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吳景洲與兒子的一唱一和

《沁園春·雪》發表一個月之後,1945年12月15日,一個署名景洲的先生也在《新民報》晚刊依毛潤之原韻作了一首《沁園春》,名日《沁園春?詠霧》。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思往事,祈天青雨過,昨日今朝。”表達了詞人期盼和平的美好願望。

你猜這景洲是何許人也?

他不是別人,他正是吳祖光的父親,吳景洲。吳祖光在《新民報》晚刊首發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而吳景洲緊隨其後,上演了一出父子一唱一和的好戲。

吳景洲的兒子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大劇作家,名重華夏,其實乃父之名也絕非在兒子之下,無論為文、為畫都堪稱大家。

吳景洲名吳瀛,景洲是他的字。他生於1891年,江蘇常州人,出身世代書香家庭,其父吳稚英是清朝著名洋務派領袖張之洞的幕府。吳景洲就畢業於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方言學堂的英文專業,不僅有精湛的國學基礎,而且有深厚的西畫及傳統國畫功底,可謂學貫中西。他曾任京都市政都辦公署坐辦(相當市府秘書長),32歲便以其出類拔萃的學識參與創建故宮博物院,任常務委員、古物審查專門委員,並擔任《故宮書畫集》、《故宮周刊》首任主編。解放後被陳毅元帥聘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古物鑒別委員,董必武曾親自登門拜訪。

吳景洲早年受孫中山革命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愛國民主思想。吳景洲的舅父莊蘊寬曾擔任1925年至1927年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董事和“維持會”副會長。由於這一層關係及其後首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的邀請,吳景洲被聘到故宮博物院兼職,參與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對清官財產的清點和博物院的創建工作。1926年,曾任“故宮博物院維持會”常務委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特派易培基為“接收北平故宮博物院委員”,易培基因病不克北上,電囑馬衡、吳景洲等為代辦,與奉係軍閥操縱下的“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辦理交接。1929年,易培基被正式批準為院長,吳景洲擔任“古物審查會專門委員”。1931年,鑒於日本帝國主義已占領了東北,華北危急,為保護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決定精選部分文物南遷,吳景洲參與其事,為首批南遷文物監運員。直至1933年,易院長為人中傷,以“故宮盜寶案”被迫辭職,吳景洲也隨之離開了故宮。

故宮博物院的最初十年,是風風雨雨狂飆迭起的十年。為了保護這個幼弱的民主革命新生兒不致在搖籃裏就遭到扼殺,許多愛國民主人士、專家教授及當時故宮同仁,冒著被綁架、坐牢、暗箭中傷等危險,四處奔走呼號,與各種惡勢力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這場民主與封建、進步與倒退、正義與罪惡的鬥爭中,吳景洲始終是“以保存數千年文化淵藪為職誌”,站在鬥爭的最前列,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所撰寫的《故宮博物院五年經過記》,不但真實地記述了最初的艱難創業曆史,同時也洋溢著他一片愛國主義的熱忱。

吳景洲是一位學者,曾有《中國國文法》等著作行於世;他同時也是一位文物收藏鑒賞家,這也許是與故宮博物院有這一段不解之緣有關罷。收藏文物,需要錢財,而他的家庭人口多,全靠工薪收入,生活並不富裕,但為了購藏一件心愛的文物,往往不計重值,所以全家人跟著他節衣縮食。時有不足,隻有借貸,每逢年節,債主盈門。經濟拮據時連兒女們些小學校費都無所籌,而吳景洲卻嗜痂成癖,甘之如飴。經此苦心收集,藏品逐漸豐富,盈箱累篋,小室為滿。離開故宮後,為謀生計,吳景洲攜眷南下武漢,抗日戰爭爆發後,又避亂重慶,抗戰勝利後,吳景洲帶一家老小回到南京,後來又寓居上海。經過這些年的奔波,吳景洲對國民黨早已失望透頂。對於共產黨,他同吳祖光一樣抱著極大的希望。十幾年間,輾轉遷徙,裝載他所收藏的文物的大小箱籠,總是寸步不離。關山險阻,戰火紛飛,其中艱苦,可想而知。

全國解放後,吳景洲曾擔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正當他以其興奮的熱情為新中國服務時,卻不幸中了風疾,癱瘓不起。1955年,其長子吳祖光為方便照顧,將雙親迎養到北京,他所精心收集的文物也隨之而至。出於對新中國前程的憧憬和熱愛之情,兒子吳祖光提議,將這批來之不易、保存尤難的珍貴文物被無償捐獻給國家,吳景洲當即欣然同意,這批文物成為了故宮博物院的珍貴藏品。

吳景洲所捐獻的文物有書法、名畫、青銅、陶瓷、竹木雕刻、石硯、印章等,共計二百四十一件,這是他一生的心血。為了它們,他不知付出多少艱辛,妻子背著他不知流了多少眼淚,小兒女們不知受了多少委屈,這些都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然而吳景洲卻毫不計其所值,分文不取,這~思想品格,比他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那段時間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民主熱情又更前進了一步。

吳景洲對詩文、書畫、篆刻無一不精,與文壇、藝壇諸多元老交厚,如:章太炎、於右任、喬大壯、吳稚輝、易培基、徐悲鴻、湯定之、齊白石、馬一浮:葉恭綽、沈尹默等都有交往,名重當時。吳景洲的繪畫以山水兼花鳥為長,多以西畫構圖,作品以山水為主,兼有人物花鳥,其畫功力深厚,技法精湛,中西交融,意象遼遠;書法以行書為主,亦篆亦隸,自成泱泱風格,堪稱巨匠。此外還有著作《中國國文法》、《故宮盜寶案真象》、《風勁樓詩草》、《蜀西北紀行》、《故宮博物院前後生平經過記》、《故都沉夢錄》,話劇《長生殿》等。

1957年,吳景洲因其子吳祖光被打成右派而傷心,氣急之下於1959年病逝,從此新聞媒體不談吳氏家族,吳景洲的文名畫名斂跡消聲,久成絕響。而他早年在重慶唱和毛澤東《沁園春·雪》的一段佳話也被人們淡忘了,他的歌詠隨著歲月的消磨,被淹沒在浩如煙海的曆史長河之中。

二、繆秋沉聊以寫憂重慶談判剛剛取得了一點進展,國共兩黨在《雙十協定》上的簽字墨跡未幹,前方的戰事卻不斷吃緊。國民黨的頑固派根本不顧什麼和談、什麼協定,他們一味地向我解放區大舉進攻。與此同時,卻仍然使用緩兵之計,與我黨進行談判。為此,毛澤東於1945年11月7日給中共重慶代表團致電:“美國政府深堪注意,友人[1]意見值得考慮,但在美蔣堅決進攻方針下,我們無法退讓,隻有自衛一法。”接下來毛澤東又告誡他們:“目前的談判,彼方全為緩兵之計,並無誠意解決問題,彼方一切布置均為消滅我黨。我方宣傳弱點甚多,你提出的意見是很對的,應當采取‘哀者’態度,應當照顧中間派,不要劍拔弩張,而要仁至義盡;但是總的情況,我處內線,彼處外線,我是防禦,彼是進攻,再過一時期各方均會看清楚。目前談判方針在不束縛手足……”最後,毛澤東又告訴中共重慶代表團:“今日新華社發表國民黨軍隊百餘萬向我進攻的詳細番號,當有利於揭破彼方之欺騙。”[2]毛澤東的判斷是準確的。

-.1945年11月16日,國民黨召開了複員整軍會議,蔣介石對參加會議的各戰區司令長官、各方麵軍司令官、各集團軍司令詳盡地講述了《剿匪戰術研究與高級將領應有之認識》,會上蔣介石嚴肅地、無可奈何地說:“我們回想這二十年來,奸匪始終是本黨唯一的敵人”。雖然毛澤東一再告訴我們的同誌不要“劍拔弩張”,但是蔣介石卻再三告訴:

下屬,共產黨“始終是本黨唯一的敵人”。

11月2日平漢戰役剛剛結束,而綏遠戰役卻仍然打得難解難分。

歸綏戰役自10月17日打響,雖然開局打得不錯,很快拿下了新堂、張皋、資卓山。而接下來攻打包頭和歸綏的戰役卻遲遲沒有進展,直到12月14日,參戰的各路人馬全部撤出對包頭綏遠的包圍……接下來,國民黨又不斷挑起津浦路戰役等一連串的戰役……

國民黨頑固派的倒行逆施激怒了全國熱愛和平的人們。1945年11月25日,昆明各大學、中學的六千餘師生在西南聯合大學舉行了反對內戰時事晚會,進步師生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講演,反對內戰,爭取和平。晚會受到與會群眾的熱烈鼓掌歡迎。國民黨當局對學生的集會異常敏感,他們擔心學生的反內戰、.爭民主的運動不斷擴大,難以控製,於是派兵包圍了會場,鳴槍恫嚇與會的學生,並在全市實行軍事戒嚴,禁止師生通行。國民黨鎮壓學生運動的拙劣行為進一步激起了學生的強烈反對。11月26日,昆明各學校聯合罷課以示對國民黨反動派鎮壓學生運動的抗議。12月1日,國民黨當局黔驢技窮,竟然派出大批軍警特務到各學校毆打罷課學生,並在學校校園內丟擲手榴彈。南菁中學教員於再與西南聯大學生潘琰、李魯連、昆華中學學生張華昌等四人在武力鎮壓中不幸遇難,史稱一二一慘案。

昆明的一二一慘案發生之後,各界人士紛紛抗議當局的暴行,他們以捐款、簽名、慰問、吊唁和演講的形式聲援學生運動。自12月2日至12月20日,當時尚不足三十萬人口的昆明,自發到靈堂參加公祭或吊唁四位烈士的各界群眾多達十五萬人之多。

12月16日,民主人士繆秋沉有感而發,遂步毛澤東、柳亞子之韻,和《沁園春》一闋,以悼念昆明血案中殉國的師生。繆秋沉在《沁園春》詞牌下寫了一個小序:

沁園春頃讀《大公報》毛潤之、柳亞子《沁園春》聯詠,適雪飄南國,念天下求定以久,而猶子祥烈,竟以此捐其一足。因摭辭步韻,聊以寫憂。憂弗自勝,非敢效顰也。

篳發篥烈[3],人間何世,漫野雪飄。恨白山黑水,長年攘攘;龍門巫峽,萬古滔滔。黌舍怒濤,碧水血腥,槍聲難掩掌聲高。傷心甚,哭青黎塗炭,青蛇妖嬈。

怕聽黃鳥交交,引多少倚閭盡削腰。傳薊北方收,詩書漫卷;慧孛複臨,中原紛騷。說甚天驕,四維都絕,書生難看口舌雕。且瘞筆,看匝地烽火,惆悵今朝[4]。

後來這闋詞被選人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二?一詩選》之中。

此詞寫得相當不錯,有感而發,情景交融,與柳亞子、郭沫若等文豪大家的文筆不分伯仲,可惜的是繆秋沉的來曆筆者沒有查到。

雖然我們並不知道繆秋沉的來曆,但是,我們從繆秋沉寫的這個小序中看到,繆秋沉的侄子繆祥烈在昆明一二一慘案中,在國民黨的血腥鎮壓中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並因此而失去了一隻腳。

“篳發篥烈,人間何世,漫野雪飄。”篳篥是一種古代的樂器,它用竹子做管,用蘆葦做嘴,漢代時從西域傳人。篳發篥烈用以形容寒風呼嘯如篳篥發出猛烈的聲音一樣來勢洶洶。從行文表麵來看,詞人的這三句都是在感歎冬季的寒冷。是年的昆明,的確與往年不同,四季如春的昆明在1945年的冬天顯得出奇地寒冷,竟然在臘月裏漫山遍野飄起了雪花,仿佛和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在唱和,不僅是“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原來南國風光也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詞人借自然界的寒冷隱喻昆明的政治氣候也處於寒冷的冬季。

“恨白山黑水,長年攘攘;龍門巫峽,萬古滔滔。”詞人行筆至此自然地想起了日本帝國主義在白山黑水之間的種種惡行,進而回想到龍門巫峽自古以來的戰亂紛擾。

“黌舍怒濤,碧水血腥,槍聲難掩掌聲高。傷心甚,哭青黎塗炭,青蛇妖嬈。”如今,南國昆明因為國民黨的倒行逆施,致使黎民百姓生靈塗炭,美好河山淹沒在腥風血雨之中。在學子讀書的校園裏竟然發生“一二?一慘案”。然而,敵人的槍聲無論怎樣高,它也沒有人們歡呼和平、民主、自由的掌聲更高。

下闋的第一句“怕聽黃鳥交交”是引用的《詩?秦風?黃鳥》的典故。《毛詩?序》雲:“黃鳥,哀三良也。國人刺(秦)穆公以人從死,而作是詩也。”“三良”,朱熹的《詩集傳》雲:“秦穆公卒,以子車氏三子為殉,皆秦之良也。”“按《史記》,秦武公卒,初以人從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與焉……論其事者,亦徒閔三良之不幸,而歎秦之衰。至於王政不綱,諸侯擅命,殺人不忌,至於如此。”《毛詩?序》、朱熹的《詩集傳》以及《史記》所雲都是說的一件事情:

《毛詩?序》說:當時有人刺殺了秦穆公,秦穆公下葬的時候竟然用活人殉葬,人們感歎此事因而寫了《黃鳥》這首詩。

朱熹的《詩集傳》說:秦穆公被人刺殺身亡,竟然將子車氏的三個兒子一同為他殉葬,而子車氏的三個兒子都是秦國很好的百姓。

《史記》說:秦武公駕崩的時候,首開以活人殉葬的先河,當時殉葬的是六十六人。到了秦穆公的時候就發展到了一百七十七人,而子車氏的三個兒子竟然同時被殉葬了……說起這件事,人們對他們的不幸,也隻能白白地發出悲天憫人的歎息而已,而更加讓人感歎的則是秦王朝的衰落。導致衰敗的秦王朝朝政沒有法紀,各諸侯國草營人命,濫殺無辜,達到了如此的境地。

很顯然,詞人在這裏是以秦國統治者為秦穆公陪葬的事情,鞭撻了統治者濫殺無辜的醜惡行徑。“黃鳥交交”是在為死去的三良哀鳴,詞人說“怕聽黃鳥交交”,顯然是借這個典故暗示人們,怕聽到那些追悼在昆明慘案中死去的烈士的哀聲。

“引多少倚閭盡削腰”,詞中的“倚閭”是“慈母望子,倚門倚閭”的縮寫。母親常年倚在門口、街口盼望兒子歸來,而兒子在慘案中英勇就義。導致無數倚在家門口盼望兒子歸來的母親為之瘦削其腰。極言蔣介石當局“殺人不忌,以至於此”的罪行。

“傳薊北方收,詩書漫卷;慧孛複臨,中原紛騷。”以上兩句寫的是詞人此時內心的苦悶。“傳薊北方收,詩書漫卷”是借用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詩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滴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當時,日本剛剛投降,人們都沉浸在戰後重建的喜悅裏,那時的心情就和杜甫聽到官兵收複河南河北時的心情一樣,渴望回到自己的家鄉去。然而,事情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國民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一時“慧孛複臨,中原紛騷”,戰爭的烏雲重新籠罩在中原的上空。

“說甚天驕,四維都絕,書生難看口舌雕。”是對時局的感歎。

“說甚天驕”是對國民黨反動文人的蔑視。國民黨反動文人有人在詞中竟然公開叫囂:“一代天驕,原子宇宙,何必荒城競射雕”,大肆讚美美國原子彈的無比威力,詞人對此顯然不以為然;“四維都絕”是引用的《淮南子?天文篇》中的一個神話,是說神州大地已經都開裂了,借此來形容國民黨挑起內戰使國家陷入一片混亂的危難局麵。國民黨一味地用武力、用槍炮、用暴行來表達他們的話語權,在這樣的時候,沒有民主、沒有自由,書生連說話的權力都被強權用槍炮剝奪了。詞人隻好歎息:“書生難看口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