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散文詩:美麗的混血兒(2 / 3)

波德萊爾在為《惡之花》草擬的序言中說:“什麼叫詩歌? 什麼是詩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區別開來,發掘惡中之美;讓節奏和韻腳符合人對單調、勻稱、驚奇等永恒的需要;讓風格適應主題。”這便是波德萊爾的重要美學原則。《惡之花》和《巴黎的憂鬱》都是這個原則的忠實產物。

波德萊爾在“把善同美區別開來”的基礎上,提出了獨特的“美的定義”:一、“憂鬱才可以說是美的最光輝的伴侶”,二、“最完美的雄偉美是撒旦——彌爾頓的撤旦”。撒旦在《聖經》中是個反麵的角色,他引人作惡,是天庭和人類的敵人。但在彌爾頓的著名史詩《失樂園》中,撒旦成了維護自由、敢於反抗上帝的英雄。他認為他和上帝的鬥爭是真址性“和“自由”的鬥爭。他那勇敢、堅定和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令人十分讚歎。由此可見,波德萊爾的美是與不滿和反抗聯係在一起的,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波德萊爾個人生活多有不幸,最終發展成一種對現實社會絕望和叛逆 的態度。他把美分作兩部分,絕對美和特殊美,而他強調的是後者,認為“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美和道德的表現。”具體到自己的時代社會,在他看來,巴黎這座盛開 著惡之花的“病城”就是挖掘美的場所。在巴黎地下的迷宮、活躍著娼妓和乞丐的底層社會,這裏呈現出令人憂鬱和憤怒的麵貌,可以從中挖掘出美來。

波德萊爾的理論建樹,他所提出的美學原則,至今對散文詩的發展仍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繼波德萊爾之後,象征主義的兩員主將馬拉美和蘭波以及後期象征主義大師瓦雷裏都有散文詩作品傳世。法國當代大詩人聖瓊·佩斯和亨利·米肖以超現實手法寫散文詩,進一步擴大了散文詩的表現領域。以散文詩這種獨特形式作出傑出成就的外國作家還有英國詩人王爾德,奧地利詩人裏爾克,英國作家史密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印度詩人泰戈爾,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等。

關於中國散文詩的起源,一直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我國散文詩是一種古老的文體,具有源遠流長的傳統。另一種看法是“五四”時期受外國散文詩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持前一種看法的代虧表作家有郭沫若、郭風、徐遲等。郭沫若認為:“我國雖無‘散文詩’之成文,然如屈原《卜居》、《漁父》諸文以及莊子《南華經》中多少文字,是可以稱為‘散文詩’的。”(《論詩三劄》,郭風認為,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出現過不少“具有散文詩素質”的作品,如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劉禹錫的《陋室銘》等,均可視為古典散文詩的“傳世之作”, 屈原、宋玉的作品可視為“我國古典散文詩的一座裏程碑”。(《談散文詩》)徐遲則認為“中國古代散文,是稱作賦的,就是散文詩。”(《試談散文詩格律化》)持後一種看法的代表作 家有柯藍等。柯藍認為:“經過‘五四’時期的許多前輩作家 的辛勤努力,外國散文詩在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伴隨著新文學的興起,作為獨立文體的散文詩,在中國的文學苑地裏,開始興盛起來。”《中國散文詩的走向》)我比較讚成後一種看法。

中國散文詩幾乎和新詩同時誕生。它是從國外引進和移植的一個嶄新品種。中國古代有不少散文小品從形式和意境上都很接近散文詩,但它們的作者都不是自覺地以散文詩這 種文體而寫的,也沒有產生相應的理論,所以很難說得上是一種獨立的文體。

“散文詩”這一名稱,最早見於《新青年》雜誌四卷五號(1918年5月出版)。在這期《新青年》上,由劉半農用白話譯刊出了印度詩人拉坦,德維的散文詩《我行雪中》,在作 品末尾,附文介紹:《我行雪中》是一篇“結撰精密的散文 ”。在該期《新青年》上,劉半農還發表了散文詩處女作《賣蘿卜的入》。“五四”前後,劉半農共寫了二十幾章散文詩,後收在詩集《揚鞭集》裏。同一時期,沈尹默、焦菊隱、魯迅、冰心、徐玉諾、朱自清、許地山等都有散文詩作品問世。1925年和1926年,相繼有許地山的《空山靈雨》和焦菊隱的《夜哭》兩本散文詩集出版。1927年,魯訊魯迅的《野草》出版,標誌著中國散文詩的成熟。

如果僅僅有作品而沒有理論,那還談不上成熟。中國散 文詩的早期階段,創作與理論是並駕齊驅的。1922年1月1日,《文學旬刊》發表了西諦(鄭振鐸)的論文《論散文詩》。隨後,引起了一番熱烈的討論。王平陵、滕固等相繼發表文章,對散文詩的特性,自身規律等作了比較科學的研究。西諦在文章中說:“散文詩現在的根基,已經是很穩固的了。在一世紀以前,說散文詩不是詩,也許還有許多人讚成。但是立在現在說這句話,不惟‘無徵,而且是太不合理。因為許多散文詩家的作品已經把‘不韻則非詩的信條打得粉碎了。” 滕固認為散文詩的起源,“一麵是詩體的解放,一麵起源於很精於的小品文。他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散文詩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特征:“譬如色彩學中,原色青與黃是兩色,並之成 綠色,綠色是獨立了。詩與劇是二體,並之成詩劇,詩劇也是獨立了。散文與詩是二體,並之成散文詩,散文詩也獨立了。”

七十多年來,散文詩的發展幾起幾落,道路是坎坷的。八十年代,出現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興盛。她受到了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的青睞。

三、特征

生物學上有個術語,叫“雜交優勢”。

因為存在優勢,所以有一係列嫁接的現象出現。

散文詩也是嫁接出來的。它一出世就以一種與眾不同的風采令人刮目相看。散文詩很像一個美麗的混血兒。它有著詩與散文兩種截 然不同的血緣關係。但它既不是詩,也不是散文。它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告:它是一種獨立的文體。混血兒雖然美麗,卻容易受人歧視。散文詩的地位一直不牢恐怕與此有關。一些有名氣的詩人作家對它大加責難。台灣著名詩人餘光中可作為一個代表。餘光中曾這樣講過:“在 一切文體之中,最可厭的莫過於‘散文詩’了。這是一種高 不成低不就,非驢非馬的東西。它是一匹不名譽的騾子,一個陰陽人,一隻半人半羊的faun。往往,它缺乏兩者的美德,但兼具兩者的弱點。往往,它沒有詩的緊湊和散文的從容,卻留下前者的空洞和後者的鬆散。”(《剪掉散文的辮子》)餘餘氏在詩和散文上均有很高的造詣,但他對散文詩的見解實在不能令人苟同。這是一種偏見。因為他無視散文詩大師已經取得的舉世公認的傑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