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船(1 / 3)

喊船

喊的不是一條船,而是一片混沌、虛無的神的居所。

這一天——其實從正月初一就開始了,直到元宵之後,全村的人都出動了,加入到與鄉村諸神的狂歡中。神在平時是個緘默和被漠視的角色——雖然他以極強的滲透力在鄉村存在著,但在風平浪靜的天空下,勞動的場景和日常的生活,暫時讓人們遺忘了這位狠角色。他隻有在幾個節日中被人提起,但他究竟長得一副什麼模樣,卻沒人說得清。他神秘地居住在村頭的社廟裏,偶爾在香燭、炮仗的濃煙中出現,在燃燒的紙錢和潑灑的黃酒中,讓人們嗅到一絲他的氣味——這多半隻是紙錢和黃酒的氣味本身。人們一直相信,廣袤的鄉村大地,居住著神祗。這個信念,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自有中國人以來,就有了,少說也有幾千上萬年了。因而對神的崇拜和祭祀,便要通過一定的儀式反映出來。

地處吉安市萬安縣的沙坪鎮沙坪村,至今保有喊船活動——當地不叫喊船,叫唱船。意思與喊船相同。萬安正月舉行喊船活動的不止沙坪一個村。在吉安,有喊船活動的還有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等地。據說,過去,贛江兩岸的村落舉行喊船活動是非常普遍的。它緣自春節期間祭神祀祖的民間習俗。清同治十二年修訂的萬安縣誌《方輿誌·風俗》記載:“元宵……懸所畫神舟,日閑祀以牲醴,曰叩神;夜間,群執歌本,曼聲唱之,曰唱船;持撓執旗廻旋走,曰劃船;每次加吉祥語,曰讚船,金鼓爆竹之聲不絕於耳,既乃飲而罷……少年扮燈者或擎而為龍,或跨而為馬,每到一村先至神舟所,曰參神。罷之,日繞村一周,然後焚燈卸裝,曰收攝。其神舟則於十六日送之,是夜以靜寂為吉兆。”

我們來到沙坪的時候,正是甲午年正月十六日,縣裏接待我們的人,態度的微妙,也頗有趣。在當地一個學者支支吾吾的敘述中,遙遠的“喊船”活動,變得神秘和詭異。其實說來很簡單:現代以來,特別是經曆社會革命風暴以後,喊船活動多半被打上封建迷信的標簽。可以想見,在文革以及前後極左的年代,喊船活動所受到的暴風驟雨式的衝擊。而其能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保存下來,並於近年重新恢複,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奇跡。這也反映出民間文化的生命力有多頑強。長期以來,中國處在一個農業社會,民間的信仰和祭祀活動,是百姓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它蘊含著普通百姓關於宇宙、生命、時間和超自然力量等問題的觀念,是中國人哲學觀在鄉野最大化的體現。與官方創造的文化製度——如科舉、職官、律法、學校以及官方禮儀不同,民間文化的傳播,更多地植根在普通百姓的一代代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和“口耳相傳”當中。與現代社會破四舊、反封建運動相類似,曆史上朝廷和官府也屢有打壓民間宗教活動,而它仍能延續並保存完好,可見它傳統之深厚。

正月的鄉村,寒冷而蕭瑟。隻有春風喚醒大地上的植被時,你才能感受到那樣一種勃勃生機和萬物生長的歡欣。沙坪村處在一個高山背後的山底——唯一一條進入村莊的不寬的水泥路,是近年才修建起來。封閉、隔絕、難以涉足,正是一些民間文化得以保存的客觀原因。一條淺淺的溪流引導我們進入村子。新年的氣息,通過三三兩兩散落的村舍門楣的對聯、門口的爆竹屑,傳遞出來。紅色是奪目、喜慶的色彩——它們在大片的灰黃中脫穎而出。遠遠地看到一行穿著彩色衣裳的人,向我們走來——我們來的正是時候,“迎船”的隊伍,拉開了當天活動的序幕。幾個少年扛著彩旗走在隊伍前列,緊隨其後的執士、鑼鼓、燈彩的隊伍迤邐而來。全村的人湧在路旁,在高大的香樟樹下、溪橋邊和屋簷下,緊張而愉悅地張望,彌漫的爆竹的硝煙蒸騰起藍色的煙霧,使遊行的隊伍顯得莊重而神秘。

我們跟隨迎神的隊伍來到村口的福主廟前。長老從褲腰帶上摸索出一把鑰匙,抖抖瑟瑟地開鎖,打開了廟門。廟極小,僅十來平米,當幾個領事的頭人進去後,已沒有多餘的空間讓人擠入。村口是一片茂盛的水口林,香樟樹、楓楊樹長得高大,樹冠蔭蔽了頭頂上的半片天空,樹枝上披掛著祈禱的人們留下的紅布條,樹兜處插滿了香火。古老的樟樹,在民間總是被視為神靈,其上寄托著村人的喜怒哀樂和無言的敬畏。

爆竹聲重新響起。人們從福主廟中取出一麵畫滿神舟的畫像——當地人稱元宵畫;同時請出的還有幾尊木刻的神像。我注意到,這幅元宵畫,與我平時見到的畫像不同。畫像有2米多高,近2米寬,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描繪天界,有騰雲而至的日月之神、玉皇大帝、元始天尊、雷公電母、送子觀音等眾神約有30多位。中部描繪的是條寬闊的江河,在波濤洶湧的水上,有二十四艘半神船,俗稱二十四船。每艘船上都或站或坐著各路先賢,達200多位,畫麵繁複綿密而有條不紊,烈烈彩旗和驚濤駭浪,給畫麵帶來一種流動的美感——十二年王、十二月將、七十二煞、屈原太守、青黃二仙、瘟神收毒、競渡三郎、遊江五娘等,神態各異、歡欣鼓舞地乘風破浪而來。下部所畫的則是人間的景象,無論是迎神的官員、觀望的百姓,都有一種喜慶詼諧之色,擁塞的道路上,舉旗、撐傘、挑擔、放炮、推車——各色人等,無不畫得肖似而生動,畫幅左下角是一座人們前往的門樓,上書“洛陽勝景”四個大字。天地人神、萬物共生的情景,撲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