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遠離煩惱(1 / 3)

第六章遠離煩惱

煩惱是憂慮的孿生兄弟,有的人為錢煩惱,有的人為婚姻煩惱,有的人為與同事、朋友之間的關係煩惱,還有的人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也煩惱。為什麼,煩惱總是喜歡圍繞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邊,趕不走,推不掉。閱讀此章希望對你的煩惱有所幫助。

一、別讓金錢煩惱自己

人類7O%的煩惱都跟金錢有關,而人們在處理金錢時,卻往往意外地盲目。

大多數人感到煩惱的,並不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錢,而是不知道如何支配手中已有的錢。

即使我們擁有整個世界,我們一天也隻能吃三餐,一次也隻能睡一張床——即使一個挖水溝的人也能做到這一點,也許他們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穩。

亞諾·班尼特五十年前到倫敦,立誌作一名小說家,當時他很窮,生活壓力大。所以他把每一便士的費用記錄下來。他難道想知道他的錢怎麼花掉了?不是的。他心裏有數。他十分欣賞這個方法,不停地保持這一類記錄,甚至在他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富翁,擁有一艘私人遊艇之後,也還保持這個習慣。

約翰·洛克菲勒也保有這種總帳。他每天晚上禱告之前,總要把每便士的錢花到哪兒去了弄個一清二楚,然後才上床睡覺。

所以每個人,必須去弄個本子來,開始記錄,記錄一輩子?不,不需要。預算專家建議我們,至少在最初一個月要把我們所花的每一分錢作準確的記錄——如果可能的話,可作三個月的記錄。這隻是提供我們一個正確的記錄,使我們知道錢花到哪兒去了,然後我們就可依此作一預算。

家住紐約傑克森山莊的娜莉·史皮爾夫人,就是這樣去賺外塊。在1932年,她自己一個人住在一間有三個房間的公寓裏,她的丈夫已去世,兩個兒子都已結婚。有一天,她到一家餐館的蘇打水櫃台買冰淇淋,發現櫃台也兼賣水果餅,但那些水果餅看起來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她問掌櫃的願不願向她買一些真正的家製水果餅。結果他訂了兩塊水果餅。“雖然我自己也是個好廚師,”史皮爾夫人對我講述她的故事說,“但以前我們住在喬治亞州時,一直請有女傭,我親手烘製餅幹的次數大概隻有十多次而已。在那位掌櫃的向我預訂兩個水果餅之後,我向一位鄰居請教了製蘋果餅的方法。結果,那家餐廳的顧客對我最初的兩塊水果餅——一塊蘋果,一塊檸檬——讚不絕口。餐廳第二天就預訂了五塊,接著,其他餐館也陸續來向我訂貨。在兩年之內,我已經成為每年必須烘製五千塊餅的家庭主婦。我是單獨一人在我自己的小廚房內完成全部工作的,我一年收入已高達一萬美元,除了一些製餅的材料之外,我一毛錢也沒多花。”

對史皮爾夫人家製烤餅的需求量愈來愈大,她不得不搬出廚房租下一間店鋪,雇了兩個女孩子幫忙。水果餅、蛋糕、卷餅。在世界大戰期間,人們排隊一個多小時等著買她的烘製食品。

“我一生中從未如此快樂過,”史皮爾夫人說,“我一天在店裏工作12至14小時,但我從不覺得厭倦,因為對我來說,那根本不算是工作。那是生活中的奇異經驗。我隻是盡我的能力來使人們更加快樂,我太過忙碌,無暇憂愁或寂寞。我的工作為我彌補了自我母親及丈夫逝世後所留下來的家庭空隙。”

娥拉·史令達夫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她住在一個三萬人口的小鎮——伊利諾州梅梧市。她就在廚房裏以一毛錢價值的原料開創了事業。她的丈夫生病了,她必須賺點錢補貼家用。但怎麼辦呢?沒有經驗,沒有技術,沒有資金,隻不過是一名家庭主婦。她從一顆蛋中取出蛋清加上一些糖,在廚房裏做了一些餅幹;然後她捧了一盤餅幹站在學校附近,將餅幹售給正放學回家的學童,一塊餅幹一分錢。“明天多帶點錢來,”她說,“我每天都會帶著餅幹在這兒。”第一周,她不隻賺了四元一角五,同時也為生活帶來情趣。她為自己及兒童們帶來了快樂,現在沒有時間去憂愁了。

這位來自伊州梅梧市的沉靜的家庭主婦相當有野心,她決定向外擴展——找個代理人在嘈雜的芝加哥出售她的家製餅幹。她羞怯而害怕地和一位在街頭賣花生的意大利人接洽。他聳聳肩膀,說他的顧客要的是花生,不是餅幹。她給他一塊樣品。他蠻喜歡的,於是開始出售她的餅幹,第一天就為她賺了二元一角五。四年後,她在芝加哥開了第一家商店,店麵隻八尺寬。她晚上做餅,白天出售。這位以前相當羞怯的家庭主婦,從她廚房的爐子上開創餅幹工廠,現在已擁有十九家店鋪——其中十八家都設在芝加哥最熱鬧的魯普區。

此想說明一點,娜莉·史皮爾和娥拉·史令達不為金錢而煩惱,反而采取積極的作法。她們以最小的方式從廚房出發——沒有租金,沒有廣告費,沒有薪水。

看看你的四周,你將會發現許多尚未達到飽和的行業。例如,如果你自己是一名很優秀的廚師,你也許可開設烹飪班,就在你自己的廚房內教導一些年輕人,這也是賺錢之道。說不定上門求教的學生不絕於途。

有許多書籍教導人們如何利用餘暇時間賺錢,你可到圖書館借閱。不管男人、女人,皆有許多工作機會。但必須提出一句警告:除非你天生有推銷的才能,否則不要嚐試去挨戶推銷。大部分人都痛恨這份工作,終告失敗。

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也有他們的財務煩惱。林肯和華盛頓都必須向人借貸,才能啟程前往首都就任總統。

要是我們得不到我們所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且讓我們原諒自己,學得豁達一點。根據古希臘哲學家艾皮科蒂塔的說法,哲學的精華就是:“一個人生活上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外來事物的依賴。”羅馬政治家及哲學家塞尼加也說:“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那麼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

二、忽略別人惡意的批評

隻要你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就不要在意別人怎麼說。

林肯說:“隻要我不對任何攻訐作出反應,這件事就會到此為止。”

凡事盡力而為,然後避開他人的批評之箭。

有一次,當問及美國海軍陸戰隊最多彩多姿的少將——斯梅德利·巴特勒少將,他如是說。

他年輕時,急切想要成名,渴望給每個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個時候,隻要有一點點批評都會令他很難過。不過他承認30年的海軍陸戰隊生活把他磨練得堅強多了。他說:“我曾被人批評得像條狗、蛇或臭鼬,我也被詛咒專家詛咒過。所有英文字彙中最不堪的字眼,我都被人罵過。現在我聽到有人罵我,連頭都懶得回。”

巴特勒對批評可能太無動於衷了,不過,我們大多數人卻又把它看得太過嚴重。再看看耶穌身上的遭遇。

他的十二位最親信的門徒中,有一位僅僅為了現在算來大約19美元的金錢,就背叛了耶穌。另一位門徒三次公開宣稱他不認得耶穌——甚至還發了誓。12位中有二位背叛了他,也就是有六分之一的比率!

既然連耶穌的遭遇都不過如此,我們憑什麼期望得到更好的際遇?

羅斯福總統夫人,她如何處理惡意的非難——當然誰都知道她受盡了這類批評。她可以算是擁有最多朋友,以及最多敵人的白宮女夫人。

她說,她少女時期曾經非常害羞,害怕人們的閑言閑語。她恐懼別人的批評,有一天她去請教羅斯福總統的姐姐,她問道:“我想做一些事,可是又怕被人批評。”

羅斯福總統的姐姐看著羅斯福夫人說:“隻要你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就不要在意別人怎麼說。”羅斯福夫人自己說,那一句話一直是她在白宮歲月中的支柱。她說:“做你認為正確的事——因為你反正會受到批評的。你會因為做了某些事被罵,也會因為什麼都不做而被罵。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她的忠告。

美國國際公司(AIC)的總裁馬體·布魯斯,問到他對別人的批評是否敏感時,他說:“沒錯,我年輕時確實對別人的批評非常敏感,當時我渴望全公司的人都認為我是完美的。如果他們不認為如此,我就會很煩惱。為了取悅第一個有反對意見的人,往往我得罪了另一個人。於是我又得安撫第二個人,結果搞得一群人都有意見。最後我終於發現,為了避免別人對我個人的批評,我試圖安撫的人越多,我也同賠罪了更多人。我隻有告訴自己:‘如果你身居領導地位,就注定了要被批評,想辦法習慣它吧?’這對我很有助益,從那以後,我隻管盡力而為,然後撐起一把傘,讓批評之雨順傘滑落,而不再讓它滴到脖子裏,讓自己難過。”

美國作曲家迪姆斯·泰勒幹得更徹底,他不但不受到批評的傷害,還能在公開場合一笑置之。他在周日下午的電台音樂節目中的評論,有位女士寫信給他,稱他為“騙子、叛徒、毒蛇、白癡”,泰勒在他的著作《人與音樂》中提到這段往事:“我懷疑她可能是隨意說說的,於是在下周的廣播節目中,我向所有的聽眾念出這封信,可是幾天後,我收到同一位女士的來信,堅持她對我的想法,我仍是騙子、叛徒、毒蛇與白癡。”

我們實在佩服泰勒處理別人攻汗的態度,我們佩服的是他的真誠、鎮定以及高度的幽默感。

美國企業家查爾斯·施瓦伯在普林斯頓大學向學生團體演說時,坦白提到他所學到的最重要的教訓,是鋼鐵廠中的一位德國老工人教他的。這個德國工人跟另一位鋼鐵工人卷人一場激烈的爭辯,結果別人把他丟到河裏去了。“當他到我辦公室來時,滿身都是泥濘,我問他到底說了什麼,別人會把他丟到河裏,他說:‘我什麼都沒說,隻是一笑置之。’”

施瓦伯把這德國佬的話——一笑置之——當作座右銘。

這句話對一個成為惡毒攻訐對象的人,尤其正確。你回答別人,會引起針鋒相對,但你對一個“一笑置之”的人,還能說什麼呢?

美國內戰期間的林肯總統,如果沒有學會不理會排山倒海的各種攻汗,恐怕他早就崩潰了。林肯應付惡意批評的方法已成為個中經典。麥克阿瑟將軍把那段話掛在他的指揮總部辦公桌上,邱吉爾同樣有一份放在書房裏,林肯是這麼說的:

“隻要我不對任何攻汗作出反應,這件事就隻有到此為止。我盡力而為,我將繼續如此直到生命結束。到最後,結果證明我是對的,所有的責難都不具任何意義。反之,結果證明是我錯了,那麼即使有十位天使作證說我是正確的,也沒有用了。”

如果當你受到惡意批評時,請謹記第一條原則:凡事盡力而為,然後撐起傘,避開非難之雨。

三、批評他人的成就感

如果你被人批評,那是因為批評你能給他一種滿足感。這也說明你是有成就的,而且引人注意。

小人常為偉人的缺點或過失而得意。

不合理的批評往往是一種掩飾了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