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類群以緊張、退縮為特點,包括回避型、依賴型人格障礙。
我們還要看到,個體的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要改變並非易事。但是,如果我們加強自我調適和進行各種治療,人格障礙也並非不可以糾正
1.偏執型人格障礙症
患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往往自我評價過高,時常感到懷才不遇,常以超價值觀念去解釋特定事物,而且固執己見,很難接受別人的勸導,遇挫折後又習慣於責備別人或從客觀上進行推倭。因此,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對自己的偏執行為往往持否認態度。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也往往表現為多疑、警覺性太高,常難與他人相處,若受到某些刺激則易發生偏執狂或偏執型精神病症。
今年25歲的劉某是在心理醫生的耐心說服下自述了自己的情況。
“當我十八歲時,我是高中三年級學生。我的學習成績相當好。平常,我雖然常與人交往,也很喜歡與同學交談,但我總覺得他們嫉妒我的才能,總是用一種異樣的目光看我,他們也常常否定對我的嫉妒,但我覺得他們說的不是真話,是在為自己辯解。有的人因此不主動親近我,這說明了什麼呢?還不是嫉妒我的才能。還有,那時我愛頂撞班主任,我覺得他的想法經常是錯誤的,反而說我是錯的,你看多可笑。我一向我行我素,說話辦事全憑個人意願,因為我具有比他們更強的能力和智慧。當然,有時結果不理想,但那並不是因為我的能力存在什麼問題,而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我才不管別人的喜怒哀樂。我認為我在他們的眼中屬於人見人恨那種人。他們也一定認為我思想簡單,最好欺負。後來,我就懶得與他們交往了,我更樂於自己獨處。但我對別人的懷疑卻絲毫沒有減少。
“在讀書時,我對任何人、包括班裏任何同學,甚至自己的父親,不管他們做什麼事,說什麼話,我都從心裏懷疑。我為什麼要信任他們呢?如果信任他們,說不定哪天他們就會利用我的信任加害於我。這不是,最近我就被人利用了,可以說是毫無理由的,我被調離機關去一個下屬公司當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員。為什麼要調離我?我斷定有人搞鬼,他們肯定嫉妒我的才幹,我為此感到憤憤不平,我覺得領導這樣對我實在是很不公平。機關領導說我一直搞不好同事關係,給我安排工作我的異議總是很多。我為什麼要理那些人呢?我已給上級部門寫信,直述了我所蒙受的恥辱,並且直述了我對那個領導的看法,我非把他搞垮不可。我女朋友還不讓我這樣做呢!她勸我算了,我不聽,她就說我有病,我有什麼問題,我看是她變心了。我一直都注意到,她每次來單位,對我的那位領導的眼神都很特殊。如果他們倆真有什麼,我就更是與他們沒完。”
從劉某的自述可以看出,劉某敏感多疑,對任何人都不信任,經常感到自己被人輕視,受到別人的攻擊。從劉某與其女友的關係中,醫生也不難發現,劉某雖然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麵都不失為強者,但總也免不了無端自卑。因此,基本上可以斷定,劉某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現在雖然程度並不太重,但卻有向嚴重發展的明顯傾向。
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治療,輕的,一般以認知提高法和自我療法為主,即使其首先認識到自身人格障礙的性質、特點。危害性,使其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逐步在施治者(如心理醫生、醫護人員、家長)的循序漸進的引導下慢慢克服,是可以得到糾正的。但對於一些病情較重者,由於已發展至極端,甚至有妄想傾向,則要針對其具體情況輔之以較長時間的具體的心理治療方法了。
2.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和醫學心理谘詢門診中比較常見的一種人格障礙。據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資料顯示,分裂型人格障礙占人格障礙患者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九左右,且男性多於女性。
周某是大學二年級學生,英語專業,高挑身材,腰肢纖細。下麵是她的自述:
“我今年二十歲,是校模特隊的主力隊員。一年前,有家服裝公司因看中了我的秀麗氣質,聘我為業餘表演模特。我的周圍因此很快招惹了一批才子和大款,我覺得很愜意,還私下盤算找個確有高資格又有雄厚經濟實力的老板做對象,並毫不隱諱地天真地暴露了自己的想法。這時,一個自稱某名牌大學的博士生,現任對俄某貿易公司副總經理的馮某出現在了我眼前。論儀表,他是沒挑的,我對他一見鍾情。半個月後,我們同居了。隨後,我再也無法安心念書,成績也直線下降,於是索性休了學隨他前往漠河遊逛,誰能意料到呢?”
說到這裏,她停了一下,顯得格外悲傷。
“誰能料到,一過邊境,這個‘博士’便溜之大吉了,我自然被遣送回國,這才知道他一直都在騙我,我恨、我悔,我整日整夜地哭泣,如此持續了兩個月。後來我複了學,還通過了一次中期考試。可是不久,我又感到極度的鬱悶和煩躁,這個社會怎麼會騙我?我在這個社會上真的找不到立足點嗎?我來你們這裏,就是想讓你們看一下,我是不是一個心理有毛病的人。”
由於青春分裂症是分裂型人格障礙中較為特殊的一種,且近年來青春分裂症在青年中尤為常見,往往給家長甚至醫生造成錯覺。一般常識認為,恐懼感和被戀感是患者的內心感受,行為怪異、思維奇特是患者的外化表征,而一切情感危機,如失戀。失身、受屈、受辱,對一個心理狀態正常的人來說,是能通過自我調節取得平衡的,但對一個如周小姐這樣的心理素質較差的人來說,卻可能是一個誘發人格障礙的關鍵因素。周小姐就是因為被那個“博士”騙後,失身又毀滅了夢想,才發現自己與這個社會格格不人的。她的想法本質上就是心理上的不正常現象。為此,心理醫生針對周小姐的特殊症狀做了代償遷移的心理治療。
代償遷移法是通過參加或開展一項有意義的活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以彌補患者曾遭受的某種挫折,努力使其保持一種良好的心境,進而增強自信心的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
谘詢與治療:心理醫生首先表明周小姐應該進行心理治療。向她講解青春分裂症的一般症狀,應了解的一些心理學常識及加強危害性認識。要她放棄顧慮,一切都可以從頭開始。
第一步,逐步恢複她原有的愛好和興趣。從談話中得知,最近她所在的高校有一次時裝模特大賽,也正因有了這件事才使她變得更加灰心喪氣,校領導不知原委對她的不參予大加責備,更損傷了她的自尊心。鑒於此,心理醫生誠懇地道明了校領導的初衷,肯定是為了學校的榮譽才會找她,既然學校裏那麼多人信任自己的能力,有這麼好的機會,為何要錯過呢?通過近三個小時的耐心開導,她終於覺得自己理虧而答應回去考慮一下。不出一周她打電話告訴心理醫生,校領導對她的轉變大加讚賞,並決定再爭取一個名額,她顯然十分興奮。心理醫生又向她講解了一些交際心理學方麵的知識,她表示首肯。末了,她又說,近來學習較緊張,課餘又要排練,心裏反倒踏實了一些,但夜裏總會想起“那人”對她的欺騙,而覺身在夢境。
心理醫生因此選擇了第二步,即告訴她,如果確實不能自我調控,可向最親近的夥伴傾訴一切,以求得對方理解和幫助。對周小姐的病程分析,醫生告訴她這不奇怪,過去的某段人生經曆總會折射到現實生活中來,隻要慢慢疏導,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注意力的轉移,會逐步遺忘這段經曆的。但關鍵是要有一種坦然的心理。並鼓勵她認真學習和抓緊時間進行排練,爭取拿得好名次。
兩個月後,周小姐打來電話,說她後來找班主任談了好幾次心。開始還擔心班主任會責備她,但她的誠懇贏得了班主任的諒解,並鼓勵她好好學習,並以一個大姐姐的身份講了許多社會中的實例,她的心理素質大大強於以前,並告訴醫生她獲得了這次時裝模特比賽第二名,為學校和班級爭得了榮譽,還說最近已有了新的打算,不再為以前的經曆所困撓,已從那家公司辭職回到了學校,將來畢業後回去開一家自己的時裝店。顯然她的心理障礙狀況得到了極大改觀。
13歲的強某由母親帶來心理谘詢所,以下是他母親的敘說。
“強某都讀初一了,還表現得像個小孩。平時不愛說話,聽老師說在學校也沉默寡言,從不主動回答問題,學習成績一般。喜歡獨自靜坐,放學回家也不與別的孩子一起玩。家裏來了客人、從不主動打招呼,在客人麵前表現遲鈍,怕說錯話而言語顯得十分嚕嗦,有時還不肯出來見麵。看了幾次醫生都說沒病,大人批評他多次也不見效果。隻好來求助心理醫生了。”
一般說來,一個人到了一定年齡階段,具備一定的心理氣質性因素後,如能與社會環境相適應,那麼他就具備有正常的人格,這占社會中的大多數。但也有極少數人,他們不能適應社會環境,待人接物等總是與世格格不人或不相協調,這就叫偏常的人格。分裂型人格屬偏常人格的一種。由於強某已到了一定的年齡段,應該表現出與之相適應的行為特征,但其表現出的行為特征明顯偏離了常態。因此基本上可診斷強某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礙。
施治方案:根據強某的上述表現和具體分析,尤其這種人格障礙在中學生中較為明顯,心理醫生決定施用社交訓練法,以糾正其孤獨不合群性、情感淡漠和與周圍環境的分離性。母親對此也表示讚同。
谘詢與治療:首先,醫生通過交談,以提高強某的認知能力,使其懂得孤獨不合群、嚴重內向的危害,幫助其自覺投人心理訓練。並且向強某和他母親詳細講解了訓練的具體方法。步驟、目的和注意事項,並要求積極配合實施,每一周末帶來心理谘詢所測試。
第一階段,針對強某的嚴重不合群性,心理醫生給他製訂了社交訓練評分表,並給I她母親一個評分標準:
0分訓練無變化。
l分稍有進步。願意參加社交,與人接觸交談,但接觸交談仍比較勉強和刻板。
2分明顯進步。能夠主動與人接觸交談,孤獨不合群的傾向改變程度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3分基本消失。
要求他母親評分,每天小結,每周總結。由心理醫生每周核對記錄,作出評價。
第二階段,心理醫生給強某增加了由簡到繁,從易到難的訓練內容。開始由心理醫生和他一位熟悉的同班同學分別與之進行交談,時間為五分鍾,內容和方式不定。第二周後孩子的沉默態度有所改變。又兩周後孩子表現得較主動,開始向醫生詢問一些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交談時間也有所延長。醫生發覺他有了進步,並鼓勵他與班主任老師和同學接觸。又兩周後醫生發現強某變了一個人,見了醫生也不再那麼拘謹,而是主動談及班上的事。但醫生還是要求他父母除了平時多給予孩子關心外,還要多多交談,多參加一些集會等或到人多的場合參加集體勞動,改變訓練內容,鞏固取得的效果,糾正其不合群的個性。
從訓練過程看,最初一周,強某變化不大。以八周為一療程,每周18分,每日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3分,最初一周僅得了4分。對他的進步微小醫生沒有責備,仍給予了表揚,並要求父母對他的每一點滴進步都應加以肯定,並給予強化,以鼓勵其建立自信心。第二、三周後開始有了好轉,分值升至8分和11分。於是建議輔以現金。代幣、喜歡的學習用具。許諾定期外出旅遊等獎勵方式進一步肯定其進步。以後的幾周分值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王女士,三十歲,已婚。由母親帶來心理谘詢所,她母親講道:
“我女兒發病,是在一年前偶然發現丈夫與她的表妹有暖昧關係後開始的。起先她是大發雷霆,又哭又鬧,不思飲食,逼著丈夫承認與表妹的不正當關係,以及其時間和次數,並要求他寫出檢查和保證;以後整日情緒低沉,經常抱著孩子哭泣,也不去單位上班,還不時地尋死覓活。我們帶她到醫院,經醫生檢查,說她患的是‘反應性憂慮’,可用阿米替林和安乃靜等進行治療。接連治療了近三個月,不見效果,於是也就疏忽了,沒有再治。豈知她的病情愈來愈重,還數次吃藥企圖自殺,都因發現和搶救及時而幸免一死。醫生,我隻有一個寶貝女兒,還望你們一定要想法救救她。”
為查明王女士發病的真正原因,醫生一麵安慰,一麵詢問了有關她一些情況,以下是醫生與王母的對話。
醫生:“對你女兒的病情,我們十分同情,我們會盡最大努力來治好她的病的。但有些情況還需要了解,以便明確診斷,希望你們能密切配合。”
王母:“醫生,我相信你,有什麼問題盡管提,隻要是我知道的。”
醫生:“你女兒與你女婿平時的關係如何?”
王母:“他們是自由戀愛的,結婚已五年多了,平時夫妻關係很好。我女兒經常說她丈夫很體貼,腦子也活絡,讚賞之言常掛在她嘴邊。”
醫生:“事情發生後你女婿是什麼態度?”
王母:“事後他也很後悔,一個勁兒地承認有錯,保證今後一定改正,可我女兒就是不接受他的認錯。”
醫生:“近來你女兒和你女婿的關係怎樣?”
王母:“我女兒一直不肯原諒她丈夫,不願吃他燒的飯菜,說飯菜裏有毒,要害死她等等。”
醫生:“這段時間來,你們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
王母:“自從女兒發病以來,做父母的跟著吃了許多苦也不用提了。看到她的病越發嚴重,我們試圖通過離婚來看看有沒有效果。當我和女婿談及此事時,他說從內心講是不願離婚的,但如果離婚後真能緩解她的病情,那他也就隻有認了。誰知我把這意見轉達給我女兒時,她竟死活不答應。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醫生:“你女兒發病前的脾氣性格怎麼樣?”
王母:‘“她的性格曆來就較固執,凡事都喜歡鑽牛角尖,又是多愁善感的,自尊心也特別強。”
醫生:“發病前她的工作情況如何?”
王母:“她是學會計的,平時工作認真負責,上進心強,曾多次被評為單位的先進。”
醫生:“小王的性格特征具有易感性素質,這與她平時對自己的職業、社會、家庭等固定的價值觀念,以及對丈夫寄予很大的希望有關。所以當得知丈夫對她不忠時,其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由於現實與希望的失衡,強烈的精神刺激,使得她無法忍受。進而感到無地自容,出現精神崩潰。這種由精神因素誘發的心理障礙,隻有從病因著手,排除其發病的首發因素,並通過藥物和心理治療,才能達到治愈目的。”
王母(焦急地):“那我女兒的病應該怎樣治呢?”
醫生:“在我們施用一定量的藥物的同時,首先還得讓你們多做思想工作,以及他丈夫的體貼,讓她了解病因、性質和預後,逐步治療;其次要讓你女兒在醫院住下來,女婿請假作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