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克服病態的憂慮心理(1 / 3)

第四章克服病態的憂慮心理

病態的心理是一種由異常變化而引起的不正常的憂慮心理活動,它既不是什麼精神病症,也不是人格異常,而是一種因外界不良刺激所引發的病態心理與病態行為,是正常人對客觀現象的歪曲反映。有病態社會心理的人首先要通過經心理治療得到糾正。然後自我強製克服這種病態心理。如果自己能認識其危害,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並運用正確的方法,那麼就容易地走出這種憂慮狀況。

一、矯治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心理現象,常表現為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

1.自私心理的特征

①深層次性。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隱藏於個人的需求結構之中,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人有許多需要(如生理的、精神的需要),但這些需求要受到社會規範、倫理道德、法律法令的製約。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各種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

②下意識性。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存在與表現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因此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

③隱秘性。自私是一種羞於見人的病態行為,自私的人常常會以各種手段掩飾自己,因而自私具有隱秘性。

④不講公德。如隨地吐痰,亂扔瓜皮紙屑,亂穿馬路,自己的東西十分珍惜,而對公家財產則隨意浪費和損壞。

⑤嫉妒他人。自私的人嫉妒心強,心目中隻有自己,根本不能容納別人。嫉妒心有時會使自私的人陷人瘋狂狀態,甚至會做出傷害別人的違法行為。

⑥感情自私。在戀愛婚姻家庭中,常為滿足私欲而損害他人的感情或利益。

⑦成果自私。對技術壟斷或對他人(或組織)的成果用剽竊的方式占為己有。

⑧以各種方式謀取私利。有些人為拉關係,走後門,不惜用金錢、禮品賄賂有權之人,打開謀私之門。

⑨以權謀私。某些掌握管理權、經營權、行政權者,以權謀私,在權力金字招牌之下為所欲為,用權力謀取私利。

以上諸特征中,前三種是自私心理的內在特征,後六種是自私心理的具體表現形式。

自私心理的成因

自私心理的形成,源於社會環境、病態文化和個人家庭環境。社會、家庭環境和病態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其影響下形成了自私心理的人,往往還自認為心理正常。

李某是某廠技術員,他自述如下:

“我年輕時在北大荒當過知青,吃過苦。受過窮,所以回城後,對什麼都在乎,都看重。買菜時,一分兩分錢像老太太一樣爭半天,買完萊恨不得多抓兩把走,才心安理得。單位的經濟效益還不錯,分了二室一廳的房子,妻子、女兒都不錯,按說我該知足了吧?可不知怎麼的,心理就是不平衡。看看單位那些小青年,口裏還聞得到乳臭,位子就比我爬得高,什麼科長、處長,隻有我卻什麼也不是。眼睜睜看著人家用公費旅遊,公費跳舞,利用洽談業務之機搞權錢交易,用公款高標準裝飾住房,某地造價七萬元的套房他們隻需八、九千元就能買到手,還用公款安裝住宅電話,心裏很窩火,可誰叫咱文化水平沒有別人的高呢!

“我那些老同學,以前學習成績都不如我,現在幹起了個體戶,銀行存折卻有一大疊一頓飯的酒錢也比我一月的工資高幾倍,老婆、孩子也穿金戴銀,趾高氣揚的,我看著心裏就冒火,就難受,恨不得這些人哪天遇上車禍,或者是火災,那才大快人心呢!我現在沒什麼大本事,就會一手絕活。但我不會輕易將技術授予他人,怕‘授予徒弟,餓死師傅’。別人是‘傳兒不傳女’、‘傳女不出嫁’,我則終身不授後人,將技術帶入墳墓,看那些人能把我怎麼樣!我愛人說我有毛病,不能宰相肚裏撐船,可醫生你說,我憑什麼要錦上添花,讓那些人越過越樂,自己卻還是個窮樣兒,老差那麼長一截子?有時候真想去買瓶硫酸把那些我瞧不上眼的人都毀了,那才舒坦呢!想著這些事兒啊,那心裏真是慪得難受,口頭的火苗子直往上竄!許多人都認為我自私,我的妻子更是這樣評價我,甚至因此與我離了婚。我覺得他們並不了解我,我相信,如果他們和我有相同的經曆,許多事也會那樣做的。我和妻子離婚後,感到很痛苦,好好的兩個人,幹嘛毫無理由地一定要分開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李某的病狀屬於異常心理中的自私心理。由於社會分配不平均,心理不平衡,覺得委屈,導致自私心理的產生。

矯治自私心理,主要應在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運用心理調適的方法進行治療。以自覺調適(如內省法、多作利他行為)為主,強製性調適(回避性訓練)為輔。應根據患者形成病態心理的具體原因進行疏導,對症下藥。

二、如何療治貪婪症

“貪婪”即貪得無厭,是一種過度膨脹的利己欲求。它是一種病態心理,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所得愈多,胃口就越大。

1.貪婪心理的特征

①無滿足性。貪婪的欲望無止境,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

②公開性。貪婪之人都是利欲熏心的,為滿足自己的私欲,往往會喪失理智,不顧社會道德、法規的約束和輿論的譴責,瘋狂地攫取,無恥地索要。

③僥幸性。貪婪之人賊膽包天,個個都心存僥幸心理,認為一自己不會被發現,不會被繩之以法。偶爾僥幸逃脫了監督與檢查,一便洋洋得意,自認手段高明,結果在泥坑裏越陷越深。

④意誌薄弱性。貪婪之人大都是意誌薄弱者,在金錢與物質麵前,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他們知道貪婪不好,有的在謀得不義之財後,也曾想過金盆洗手,但在誘惑麵前,仍然會把後海與遲疑置於腦後,再一次伸出貪婪之手。

2.貪婪心理的成因

①客觀原因:Ⅰ社會病態文化的消極影響。“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的說法,正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宣揚的不是勤勞致富而是謀取不義之財。這種病態文化恩想為心生貪婪之人提供了貌似有理的理論依據。Ⅱ社會輿論的誤導。輿論媒介在報道“發家致富”的事例時,偏重於報道其收人與成果,而往往忽視其致富之路的坎坷與艱辛,以致激發社會各階層人員的攀比心理,其中一些人便利用職務、權力、行業、崗位之便,用非法手段謀取私利。這種輿論的誤導極大地刺激了某些人的貪婪之心。Ⅲ社會法製不健全。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社會法製不健全,用非法的手段謀取暴利,他們“行之有效”的行為,不僅強化了他們的貪婪心理,也刺激了不少人的貪婪之心。

②主觀原因:Ⅰ錯誤的價值觀念。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Ⅱ行為的強化作用。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不斷強化著那顆貪婪之心。Ⅲ攀比心理。致富謀利,相互攀比,使一些人貪婪之心日增。Ⅳ補償心理。總覺社會對己不公,一有機會就會變本加利向社會索取,以補償過去之不足。

以下是徐某的故事。

徐某出身貧寒,下過鄉,務過農,回城後當了一個小廠的出納。因為看見別人“掙大錢”,心裏很不平衡,與社會上流行的“吃公家、拿公家、吃吃拿拿不算啥”的錯誤說法產生了共嗚。因此經常“化公為私”地白吃白拿公家的財、物。雖然其行為尚未觸犯刑律,但他自己已經感覺到貪婪心理在膨脹,擔心自己最終滑進貪汙犯罪的深淵。於是,他來到心理門診,請求心理醫生予以矯治。

顯然,徐某的異常心理屬貪婪心理。是由補償心理。攀比心理的內在因素與社會不良思想文化的消極影響相結合,使之產生了貪欲。但因其尚未滑人貪婪的深淵,未觸犯法律,故仍可予以心理矯治,使之恢複正常。

根據患者徐某的症狀,心理醫生認為應該采取心理調適的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①格言自警法。抄錄古代名人鞭撻或諷刺貪婪的詩。文、格言,桂成條幅,掛於室內,每日朗誦、默誦用以自警。

②二十問法。也是一種自我反思法,即在紙上連續二十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加思索,限時二十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然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作較深層次的分析。分析清楚後,便下定決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貪婪的惡習。

③認知法。即做到知足常樂,便不會有非份之想,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谘詢與治療:首先引導徐某認清貪婪產生的根源、實質,及其危害,讓他進入心理調適狀態。著重向他指出: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人生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你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地位、身份上升,就利用手中的職權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一定的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任何人的生活都有歡樂也有缺失,不能搞攀比,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其次,指導患者運用心理調適法:Ⅰ抄錄古今名人諷喻貪婪行為的名言警句,掛於床前案頭,每日朗誦用以自警。醫生鄭重地向他推薦了開國元勳陳毅元帥的(感事書懷七古·手莫伸》以為警示。Ⅱ運用二十問法。在紙上連續寫下“我喜歡錢”、“我喜歡很多的錢、“我喜歡自己是個有錢人”、“我喜歡有許多財富”、“我喜歡過有錢的生活”……要求他寫完之後思考一下,看自己對錢是否有過分的欲望,為什麼許多舉動都與謀錢有關。接著往下想,人的生活離不開錢,但這錢應來得正,不能取不義之財;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過度貪婪最終會阻礙自己的發展。然後分析自己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補償、僥幸心理呢,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Ⅲ學會知足常樂,多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並多與不如己者作比較,以求心理安適。

經過半年的心理調適,徐某對物質利益、物質欲望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已能自覺克製貪欲,在行為上逐漸走上了清白之路。

貪婪心理是一種較頑固,且易對患者自身造成損害(如直接導致患者犯罪人獄)的異常心理,必須予以高度警惕。在施治過程中,一定要從其導致的嚴重危害來警示患者,並配合使用格言自警法、二十問法、認知法等心理調適法進行治療,並應防範這種異常心理的反複。

三、用領悟法療治吝嗇心理

吝嗇,俗稱小氣,是一種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行動的不正常的心態和行為。

1.吝嗇的特征

①自私性。吝嗇之人非常計較個人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如不願借錢借物給他人等。

②冷漠性。吝嗇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如:不贍養老人、遺棄女嬰等。

③封閉性。吝嗇之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

2.吝嗇心理的成因

從客觀因素方麵看:

①社會資源的分配與占有的不均衡。社會競爭激烈,社會財富占有的不確定性使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容易患得患失,心生吝嗇。

②社會存在的欺詐行為。社會上的欺詐,使人對他人抱有強烈的戒備心理,更助長了吝嗇之心的生成。

③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爾虞我詐,斤斤計較、自私自利的社會不良風氣,助長吝嗇之心。

④社會隔絕的影響。現代民居多為單元獨居,鄰裏之間缺乏交流,容易滋生吝嗇,冷漠之心。

從主觀方麵看:

①是個體早期人格發展不良的產物。父母和家庭成員的吝嗇行為常有言傳身教的作用。

②是個體防備外界傷害的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機製。如表現得冷漠,缺乏同情心、無責任心等。

③缺乏社會責任感。隻站在狹隘立場上看待自己的責任,自私、冷漠,對社會乃至親屬不負責任。

現年32歲的朱某向醫生陳述道:

“我公公是一位八旬老。人,養育有五個兒女,可是兒女在父親喪失勞動能力後,一個也不願贍養。我是三兒媳,看著大家都不管,也不想攪這費力不討好的事。兒女們個個怕吃虧,都不想負自己應負的責任。我信奉的是勤儉持家,盼著能攢個萬兒八千的,把房子修修,添些家什,可我丈夫老說我摳,還叫我‘鐵公雞’什麼的,我知道他是嫌我不爭氣,給他養了個女兒,使他在兄弟中抬不起頭,其實我也不喜歡女娃兒,。可那事兒能全怪我嗎?

“我女兒今年八歲了,什麼都好,就是摳門,不疼人,都說女娃一兒知道心疼人,怎麼我家的就不一樣?我也不知哪點兒對不住她了!我現在感到自己孤立無助,很難與別人相處,也不願意與別人相處,,相處得多了自己難免破費,你說我該怎麼辦呢?”

要解決朱某目前的心理問題,首先應讓其意識到自身困境產生的根源是因過度吝嗇所致。吝嗇作為一種自私、冷漠的病態心理,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極具危害性。因此,考慮在說服朱某積極配合的基礎上,建議她用領悟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心理醫生向她指出:“吝嗇作為一種自私、冷漠的病態行為有極大的危害性。

“首先,它違背了人類社會應有的仁愛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其次,物質與精神上的吝嗇將會對一些社會成員造成精神及肉體上的傷害。試想,被子女拋棄的老人,被父母遺棄的女娃,他們將會麵對怎樣的慘境?一個被父母重養輕教長大的孩子,他們的靈魂又有多麼空虛?一個麵臨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隻是白眼,他的心裏有多痛苦?作為人,實在不該有吝嗇之心。‘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具有社會性,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互助關係,相互關心、幫助是人類美好的屬性。吝嗇之人極度自私,不給別人任何幫助,將人的本性降格為動物般的本性。吝嗇破壞了人類美好的社會關係、倫理關係與道德關係。吝嗇之人也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與遺棄。人活在世上,需要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隻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贍養老人養育獨生女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否則,天理難容。過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索懷心頭,而要理智地看待。關心與幫助曆來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今天幫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也定會得到他人的關心。

“你雖有勤儉持家之心,卻錯把吝嗇當成勤儉中的吝惜。吝嗇與吝惜不同,吝惜指對所有財物(包括個人與公家的)十分珍惜,不浪費,不大手大腳,是一種勤儉節約的好行為,好品德。教育家徐特立早年在長沙辦學,非常勤儉,常將別人丟棄的半截粉筆拿來寫字,還賦詩道:‘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諸生不解餘衷曲,反謂餘為算細人。’你吝惜太過分,就成為吝嗇了,吝嗇是為人所厭惡的。”

朱某:“哦,原來是這樣,我還以為我是勤儉,還很委屈呢!”

心理醫生:“此外,你的吝嗇心理還與焦慮有關。你存在著由急於發家的心理及自己不喜歡女孩,又怕丈夫不喜歡女孩的矛盾心理而產生的焦慮情緒。”

朱某:“是的,看見別人發家,過好日子,心裏時常焦急,加上丈夫時常埋怨我,使我就更煩躁了。”

心理醫生:“精神分析學家們認為,、焦慮是人的行為的基本能力。弗洛依德將焦慮分為三類:即由環境中存在的現實危險所引起的現實焦慮;由害怕控製不住本能衝動而引起的神經質焦慮;由害怕自己違背社會規範而引起的道德焦慮。焦慮令人不快和緊張,要設法降低或克服它,個人所作的一切行為就是為了避免或降低各種焦慮。有些人將現實生活風險估計過高,對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估價過低,為了應付焦慮,就建立起自我防禦機製。你的吝嗇就可能屬於自我防禦型,怕失去自己手中的財產以及富裕的生活。”

朱某:“是的,確實是這樣!”

心理醫生:“你歧視女孩,也是一種感情上的吝嗇,而且事實上已造成對她的傷害。你不是說她也很摳門,且不曉得心痛人嗎?這正是你的感情吝嗇對她造成傷害和影響,使她也同樣有吝音心理的症狀。如果父母以上述一種或多種行為對待兒童,那麼兒童將對父母產生基本敵意,這種敵對態度最終又將折射到周圍的一切事物和任何人上。可以這樣認為,有許多吝嗇者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裏得到愛與關懷,致使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對他人的艱難處境不會引起心理共鳴。他們看到需要資助或幫助的人,往往這樣想:這不關我的事。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給別人。所以,你應該對家中老人、孩子多一些愛心。付出一份愛心,必有相應的收獲。”

朱某:“謝謝醫生,經你這麼一說,我心裏明白多了!”

在醫生的啟發下,經過幾個月的心理調適,患者朱某開朗明白多了,她參加了許多社會公益活動,同老人、女兒的關係大為改觀,鄰居們也說她樂於助人,與以前相比簡直是變了一個人。

四、挑戰自我封閉心理

自我封閉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指個體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願與他人來往的行為。

1.自我封閉心理的特征

①普遍性。即各個年齡層次的人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性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居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

②非溝通性。正常人都有相互交往的需求,而有封閉心態的人則不願與人交往,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往往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達情感和誌向。

③逃避性。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具有這種異常心理的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波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④有孤獨感。自我封閉者把自己與世隔絕,’他也就沒有什麼朋友,時常感到很孤獨。

⑤不願結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一種社會習俗,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但有些大男大女寧願獨身也不願成家。這些大齡男女青年,或者回避現實,或者期望過高,都將自己封閉起來。

⑥社交恐懼。多表現在性格內向者身上。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管製,他們內心比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隻要有人一說點什麼,就趕緊自我對號人座,心裏緊張起來。他們最怕到公開場合去,在生人麵前常顯得束手無策,於是幹脆躲在家中不出來。

⑦自責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犯過一些“小錯誤”,如偷過東西,看過黃色錄像,違反過交通規則等,也許並未受過懲處,但由於道德觀念太強烈,導致自責自貶,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

⑧消極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因個子特別矮小,或特別高大,或有某些軀體缺陷,或容貌醜陋等,於是格外注重個人形象,總是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得他們非常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目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

上述特征中,前四種為自我封閉心理的內在特點,後四種為自我封閉心理的表現特征。

2.自我封閉心理的成因

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因此應盡快調整自我封閉的心態。

這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發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以降低挫折感。

一年前,趙某參加一位朋友的生日宴會回來,突然感到莫名恐懼,不敢外出見人,多方治療無效。為此妻子大為惱火,罵他中了哪門子邪,後來聽朋友說可以找心理醫生谘詢一下,於是便來到了心理谘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