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呢?詞人最後無奈地說:“且瘞筆,看匝地烽火,惆悵今朝。”敵人不讓我們這些書生說話,我們空有口舌,空有筆杆,那麼且閉上嘴巴,且埋起手中的筆吧,我們隻有看著遍地燃燒的烽火,在這裏無窮無盡憂慮的份了!作者借親人在慘案中遇禍的事件寫起,家仇國恨一時湧上心頭,有感而發,深刻地揭露了國民黨挑動內戰,壓迫民主的惡行,表露了人們渴望和平、民主、自由的心聲。

三、一詞沉睡五十年1946年初,在國民黨鴉鳴蟬噪最厲害的時候,毛澤東的一個老朋友張聖奘也讀到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詞中的那種浩然大氣,那種氣吞山河的豪情,讓張聖奘不勝唏噓感歎,他真的沒有想到,三十年如飛刀一樣鋒利的時光,竟然能將一介文弱的書生雕刻成一個如此非凡、傑出的偉人……

他想起了前些日子和毛澤東短暫的聚會:

那是毛澤東來重慶談判期間,因為張聖奘早在1913年和周恩來就是天津南開中學的同學,周恩來赴日本求學的時候,張聖奘還親自到塘沽送周恩來東渡[5],後來他們還曾經在歐洲相聚,因此他和周恩來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因為張聖奘也是毛澤東的朋友,所以這次毛澤東來重慶談判期間,周恩來特意將張聖奘約到了自己的辦公室,毛澤東與周恩來共同會見了張聖奘,他們回憶了在一起度過的難忘歲月,交流了彼此分別之後的情況,談友誼,談詩詞,共同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

張聖奘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不知道怎麼著,時光仿佛在向後倒退,隨著張聖奘的回憶竟然退到了二十八年之前的一段非凡歲月:

1917年秋,張聖奘送走了周恩來,15歲的張聖奘便考入了北京大學,住進了附近的一個學生公寓裏。有一天,他與一個同住在學生公寓的毛先生在一起聊天,毛先生問張聖奘:“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啊?”張聖奘說:“我是從天津來的,我家祖籍湖北江陵,祖上是明朝宰相張居正的後代。”毛澤東聽說對方是明朝宰相的後代,馬上接著對方的話說:“你的老祖宗是個革新派,他丈量清了天下田畝,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張居正做宰相很公正,改革弊政,賞罰分明,識用人才,用潘季馴治理淮河,用戚繼光鎮守薊州,使倭寇不敢侵犯中國,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生活……”張聖奘聽毛澤東讚美自己的祖先,心裏覺得非常的熨帖,高興地說:“毛先生知識真是淵博。”就這樣,張聖奘和這位毛先生相識了,而且建立了很深的友情。這個毛先生不是別人,就是毛澤東。

原來,自從毛澤東的導師楊昌濟到北京大學任教授之後,一直希望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三個人人北京大學深造。為此,自1918年6月開始,先期到達北京的蔡和森三次致信毛澤東,催促其來京,蔡和森在信中說“兄事已於楊師詳切言之,師頗希望兄人北京大學”[6]。但是事情的發展永遠出乎人們的計劃,後來蔡和森、蕭子升兩個人都到國外留學去了,隻有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學習了一段時間,而且還是一個旁聽生的身份。

8月15日,毛澤東和蕭子升、羅學瓚、羅章龍等二十多名準備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離開長沙奔赴北京。不巧得很,列車行至河南郾城的時候,列車軌道被大水衝毀,行程被耽擱了。直到19日,毛澤東一行人才到達北京[7]。

本來毛澤東來北京是有所打算的,和他一起來的那些同學準備赴法國勤工儉學,而毛澤東是準備長住北京為這些赴法學生負責聯絡的,這樣他一邊在北京大學完成學業,一邊駐京主持湖南籍學生赴法勤工儉學事宜,一舉兩得。但是,因旅途耽擱錯過了考期,雖然經過多方努力,一直也沒有取得進展。

這一天,毛澤東和張聖奘在一起聊天,毛澤東對張聖奘說:“我來北京很久了,還沒有取得入學的資格,雖然我耽誤了考期,但是讀一個旁聽生總是可以的吧?張新(張聖奘在北京大學時的名字),你的人緣好,能不能為我爭取一個旁聽生的名額?這樣也算在北京大學上學了。”張聖奘滿口答應了這件事,當天就去找蔡元培求情。原來,蔡元培和張聖奘的爸爸在光緒18年一同進的翰林院的編修,兩家交情很深,關係密切。張聖奘和蔡元培細說了毛澤東錯過考期的事情。蔡元培說:

“好啊,你小小的年紀,就有了友善的心了,那就讓毛澤東來北大旁工商管理、會計統計、銀行係;工學院有鹽業化工、岩鹽工程、應用數學;此外還設了物理係。張聖奘根據地方需要培養人才,雅風的辦學基金大部分來源於自貢商家。張聖奘說,我們要辦的是一所實用性大學,他動員了重慶許多知名教授輪流到雅風學院傳道授業。來內江授學的有何魯、範時中、丁洪範、吳梅、鄧孝如、張默生、梅運漠、鍾子居等。

鍾子居教授本是內江人,他又邀請了數十名教授前往,支持雅風學院一直辦到解放。

這期間,蔣介石遷都重慶,張聖奘和馬寅初二人受命為蔣介石講課。馬寅初講經濟學,要求四大家族繳納資本稅,這一下可激怒了蔣介石,老蔣竟然把自己的老師秘密關押在貴州息烽。張聖奘為蔣介石講《易經》,這才幸免於難。馬寅初被關押之後,重慶大學師生一時嘩然。

大家惆悵之餘準備為馬老六十誕辰祝壽,借機向蔣介石要人,但是被教授部禁止了。張聖奘卻義無反顧地支持學生,並且在祝壽會上代表重慶大學師生發表講演,為馬寅初辯護,頌揚馬老以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氣節。張老此舉贏得社會好評如潮,這是他在抗日時期流光溢彩的一筆。

1950年,成渝鐵路開工建設,鄧小平想起了在巴黎相識的周恩來的同學張聖奘,正好在重大任教,就請他出任成渝鐵路文物調查組組長。鄧小平會見了離別近三十年的老朋友,見麵時十分親切,相互問候,介紹別後情況。鄧小平提出文物調查工作,張聖奘也欣然接受。

1951年3月,張聖奘在資陽城西九曲河中橋工地發現了人頭骨化石。鄧小平專電嘉獎,並上報政務院(即今國務院)。當時郭沫若擔任中科院院長,當得知發現人頭骨化石的是二十年前在上海相識的老朋友張聖奘時,十分高興,回電要求把人頭骨化石派專人送京鑒定。1951年9月,中科院裴文中教授率隊前往資陽,與張聖奘一起作了為期三十多天的考察。

1953年,中科院主持了人頭骨化石學術討論會。張聖奘發表了獨到的見解。他指出:從資陽出土的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證實了四川古代是內海,成都是海的中心,資陽是海的邊沿。資陽出土的劍齒象化石也證實了這一點。古生物研究說明,劍齒象生於熱帶,四川古代是熱帶氣候,內海周圍熱帶植物多,且有人類活動和生存蹤跡,在離劍齒象化石不遠地方,發現了一個人頭骨化石,無論如何,四川最早的人生活在內海邊沿是能夠成立的。後來經國務院批準,這個人頭骨化石命名為“資陽人”,它是繼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後發現的第三個人頭骨化石,解決了四川何時有人類之謎。

討論會後,他在周恩來陪同下應邀到毛澤東家做客。八年了,這是自1945年分別之後的第一次相聚,大家都非常愉快。毛澤東詳細詢問了資陽人頭骨化石發現的情況,高興地說:“這是國寶啊,你發現了迄今為止的中國第三顆人頭骨化石,對中國,對世界都是很大貢獻。今天,我和恩來請你吃一餐便飯,一為我們同學一場,二為你為國家做出貢獻。”張聖奘說:“主席和總理對中國的貢獻才是彪炳史冊的。”張聖奘進一步告訴毛主席,他十分喜愛主席的詩詞,並即席朗誦了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雪》。毛澤東聽了張聖奘的朗誦高興地說:“謝謝你啊,老朋友對我的詞竟然如此厚愛。”張聖奘這一次在北京和毛澤東、周恩來相聚,給他終身留下難以忘記的印象。第雖然張聖奘與毛澤東、周恩來都是同學,在歐洲留學的時候和鄧小平也是要好的朋友,但是,張聖奘在重慶的時候也給蔣介石上過課,也給劉湘辦過報紙,當過國民黨主辦的重慶大學的教授,因為張聖奘解放前的經曆複雜,文革時期他家受到了嚴重衝擊,並且被紅衛兵抄家。

紅衛兵抄家的時候,從張聖奘的家中抄走了兩本張聖奘寫的詩詞手稿。手稿一共兩卷,分別被裝訂成甲乙兩卷。你道這兩本詩集寫的是什麼內容?層原來,張聖奘也是一個古典詩詞的愛好者,喜歡吟詩賦詞,對巴山蜀水、人文軼事,都寫有詩歌,並且常常懷古思幽,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一生共著詩一千七百餘首。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蘇東坡與陶淵明的詩壇佳話。在古代文壇,蘇東坡曾經專門創作了陶淵明的和詩,陶淵明一生寫多少首詩,蘇東坡便和了多少首詩,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詩人。張聖奘從中受到啟發,準備創作毛澤東的和詩。至1964年,毛澤東公開發表的詩詞已經有三十七首,張聖奘便決定以五比一的比例和之,共作和詩一百八十五首。這就是紅衛兵抄走的那兩本詩集。

也是無巧不成書。後來張聖奘創作的這些和詞其中的甲卷,經過非常離奇曲折的過程,竟然送到了毛澤東的案幾上。毛澤東一看是老朋友的詩稿,就認真地閱讀起來,並對其中的三十七首詩詞,用鉛筆進行了圈點。

1972年,毛澤東會見章士釗的時候,和章士釗談起了張聖奘的這本詩集,毛澤東對章士釗說:“聖奘為我和了那麼多詩詞,我都看完了,難為他了,還是完璧歸趙吧!”說完就將詩稿交給了章士釗。後來,章士釗的女兒章含之在進行外事活動的時候途經重慶,章士釗將這部詩稿交給女兒,這才最終將詩稿交還給張聖奘。[10]後來,1993年6月25日,張聖奘最早所和的那首《沁園春》在經曆了近五十年的沉睡之後,才最終在《政協時報》上發表。

退休之後,張聖奘一直還擔任文史館特約館員。當他得知資陽決定籌建“資陽人”博物館後,應資陽方麵的約請,欣然為發現資陽人頭骨化石一事撰文,以釋民眾懸念。此時張老已病臥床榻數日,在視力十分模糊的情況下潑墨揮毫,字字珠璣,寫完一千餘字的《我發現資陽人頭骨化石始末》一文。寫罷此文,像完成了人生重負,一個多月後便與世長辭,時年九十歲。張老人川近六十年,對巴蜀文化所做的貢獻,令人感動萬千,敬佩不已。

這的確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名揚中外的傳奇人物,他和毛澤東在北京大學時期曾經是同學,與周恩來在南開中學的時候是同學,和鄧小平在旅歐時期也曾經同學,而且給蔣介石也講過課……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現在竟然沒有多少人記得他了,甚至八方搜尋也找不到他的一張照片。

他一生著述雖豐,然而他的一篇《我發現資陽人頭骨化石始末》這篇記錄曆史真相的佳作,卻成了他人生的絕唱。

五、黃齊生的春蘭秋菊在國民黨文人大肆詆毀毛澤東《沁園春·雪》的時候,著名教育家黃齊生也用飄字韻寫了一首《沁園春》的和詞:

沁園春六十晉七十感詠,蓋讀毛、柳、錢、謝諸公之作而學步也。

竟夜思維,半世生涯,轉類蓬飄。念聖似尼山,源稱混混;隱如桀溺,亂避滔滔。教稟“津f1”,詩承“南海”,許以“梁”“譚”比下高。羞怯甚,笑無鹽嫫母,怎解妖嬈。

不識作態裝嬌,更不慣輕盈舞秀腰。祗趣近南華,樂觀秋水,才非湘累,卻喜風騷。秋菊春蘭,佳色各有,雕龍未是小蟲雕。休言老,看月何其朗,氣何其朝[11]。

說起黃齊生大家一定覺得陌生,但是說起王若飛人們就一定很熟悉了,而黃齊生則是王若飛的親舅舅。

王若飛出身於貴州安順北街一個黑暗的家庭,父親是一個飄遊浪蕩不務正業的閑人,凶惡狠毒的庶祖母及其所生的叔叔,終日將他打罵折磨,王若飛的親祖母不但沒有能力保護他,她自己也同樣要挨打受苦。

那時的王若飛隻有七八歲,像一棵稚嫩的幼苗,在那樣的家庭環境裏隨時都有夭折的危險。就在眼看活不下去的時候,他的兩位舅父,黃齊生和黃幹夫伸出了援助的手,把他從那個家庭裏接了出來,把瀕臨死亡的小外甥救出了火坑。

黃齊生接小外甥來到貴陽,帶他進入了達德學堂初等預備科,親自照料外甥的生活和學習。第一年,王若飛由於身心受過摧殘,身體虛弱,接受能力差,留了級。第二年,由於黃齊生的細心照料和幫助,王若飛的身體逐漸強壯起來,勤奮學習,年終考試,一改前觀,從留級變成了跳級,最後在達德學校畢業。後來,黃齊生又帶著王若飛和其他同學一道出國留學,先是到日本,後又去法國。1923年,黃齊生“愴然揮手”,送已經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王若飛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完成了對少年和青年王若飛的培養。

成了有用人才的王若飛,終生不忘那段往事。他對別人說:“若不是兩位舅父仗義將我母妹三人救出火坑,恐怕早已被折磨而死,或不知流落成如何的景象,焉能還有今日?”可以說,早年黃齊生走到哪裏就把王若飛帶到哪裏,隨身教養;到了後半生,事情顛倒過來了,變成了王若飛走到哪裏,黃齊生就要奔赴到哪裏。王若飛在綏遠坐牢,他千裏赴訣離;王若飛被轉獄送到太原,他又奔赴太原探望;王若飛出獄回到延安,他又趕赴延安看望。結果,1946年4月8日,甥舅兩人在由重慶飛往延安的一架飛機上竟然共赴國難。

當重慶國共兩黨圍繞《沁園春·雪》展開筆戰的時候,1945年12月7日,遠在重慶的王若飛給延安的舅父黃齊生寫了一封信,當時王若飛是中共在重慶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團成員。信中王若飛把重慶關於《沁園春·雪》的情況詳細地告訴了舅父:“毛主席的《沁園春》詞(詠雪),此間和者甚多,真是一首好詞。”信中還附上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黃齊生也是一個擅於詞令的高手,在了解了重慶關於《沁園春·雪》的唱和情況之後,自己怎麼能夠按捺得住呢?他的詩興一時也被外甥的一封遠方飛鴻攪動起來,於是滿懷激情,浮想聯翩,筆走龍蛇一般地寫了上麵的那首詞。

黃齊生將自己寫好的《沁園春》用毛筆認真抄寫之後,裝到信封裏,並附信一封,送到了毛澤東的手中。

很快,毛澤東於1945年12月29日給黃齊生複信一封:

黃老先生道席:

新詞拜讀,甚感盛意!錢老先生[12]處乞代致侯。敬祝六七榮壽,並頌新年健康!若飛寄來報載諸件付上一閱,閱後乞予退還。其中國民黨罵人之作,鴉鳴蟬噪,可以噴飯,並付一觀。

毛澤東十二月二十九日[13]黃齊生的詞寫得很有味道,他寫的這闋《沁園春》與其他人寫的都很有不同。他沒有從當時的大背景人手,而是以自己一生思想變化為背景、為軌跡,通過自己思想的轉變進而反映整個中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小中見大,的確是高人一手。全詞有感而發,真情流露,讀之令人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