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延安城裏見主席洛陽才子明誌向毛澤東聽雷英夫詠詩(1 / 2)

三十一、嚶鳴求友初識縱宇一郎風華正茂共建新民學會毛澤東與羅章龍的詩交

羅章龍:1896—1995年。湖南瀏陽人,原名羅礅階。1918年4月與毛澤東等發起成立新民學會、組織赴國外勤工儉學,參加發起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曾任中共北京大學支部書記、北京區委委員。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從事工運領導工作。大革命失敗後,與毛澤東一道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湖南省委委員、工人部長兼宣傳部長、中央工委書記、全國總工會委員長等。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前後,為反對王明等“左”傾領導者的錯誤路線,組織“中央非常委員會’:被開除黨籍。後改名羅仲言,從事教育工作。有《椿園載記》、《中國國民經濟史》等存世。

初識定王台風流期共賞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瀟灑自如,風華正茂,在第一師範學校僅幾個月的時間就結交了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陳昌、陳紹休等一些誌同道合、才華橫溢的同學。但是誌存高遠的毛澤東認為還不夠,為了和同學們一同討論個人和國家的前途等問題,尋找改造國家和社會的方針大計,必須認識更多的朋友。

1915年暑假過後,已經22歲的毛澤東向長沙各學校發出了一則《征友啟事》。啟事是毛澤東自己刻蠟版油印的,隻有幾百字,內容大意是:願意和有愛國熱情的青年結為朋友,願意和那些不怕艱苦,不怕困難,能夠為國為民獻身的誌士通信聯絡。啟事最後說,“願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以表示迫切求友的心情。啟事的署名是“二十八畫生”。就是這封征友信,“二十八畫生”和長沙第一聯合中學的“縱宇一郎”相識了。“縱宇一郎”不是別人,正是羅章龍。

毛澤東和羅章龍是在長沙的定王台、湖南省立圖書館相見的,他們談了三個多小時。他們談人生、談處世、談治學,談宇宙觀和社會改造等問題。分手時毛澤東說:“我們談得很好,4願結管鮑之誼’,以後常見麵。”羅章龍即時賦五言律詩一首,題為“定王台晤二十八畫生”:白曰東城路,螂孃麗且清,風塵交北海,空穀見莊生策喜長沙傅,騷懷楚屈平3風流期共賞,同證此時情。1  自此以後,他們過從甚密,每當黃昏來臨,二人就相會於天心閣。他們一邊散步一邊討論救國救民,改造社會的方法和思想,星期天經常相約到郊外去散步,留下了許多吟詩論政的佳話。

共泛朱張渡千載德猶馨  1915年冬的一天,毛澤東忽發奇想,要到嶽麓山一遊,同時看看赫曦台朱熹和張栻的聯句。想到做到,他便踏著滿地的大雪,來到羅章龍的住處,約他同往,羅章龍也毫不含糊,滿口答應,兩個人就冒著嚴寒來到朱張渡。他們走進一個茶亭,不知不覺討論起朱熹和張栻在湖南留下的思想和影響。隨後,他們從朱張渡乘船渡過湘江,議定兩人分南北兩路登山,先到者為勝。羅章龍攀登了約兩個小時先到,最後,兩個人一起來到雲麓宮的最高處。傍晚下山時他們路過赫犧台,終於見到了朱熹與張栻的聯句:泛舟長沙渚,振策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

懷古壯士誌,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②①②蕭永義著《毛澤東詩詞史話》,第15?17頁。

在返回的路上,兩人重新乘舟渡湘江。感慨之下,兩人竟也模仿起朱熹和張栻,聯句共成一首五律,詩雲:共泛朱張渡,層冰漲橘汀。

鳥啼楓徑寂,木落翠微冥。

攀險呼儔侶,盤空識健領。

赫曦聯韻在,千載德猶馨。@  由於年代的久遠,羅章龍在回憶的時候並沒有說明聯句的具體情況,就是說,誰說的哪一句他沒有交代,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對這首詩的欣賞。兩位詩人的英姿勃發和衝天豪氣從詩中我們可見一斑。詩的結尾“赫犧聯韻在,千載德猶馨”可以說是全詩的點睛之筆,總括了憑吊朱張遺跡和聯句賦詩的無限感慨之情,由衷地讚揚了朱張兩位哲學家和教育家對湖南以及中國思想界的深遠影響。

①龍劍宇、胡國強著:《毛澤東的詩同人生》,第62?63頁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1918年4月,羅章龍去日本勤工儉學,臨行前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他餞行。毛澤東用“二十八畫生”的名字寫了一首送行詩,詩人用的名字是他們初識時的筆名,受贈者的名字也著意使用了他們相識時的名字,表明彼此親切自然的感覺,同時還令人不自覺地聯想起他們初識的情景,感慨之情油然而生:《七古送縱字一郎東行》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