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在當時被稱作“陝西省武功縣楊淩公社官村大隊”的麥田裏,還能找到當年李振聲和他的課題組進行小麥遠緣雜交的試驗田。當年李玉山不但與李振聲同在一個課題組,而且合住一間平房。李玉山回憶說:“李振聲對待業務十分執著,當時他擔任著研究所所長的職務,行政業務非常繁忙,但他的研究工作卻一直沒停。”
每天早晨,大家一起前往官村試驗基地育種。那裏距所15裏,是一個土路緩坡。當年同在一個課題組的李璋回憶道:“全課題組僅有一輛自行車,每到播種和授粉的季節,李振聲經常和我們一起背著饃從所裏往官村走。”
李玉山和李璋現在都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研究員。而當時年幼的李濱對此也有印象:父親和同事每天都在地裏,每年夏去秋來的時候,所有人的臉上和身上都會曬掉一層皮。李濱覺得十分好玩,總是去撕扯李振聲身上那些翹起來的皮。
這是一段漫長的探索之路。
遠緣雜交與常規小麥雜交不同,一般有三大難題:雜交不親和、雜種不育和後代瘋狂分離。
首先是“雜交不親和”。牧草與小麥的親緣關係實在太遠,雜交起來相當困難。開始的時候李振聲選用了12種牧草,發現雜交後的結實情況大部分是0!隻有三種勉強能夠結實:一種是茸毛偃麥草;一種是天藍偃麥草;還有一種,就是長穗偃麥草!其中以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雜種的長勢最好。
長穗偃麥草是一種很高的牧草,一般來說株高都會超過1.5米,有些甚至高達2米。它的穗長40米厘米以上,有的可達到50到60厘米,產草量很大,每畝可達4000到5000斤。長穗偃麥草的分蘖能力很強,單株分蘖可達到100多個,根係也十分發達。最重要的是它能抵抗條鏽病、葉鏽病、葉枯病等多種病害,具有很強的抗寒冷、幹旱、高溫和幹熱風的能力。
於是,從第二年開始,李振聲與課題組同誌集中力量選用了14種小麥品種與長穗偃麥草雜交,總計做了19328朵花的雜交,但平均結實率也隻有5.12%。可見在遠緣雜交的研究中,沒有大量實驗是不行的,隨便做上三五朵根本不可能成功。
再有一個問題是“雜種不育”,雜交以後後代夭亡或不育。這就好比馬和驢遠緣雜交出了騾子,可騾子本身是無法生育後代的。騾子不能生騾子沒關係,人類利用的是它的畜力,而小麥不結種子就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李振聲他們培育出來的第一代雜交小麥品種,絕大多數都是不育的,隻有少數花朵雌蕊發育比較正常,於是他們又用小麥品種的花粉對雜種進行大量的回交,其中隻有三種雜種的回交結實率較高,但也隻有1.67%—6.18%。
而實驗一旦進行下去,還有一個後代“瘋狂分離”的問題,雜種畸形多,不穩定。李振聲選中9種不同形態的小麥——比如有的穗子比較密,有的穗子比較稀,有的有芒,有的無芒,有的有分枝,有的形似螞蚱,等等——分別做母本與長穗偃麥草進行雜交,第一代後代長出來基本上就是草的樣子,一點小麥的影子都看不見。這是因為草的遺傳能力實在太強了,把小麥的很多特性都給掩蓋了,甚至把有些特性給吞沒了!這些品種看起來整個就是草,看不出什麼麥子的味道。
所以一次雜交不行,第二次要再用小麥對這個雜種再雜交一次,這被稱為回交;還不行,就再做第三次雜交,後代中才能分離出像小麥的類型。小麥之間的雜交一次就行了,而現在至少要三次,時間長了很多。尤其麻煩的是,遠緣雜交需要一個複雜的篩選過程,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等待和觀察過程——每年裏隻能進行一次。有時一個雜種看著很好,而下一代卻麵目全非,讓人感到非常困惑。
沒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李振聲在談到這段經曆時,總喜歡引述顧炎武的一句名言:“以興趣始,以毅力終”。在中央電視台“大家”欄目的訪談中,他發自肺腑地說道:“一個人應該有社會責任感,不能半途而廢。國家給你投了那麼多的資金,你怎麼能夠遇到困難就拍拍屁股走人呢,這樣對不起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