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年前下崗,自己開了一家百貨店,生意挺不錯。不久,街坊一位長得挺‘帥’的哥們也開了一家更大的商店,開後不主生意就紅火起來。一次我和他一同去赴一位朋友的生日宴會,都是同行,他大受朋友們的歡迎,不少人爭著和他聊天,像眾星捧月似的,理我的人卻很少。於是頓感心中不安,中途退席回家。從此,不時感到惶恐不安,老覺得我絕不可能超過他而感到害怕。開始還隻是怕和他在一起,後來加見到他也害怕,整天蝗心他會突然出現在自己麵前。不久,就連顧客上門買東西也感到害怕。無法繼續營業而停業待在家甚至不敢出門會客,如此情況已有一年多了。”
趙某的症狀,屬於異常心理中的自我封閉心理症。趙某參加宴會,自感不如那位“帥哥”朋友,於是產生恐懼,並且越來越嚴重,直到最後害怕見麵,不能營業,不敢出門會客,躲在家裏,這是典型的因社交恐懼而造成的自我封閉。
王某是一個中學生,他的故事也是如此。
“1996年4月,我們語文老師的錢包被盜,當時隻有我一人在他的辦公室補習功課。過去我曾因小偷小摸受過學校處分,後來我痛改前非,再也沒幹過。這一次也確實不是我偷的,可同學和一些老師都懷疑是我幹的,有些人當麵質問,有些人旁敲側擊,我滿身是嘴也說不清楚,從此我終日不安,深感委屈,精神負擔很重,總覺得有人在議論我,於是開始遲到或逃學,成績也直線下降,終因怕見老師和同學而休學在家,不敢見人。這種情況已有兩個多月了。”
王某患的異常心理屬於自我封閉心理,其表現為嚴重的自責心理。本來老師的錢包不是他偷的,但由於過去有前科,招來老師和同學的懷疑,導致自責自貶,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最後隻有休學在家,不敢見人。
自我封閉心理症在心理調適及治療過程中,必要時應采取全方位立體式的治療法即聯係有關家屬、同學、朋友、患者所恐懼的對象等,做好他們的工作,取得他們真誠密切的配合,這是很重要的一環。特別是患者所懼怕的對象如能熱情友好,緊密配合,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左右患者疾病康複的作用,不可忽視。適量的藥物治療有加快疾病康複的作用。
五、小心滑進精神空虛
精神空虛是一種社會病。它的存在極為普遍,當失去精神支柱或社會價值多元化導致某些人無所適從時,或者個人價值被抹殺時,極易出現這種病態心理。
精神空虛的危害性非常大。社會上遊手好閑之輩、酗酒嗜毒之徒充斥於大街小巷,給社會治安帶來極大問題。
張某是機關領導幹部。年過五十以後,常感人生沒有意思,空虛無聊,精神抑鬱,常失眠,他自述如下。
“常言道:時光如箭,逝水流年,有錢難買人不老。人要不老多好,然而自然界的永恒規律總是春秋代序,歲月難再。今年我已五十有二,轉眼間已是走人生下坡路的年齡了。
“聽說現在有人將五十歲的年齡的人仍然劃入青年的行列,我是舉雙手讚成,可惜似乎與習慣不相符合,要得到社會的認同也還有待來日,我恐怕難享這榮光了。我覺得,年過半百,那真不是滋味。
“年過半百,首先難以回避的是外貌上所反映的歲月催人老。不僅皺紋悄悄地爬上了臉龐,而且白發頻添,走路時腰板也不那麼直了,步履更難有年輕人那麼輕快了。總之,老了!外表形象的這種從量變到質變,開始時自己尚不知覺,可是經不住外界的不斷提醒。最初聽到稱我老的,是前兩年一天早晨上街買菜,一個賣肉的大老遠就喊:‘老頭子,要瘦肉麼?’當時聽到,悚然而驚,油然而怒,心中罵道;‘你這殺豬的,瞎了眼!’可是有一次擠公共汽車,正好站在一個學生伢子邊上,這學生伢子朝我望了望,靦腆地站起來,說:‘老同誌,您坐。’我那心中的滋味真無可名狀,既感謝孩子們學雷鋒懂禮貌、心靈一片純潔;又感歎自己竟已到了被孩子們‘尊老’的年齡了。然而,難道自己真老了麼?私下總不服這口氣。但最近單位一小青年結婚,幾個人到他家去吃喜酒。這小青年家剛剛才會呀呀學語的小侄女分門別類地對來人稱呼:‘叔叔,阿姨,伯伯’,稱呼到我時,居然是;‘爺爺!’童言無忌,這是最公正的也是最權威的評判了,對著孩子我無言以對。
“年過半百,體質也有明顯的變化,總感到這精氣神兒一年不如一年,而家中的藥瓶子又一年多於一年。晚上外出,老伴總要關照一句:當心點。過去風風火火慣了,哪有這句話來著,可現在這句話雖聽著心煩,但又感到並非多餘。首先這眼睛就沒有過去那麼尖,能不當心麼!
“年過半百,最感尷尬的是工作上的事兒了。現在六十歲退休,對我們這種五十多歲的人來說有一句最形象的民諺:提拔嫌老,退休嫌早。據說現在年過半百的還在領導崗位上的人,正好處在‘踩杠’年齡,每年人事調整最怕上級想到自己。一想到,就壞了。一通知談話,就完了。所以每年人事變動,如果‘摸’不到,就有漏網之魚那種大難不死的感覺,和青年人希望引起領導注意的心情真是迥然相異。說句實在話,難道年過半百,還戀占位置麼?或許是,但也不盡然。反正還有幾年就要退下來了,遲早的事。主要是退居二線後,那滋味兒,真夠受的。做了調研員,名為領導層,可又不是領導,而現任領導又不好給老領導分配什麼實在的工作,若開領導班子會,人家是請你參加好呢?還是不請你參加好?你每天按時按點來上班了,要做的事就是通過‘調研’提點建議,提多了,又怕討人嫌。索性開明一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是一輩子工作慣了,還沒退下來,就這麼自由散漫,心中那個煩躁真甭說了。所以人過半百後工作的那十年,是一生工作中最不尷不尬,最為難的十年。”
這位患者從心理病理學的角度來講是患有由精神支柱喪失和錯誤的認知引起的異常心理中的空虛心理症。其表現是恐老畏老,否定一切。他對“老”的畏懼對年齡的在乎已到達神經質的地步。故導致精神抑鬱,神誌恍惚,經常失眠。這是一種嚴重的空虛心理症,如不及時治療,易演變為精神病。
根據患者的情況,心理醫生決定采用自我調適的心理治療方法並輔以藥物治療來醫治其空虛心理症。精神空虛,一損國家,二害集體,三害自己。必須見其危害,通過社會努力與自我調適加以克服。根據空虛心理產生的原因,隻要個人主觀努力。講行積極的自我心理調適,精神空虛是可以克服的。其具體方法如下:
其一,指導患者,對社會生活持一種較為現實的態度。
其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或者學習琴棋書畫。
其三,要求患者多讀名人傳記。
其四,磨練意誌,提高戰勝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把握自己命運和行為的能力。
其五,指導患者閑暇時運用音樂來調節個體的情緒和行為。
同時配合使用抗焦慮和鎮靜安眠的藥物進行治療。
首先,心理醫生對患者進行引導,讓他對社會生活抱有比較現實的態度,讓他放棄人到五十一切無用的偏見:“社會現實生活是多樣的,有積極的方麵,也有消極的方麵,要看主流,看社會發展的方向。絕不能以偏概全,隻看消極的方麵,而不求上進,萎靡不振。還應通過學習,提高思想覺悟,接受現實,正視現實,改造現實。人老是自然規律,不能因為人老就萬念俱焚。人老有人老的優勢,知識積累,經驗積累,智慧積累都是青年人難以比擬的,即使不能親自擔任領導工作也能出謀劃策奉獻餘熱。要善於找到每一個年齡階段自己的位置,生活就變得充實有意義了。古有蘇老權,二十七歲始發憤,刻苦攻讀,最後成了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葉帥八十高齡,仍有詩句:‘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你才五十二,人生還長,其實隻是才步人老年而已,仍然大有可為。
“此外,人生在世並不總是順境,做人要有理想、有抱負,正確對待失誤與挫折,在逆境中鍛煉成長。應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論處於什麼位置都應保持自己的價值觀。同時,應該有比較高尚的追求,從你的陳述中可看出你有權力欲和名利思想。其實一切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你可多看看名人傳記,以名人的奮鬥史作為人生的楷模,正確認識自我,不時反思自我,記錄自我的人生軌跡與心理變化軌跡。從而確立一種‘積極有為’的人生哲學,消除無精神追求的心態。如果你對這些都不感興趣,你幹脆就淡泊心境,種種花、養養鳥、打打太極拳、修生養性,人生的樂趣多著呢!實在空虛無聊時,還可找人聊聊天,聽聽音樂。節奏鮮明的音樂能振奮人的情緒,軍樂曲、進行曲能使人鬥誌昂揚、情緒高漲,旋律優美悠揚的樂曲能使人情緒安靜而輕鬆、愉快。這些心理調治的方法都適合你的這種病。當然同時也要按照醫生的指導,吃些抗焦慮與鎮靜安眠的藥物如多慮平、舒樂安定等效果會更好。”
經過三個月的調適,張某又愉快地投入到了工作中,每天打打太極拳,養養花,並適當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生活過得怡然自得。
空虛心理,是異常心理中一種常見的病態心理。在進行心理治療時,要注意幫助患者認識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重塑精神支柱,這是關鍵,同時配合使用藥物治療,以增加心理治療的效果,加快康複。
六、用情緒疏導法走出壓抑
壓抑心理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現象。它存在於社會各年齡階段的人群中,它與個體的挫折、失意有關,繼而產生自卑、沮喪、自我封閉、焦慮、孤僻等病態心理與行為。挫折與壓抑感之間互為因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圍。
蔣某是某理工科院校三年級學生,他作了如下自述:
“近半年來,不知是怎麼回事,我總不能安心學習,手中拿著書卻心裏老想著別的事,成績一落千丈。我分析這可能是由家庭情況造成的。我在家裏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快樂過,難以忍受母親野蠻的態度,所以從我懂事後從未叫過母親,也不知現在應如何對待母親。以前和小叔家的關係還不錯,半年前和他們的關係也搞得十分僵,由此影響了學習的情緒。我於1990年考入該校。家中有母親和比我年長十一歲的哥哥。我從小與祖父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父親在我上大學第一學期時自殺了,我在奔喪期間自己未掉過一滴眼淚。父親是家中的長子,盡管很聰明,卻初中未畢業就早早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我的小叔叔是大學生,母親是農村姑娘,很厲害,經常與我的叔叔、嬸嬸吵架,同時又時常遷怒於我的父親。父親為人很老實,從早到晚很少說話,隻知道幹活。我七歲離開祖父母回到了父母身邊。從那時起,母親攻擊的矛頭轉向了我,常因一點點小事就罵我,甚至於打我。在我不注意把大便紙扔在便池中沒衝下去時,母親竟讓我用手拿起來放到書包中。我學習成績很好,經常看書到深夜,母親就罵我是討債,一天到晚什麼事情也不做。父親為此很為難,但最後總是向著母親說話。上高三時,我覺得精神在家庭的壓力下快崩潰了,不想參加考試了。但在小叔叔、嬸嬸的幫助下,我鼓起勇氣參加了高考,總算獲得了好成績。因此我把叔叔嬸嬸當成了親人。我與叔叔、嬸嬸家的關係很好,他們給予我真誠的幫助,但是二年級寒假我在叔叔家時,叔叔因看不慣我抽煙、喝酒和隻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行為而批評了我。我感到十分不滿,與叔叔吵了起來,提前回校了。現在我覺得世界上一個親人也沒有了,即使是以前對我比較好的叔叔也疏遠了我,由此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心情感到十分壓抑,性格逐漸變得孤僻。”
這一案例是由於家庭不幸遭遇引起的抑鬱狀態。表現為情緒抑鬱,多愁善感,自感精力不足,寡言少語,遇事感到困難重重,生活中缺乏興趣和愛好,有時對人多疑,生活中沒有情趣,沒有可靠的朋友。由此大大降低了社會的適應能力,思維活動受到抑製,反應遲鈍,學習效率降低。
對這類患者采用心理療法,其步驟可考慮這樣安排:情緒疏導法——擺脫抑鬱、焦慮,讓患者發泄自己苦悶的情緒,加強情緒的自我控製能力。然後讓患者認識到人的一生中遇到矛盾、挫折是常事,如何解決矛盾的問題是不可回避的。同時幫助患者了解自我承受力比較脆弱的特點,使其學會用積極的方法解決矛盾。
七、懷舊心理不要過火
懷舊是人之常情。對故人、故鄉和過去生活的回憶懷想,有時能平添生活的韻味和激發愛國熱情。
但社會中還有一些人以另一種方式懷舊。他們認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誌趣卻滯留在昨日,一言一行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宛如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河德生活在文藝複興時代,卻要以中世紀騎士自居,行俠於天下,結果處處碰壁。這種懷舊心態稱之為病態懷舊心理。
1.病態懷舊心理的特征
①不合時宜。有些服飾、裝束、語言、物體過去風靡一時,現在已不合潮流,但有病態懷舊心理的人仍然保持過去的裝束。因為不合時宜,故被稱為“古董”、“怪物”。
②對社會抱有偏見。偏見是一種心理定勢,認識上極端保守,對新生事物看不慣,崇尚傳統,尤其反對任何形式的變革。
③回避現實。病態懷舊者不滿現狀,但又無能為力。大多采取回避現實的態度,不看報、不學習,懷疑與否定一切。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反對者,也是社會生活的不適應者。
④普遍性與差異性。病態懷舊存在於各個年齡階段,但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分兒童的懷舊、青少年的懷舊、中老年懷舊三種類型。
⑤依戀過去的事物。如保存大量的舊照片、舊服裝、舊書籍:給孩子取舊時代的名字;飯館酒樓仍取舊時期名稱;流行歌曲的歌詞越“土”越好等。
⑥病態地依戀過去的友人。如認為現世人心險惡,朋友隻有過去的好。造成現在不能正常交友,在婚姻愛情上“曾經蒼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導致現在不能進行正常的婚戀、生
⑦病態地追念過去的經曆。時常追憶和炫耀過去的輝煌感歎今不如昔,與現買格格個如。
上述特征中,前四種是病態懷舊心理的內在特點,後三種是病態懷舊心理的外在表現特征。
2.病態懷舊心理的成因
①客現原因。Ⅰ社會變遷,導致世界觀的改變和價值觀念的重構.使一些人不能適應。Ⅱ隨著現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規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環境在無情地解體。在大城市人們告別了四合院、胡同、裏弄,但又被困在鋼筋水泥的框架中。在鄉村,詩篇一樣的田野不斷被公路、鐵路吞噬;在城市,工業汙染;電視使世界和人們接近,卻又使人們的心靈彼此疏遠。這一切都使一些人感到不適與恐懼。
②主觀原因。Ⅰ懷舊實質上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躲避和逃遁。懷舊是一種特殊的機製,它把我們所不想麵對的痛苦和壓抑隱藏了,忘卻了,以致於我們自己永遠不會再想起。而另一方麵,它又把我們過去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大大強化了,美化了,以致於人們在幾次類似的回憶後把自己營造的回憶當作真實。Ⅱ懷舊起源於個人的失落感。失落導致回首,以尋找昔日的安寧與情調。
畢某是一個典型的病態舊懷心理,我們來聽一聽她的自述:
“我現在老想回到過去,回到童年的小搖床,回到媽媽溫暖的懷抱。我做夢都想恢複少女時輕盈的身姿,澄清如水的心靈。我甚至寧願又回到插隊那會兒,雖然苦是苦點兒,但那時多年青渾身都是使不完的勁兒!
“我記得上小學時,特給咱媽露臉,年年‘三好’,還是‘班幹部’、大隊長。我保存有大量的舊照片、舊服裝、舊書報;給孩子取的名字都很古樸,一個叫‘衛紅’,一個叫‘老圖’;隻要看到飯館酒樓取的是什麼‘向陽屯食店’、‘黑土地酒家’、‘老三屆飯館’、‘北大荒火鍋城’等的名稱,我就特愛去,覺得進去心情都不一樣,從頭到腳都舒坦;歌曲的歌詞還是‘土’點好,什麼‘籬笆牆’、‘牛鈴搖春光’、‘向你借半塊橡皮’等,我聽著就仿佛回到了當年,渾身的毛孔都舒展著。
“我喜歡睡厚棉絮鋪的木板床,因為它有以前的味道,那席夢思睡著可太讓人心顫悠悠的了!我十分熱衷搞同鄉會、同學聯誼會。我們同學中有一位作家,天天在家打電話,與校友聯係。這包括幼兒園園友、小學校友、中學校友、大學校友……如今他已是七個校友會的核心會員。
“我和他一樣,覺得朋友還是過去的好。過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單純、純潔!哪像現在,人人為了錢,不顧一切,爾虞我詐,親兄弟姐妹都會變成冤家對頭。過去大家都比較平靜,都有工作,有飯吃。這幾年都是錢鬧的,有時我想要時光總停留在過去就好了!
“對於我的這些表現,兒女們都不理解,還常常罵我有病,可我能吃能喝哪有病啦?不過也確實有些想不通,隻要看到電視裏外國又在打仗,越發擔心哪天會大難臨頭,整日整夜失眠。醫生,我是哪方麵出了毛病呢?”
畢某病態懷舊心理症表現在:對社會抱有偏見,認為今不如昔,對過去的東西誇大地美化,對現在的一切隻看到不好的一麵,連上山下鄉也溢美讚揚,沒有客觀公正的評價。患者的病態懷舊心理阻礙其適應環境,對社會變革產生抵觸,在人際交往中隻能做到‘不忘老朋友’,卻難以做到‘結識新朋友’,個人的交際圈也大大縮小。更重要的是這種病態的懷舊心理會使患者很難與時代同步,這有礙於其自身的進步和發展,發展到嚴重程度時不僅害己,還會對社會造成危害。
病態懷舊心理是一種常見的異常心理。由於懷舊是人之常情,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視。用心理調適的方法進行治療,主要應;糾正患者看問題的片麵性,並在行為上引導其參與現實生活,感二受自己的價值,才能很好的治療這種心理異常症。
病態懷舊心理的自我調適有如下方法:
1.積極參與現實生活。多讀書、看報,了解並接受新事物,積極參與改革的實踐活動,學會從曆史的高度辯證地看問題,順應時代潮流。
2.要學會在過去與現實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如果對新事物立刻接受有困難,可以在新舊事物之間找一個突破口,從而逐漸接受新事物。
3.充分發揮正常懷舊心理的積極功能。正常的懷舊有一種尋找寧靜、維持心靈平和、返樸歸真的積極功能。這方麵的功能多一些,病態的、消極的心態就會減少。因此,也不應對懷舊行為一概反對,正常的懷舊還要提倡。
八、摒棄迷信心理
迷信,一般指信神信邪。從心理學上講,指人們對內心中認為生命個體(或生命群體)有支配力量的神靈的畏懼和遵循狀態,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不可認知之物而無所適從,或遇到難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礙時所表現出來的對鬼神天命等的認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運的一種信仰和行為。
1.迷信心理的特征
①它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為,即相信有鬼神並有燒香拜佛、算命占卜的行為。這種觀念與行為過程常可促使個體形成觀念上的宿命論和在行為上對迷信約定俗成的規範的遵循。通過社會心理的暗示、感染、模仿等形式,然後在社會上逐漸傳播開來。
②它是一種偏見與無知,是對科學的反對,是對客觀世界的然認識或虛幻的認識。它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暫時無法解釋,而產生的一種群眾性的錯誤認知,是愚昧落後的表現。
③每一種迷信都伴以假想威懾力的存在。認為自然現象或某些自然物對宇宙和人類有強大的控製力,如果人類違背或不“尊重”它們,將遭到“製裁”。
④與宗教有明顯的區別。從結構上看,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有嚴格的組織、教規、教義與製度。而迷信則相反,不是由通過正規的神學承認的組織來傳播,而是與人們日常的生活密切交織在一起,在傳統和習俗中自下而上,在代與代的潛移默化中被繼承。從功能上看,宗教是一種信仰,迷信則是一種經驗,停留在感性的經驗上,是片斷的、零散的、易變的。
⑤主體分為操縱者與遵循者。操縱者是巫婆、神漢、算命先生與迷信職業者,以迷信為生,用迷信指令迷惑、愚弄人。遵循者指迷信的真正受害者,愚昧且易被欺騙,但又可能加入操縱者的行列。
迷信作為一種古老的社會現象,在存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當代迷信有以下特征:
①人為的操縱性。如今仍有部分專門從事此項職業者。
②過程上的突發性。當代迷信來勢大、蔓延快,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死灰複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