用藍粒小麥可以選育藍單體小麥。在藍單體小麥上,一個穗子上有4種顏色的籽粒:深藍、中藍、淺藍、白粒。當時李老師覺得很奇怪,就把一株上的籽粒都收獲下來,通過不同顏色籽粒的數量來研究遺傳規律。”
來自內蒙古的鄭琪2002年考入遺傳所攻讀博士學位,她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藍粒小麥易位係的分子細胞遺傳學分析及應用》。鄭琪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利用有關分子細胞遺傳學的知識,對藍粒小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2006年畢業後她留在遺傳所工作至今。
和鄭琪一樣博士畢業後留所工作的,還有她的師弟李宏偉。這位當年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育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2003年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通過激烈的考試競爭,正式來到遺傳所讀博,並於2007年留在遺傳所“李振聲課題組”工作。在接受我采訪的那個下午,李宏偉正忙於給李振聲準備數據材料,因為李振聲行將前往幾個省進行宏觀農業方麵的考察、調研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