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家庭教育,使孩子成為有用之才
1.問題的提出
去年初,《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幹意見》作為中共中央文件公布於眾,足以說明我們黨和國家對未成年人道德建設的重視和它的重要意義。占全國人口1/4的未成年人的思想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
的整體素質、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既然黨和國家將如此重要的問題提到每個公民的麵前,如何才能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好,如何使未成年人(以下稱孩子)成長為有用人才,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大問題。文件中指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來擔負起這個責任。我們退休的科技工作者除了自己的專業是我們應負的責任外,對下一代、下下一代的教育也應該是我們的責任。這是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責無旁貸。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學校,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特殊的、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任何忽視家庭教育的想法和做法,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一種損失。三字經中雲:“養不教,父之過”。魯迅說:“生了孩子,還要想怎麼教育,才能使這生下來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完全的人”。著名的教育家M.S.斯特娜夫人曾說:優秀的品德必須從搖籃時期開始熏陶,否則,是沒有任何希望的。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還強調了家庭教育必須從孩子小時候抓起,否則,後悔莫及。另外,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如果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那麼,學校和社會教育都可以順利地進行。因此一定要重視家庭教育,要用科學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施教。
2.家庭教育的內容
從嬰兒開始,幾乎所有家長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發育成長、營養狀況作全身心的關心和投入,每當孩子頭痛腦熱、發燒咳嗽都會引起家長的關注,而且這種關心會貫穿孩子整個成長過程。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不被家長所重視。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中心理疾病的發展率呈直線上升趨勢。其表現為厭學、恐學、逃學,有的神經衰弱、強迫症等,甚至自殺等非正常死亡之情況時有發生。由此可見,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家長們在重視孩子們身體健康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家長除了對孩子身心健康給予高度關心之外,家庭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麵的內容,教會孩子做人;教會孩子如何學習;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我國的教育實踐家馮恩洪認為:我們的教育要教會孩子什麼,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
。要引導孩子先學會做人,而後是做學問。學會做文明人,學習作中國人,學習作近代人,學會作社會主義的人。現在由於孩子少,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的關注。譬如,有一位媽媽省吃儉用給兒子買了一斤大蝦,給孩子營養。媽媽看著兒子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心裏好滿足。當她看見兒子實在吃不不最後兩隻蝦時,也想嚐嚐蝦的味道。當她剛伸出手時,兒子卻大叫一聲:“不許動,那是我吃的東西。”母親驚呆了,難道這就是她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子嗎?類似的故事不在少數,家長常會抱怨現在的獨生子女自私、沒有愛心、不知孝敬自己的父母。為此,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已引起全球的重視,“學會做人”在這裏超越了單純倫理意義上的“做人”。它還包括適合個人和當今時代需要的愛心、信心以及誠實守信、有責任感、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質。
“學會做人”對孩子來說,也就是規範孩子的行為習慣。相傳宋朝王應麟所著的“三字經”中就明確做人的五條準則是:“仁、義、禮、智、信”。要求遵守這五條準則,稱為“五常”,不容許疏忽紊亂。
教會孩子如何學習
孩子從小到大麵臨著如何認識世界、如何獲得知識和信息的問題。然而,現代的知識和信息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更新。因此,孩子除獲得知識外還要學會怎樣學習,使孩子在學習時樹立起自信,培養孩子在學習中的良好習慣,這些都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自信是成才的必備品格
一個人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那麼自信則是人格的核心,自信心會影響孩子能力的發揮,自信心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
所有成功的科學家、藝術家和體育的世界冠軍都因為他(她)有較強的自信心。最近中央電視台的國際台采訪劉國梁,因為在乒乓球的所有賽事中,他都得到冠軍。主持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因為自信”。確實自信能滋生探索事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能力自然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有人曾經問過居裏夫人:“你以為成才的竅門在哪裏?”居裏夫人肯定的說:“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我們看到了自信心確實與孩子的成才有密切的關係。那麼,怎麼才能使孩子樹立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的生活和學習中培養起來的。家長要對孩子多鼓勵、多表揚、多幫助,使之成功。讓孩子的自信心逐步增強,千萬不要輕率否定孩子的努力,要永遠支持他(她),說他能行。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