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1 / 3)

第五部分

50. 口啼疫與手足口病究竟怎麼區分?

在一些報紙、雜誌上經常可以看到“口蹄疫”、“手足口病”這些病名,但有的說得含糊,有的把這兩種病說成是一種病。其實,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病。那麼,怎麼來區分和識別這兩種病呢?下麵我們就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吧……

一、疾病名稱與疾病分類不同。口蹄疫的英文名為AphthaeEpizootic;手足口病的英文名為Hand,footandmoutndisease。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病。

二、病原體不同。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於人畜共患病原體。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

三、傳染源不同。口蹄疫病毒隻引起偶蹄類(兩半蹄子)動物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口蹄疫,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隻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腸道攜帶病毒的人,屬於人類疾病。

四、傳播途徑不同。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斑,經皮膚粘膜感染的;偶而也有食用了被病毒傳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於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汙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五、發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決定於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但由於易感性很低,發病機會很少。兒童和老年人一旦患病症狀較重。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不清,很少超過5歲以上者。1983年天津市流行手足口病,3歲以下兒童發病率為32.85‰,3~6歲為14.23‰,7~14歲為1.27‰,15歲以上0.05‰。常在托幼機構出現流行。

六、症狀體片不同。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症狀體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後主要表現為全身中毒症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征。出現發熱、頭痛、全身不適,1~2天後在口腔粘膜、舌邊、手指間、足趾端發生水皰,再1~2天水泡破潰,形成爛斑,繼發感染成膿皰,然後結痂、脫落,一般不留瘢痕。病程1~`2周,大多預後良好,嚴重病例可並發心肌炎。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但有呼吸道感染症狀。先在口腔粘臘出現皰疹,分布和頰粘膜、齒齦、舌邊,並破潰成潰瘍。隨即在手指、足部、臀部、膝部出現丘疹,第二天隻有少部分丘疹形成皰疹,如綠豆、赤小豆大,單個性不融合,內含透明液體,終不破潰,3~5天自行吸收收縮。全身症狀輕,病程約一周,預後良好。

七、診斷依據不同。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並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汙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係。潛伏期2~18一友3~8天常見;發病具有全身中毒症狀及局部皰疹、潰瘍損害兩大特征。

手足口病,患兒傳染性明顯,呈流行性傳播。潛伏期3~5天。幼兒發病多,全身症狀輕,患處皮膚丘疹多、形成皰疹少,皰疹不破潰等特征。

八、治療方法不同。對口蹄疫患者,在對症治療的同時,患處可外用3%硼砂液洗滌,塗以紅黴素或四環素軟膏預防繼發感染,重症可服用抗生素治療,控製並發症。

手足口病患兒以清熱解毒中藥為宜,患處局部不必外用皮膚擦劑。51. 病在頸為什麼痛在心

退休工人老李已61歲了,近幾個月來經常感到胸前區疼痛,而且向左肩、左上肢及手指放射。到醫院檢查,並做了心電圖,發現心肌有缺血性改變,醫生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但老李按醫囑服了心痛定、含化了硝酸甘油片後均無效果,無奈又到醫院請醫生複診。

醫生在檢查中發現老李的頸椎有偏歪現象,而且棘突旁均有壓痛。經X線攝片,顯示頸椎肥大,有骨刺形成等病理改變。最後,診斷為由頸椎病變引起的“頸性類冠心病”。

老年人由於頸椎發生退行性病變,引起頸椎肥大、偏歪或形成骨刺,當病變部壓迫左側臂叢神經時,則可出現左肩、左臂及手指疼痛,並可通過3~5頸節或1~8節胸節支配心髒的神經脊髓段反射到胸前區發生疼痛,出現心電力圖缺血性改變。由於其表現酷似冠心病因此常常造成誤診。其實這種病變在臨床上並不少見,隻是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對於頸性類冠心病,可采用如下方法治療:患者端坐於方凳,雙手五指交叉置於頸後,術得位於患者正後方,雙手從患者腋下向上抓住其手腕部,此時令患者全身肌肉放鬆,並深吸一口氣,術者在其吸氣末以雙臂向上托抬患者的兩手臂,並向前推患者手腕部,將患者推離方凳,同時術者以自己的胸腹部推頂患者的頸胸關節發出“喀嗒”響聲。本法可立即改善頸性類冠心病的自覺症狀,但隻限於病人初診時試用一次。以後可采和頸椎頂點旋轉複位法治療52. 什麼叫色盲?什麼叫色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