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1964年,在李振聲的小麥遠緣雜交進行到第8個年頭時,一場特殊的天氣現象使研究前景突然明朗起來。
那一年遇到了一個非常特殊的氣候現象,就是在小麥成熟之前,差不多有連續40天的陰雨,下下停停,連綿不斷。到了6月14日這一天——50多年後,李振聲依然清晰地記得這個日子——天氣突然暴晴,陽光極強,溫度陡升,一天之間幾乎所有的小麥都青幹了。
所謂“青幹”,就是葉子還綠著就變幹了。在此之前,李振聲已經培育出許多小麥雜種後代,單是試驗田裏就有1000多份材料,絕大部分都青幹了。李振聲還記得,當時陝西在生產上用的是“6028”小麥,也同樣青幹了。
可就在這時,李振聲卻發現在田的一個材料沒有青幹,葉片還是金黃色,種子飽滿,非常正常,表明它既抗旱又抗高溫,而且抗病害。此外沒有青幹的,就是長穗偃麥草。
——這個材料被稱為“小偃55—6”,它就是後來推廣麵積最大的“小偃6號”的爺爺。
“科研工作中就是偶然中有必然,就看你能不能抓住這個機遇。”李振聲談到這次“偶然”和“機遇”時如是說。其時,李振聲每天都在地裏查看,所以才有可能敏銳地發現到如此細微的細節。在那段時間裏,李振聲完全可以完全不看記錄本,就能說清哪個材料在田裏哪個地方。
“小偃55—6”隻是一個初步成功,真正的成功卻用了20多年的時間。20年是漫長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李振聲和他的同事用20多年的時間,讓小麥走過了自然界原本用幾千年才有可能走完的道路。
李璋還記得李振聲選育“小偃6號”第一個單株時的情景。那是20世紀70年代末的一天,其時正值小麥成熟季節,中午李振聲看李璋還沒睡著,就叫他和自己一起去地頭轉轉。在轉到雜交選種的“小偃7014”經紅寶石激光處理的育種田時,李振聲發現一株小麥表現不錯,就讓李璋把這株小麥拔回去重點烤種。經過幾年的觀察和試種,終於培育出了新品種。而當年那株小麥,就是後來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開創了小麥遠緣雜交新領域並種遍我國黃淮麥區的小麥良種“小偃6號”的原始第一株。
“小偃6號”之所以被稱為“小偃6號”,還有一段來曆。李振聲選育的小偃麥從4號開始,先後選育出4號、5號和6號。而早在他剛從北京到楊淩時,還曾育出過“小偃2號”。當“小偃7014(6號組合)”出來後,為了便於農民記憶,李振聲特將它命名為“小偃6號”。不過他告訴課題組說:誰要是能選育出單產超過千斤的品種,就命名為“小偃1號”!
1979年,李振聲耗費23年時間的小麥遠緣雜交育種研究終於取得了重大成功。雜交選育出的“小偃4號”、“小偃5號”和“小偃6號”小麥新品種都先後通過了陝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中“小偃6號”最為突出,還能耐強光和幹熱風,被陝西省作為骨幹小麥品種連續種植16年以上,在全國的推廣種植麵積達1.5億畝,累計增產小麥80億斤,成為我國推廣時間最長的自育小麥品種。小麥遠緣雜交項目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而“小偃6號”小麥新品種則在1985年獲得了國家發明一等獎。
“其他品種換不下來,是因為它站得住腳。”李振聲解釋說,“它能同時抗8個不同的條鏽病生理小種,小麥的病菌不容易把它感染。”
李振聲為此做了很多細胞學和遺傳學方麵的研究,最終得到了4種穩定的小偃麥雜種新類型:八倍體、附加係、代換係、易位係。
此外“小偃6號”還被選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骨幹親本之一,是我國北方麥區的兩個主要優質源之一,目前其衍生品種已達53個,累計推廣麵積3億畝以上,增產小麥超過150億斤,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由小偃麥衍生出的品種“高原333”至今仍保持著單產最高的世界紀錄。
事實上就小麥產量而言,我國與國外相比並不遜色。目前我國的小麥單產與歐洲不相上下,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單產卻不及中國。不過這些國家比較注重小麥品質:比如為了做麵包,就專門培育高分子麥穀蛋白亞基含量高和烘烤品質好的小麥;而為了做餅幹,就專門培育蛋白質含量特別低的小麥,因為蛋白質含量高的麵粉做出的餅幹咬不動。此前中國比較注重產量,因為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填飽肚子,在品質研究方麵稍弱,不過我們的小麥麵粉在做饅頭和麵條方麵的品質卻比國外要好。
除了單產,還有一個“收獲指數”的指標。李振聲介紹說,解放前收割小麥時,有一種說法是“一麥二草”——收一份小麥,必有兩份草,也就是說在脫粒之後,種子的重量與麥秸等其餘部分的重量之比是1:2,收獲指數很低。而隨著品種改良,收獲指數則在逐步提高。“小偃6號”研製成功之後,李振聲曾親自做了測算,發現它已達到了“一麥一草”的水平。而在李振聲新育成的小麥品種中,有的已接近“二麥一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