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散文詩:美麗的混血兒(1 / 3)

第一章散文詩:美麗的混血兒

定義——起源一特征

一、定義

很難給散文詩下一個大家都信服的定義。 雖然它是一種世界性的文體,產生過傑出的作家和影響深遠的作品,目前在一些國家還頗為流行,但它在文體上的分類和歸屬,至今仍眾說紛紜。

它屬於散文呢,還是屬於詩?或者,它應該是一種卓然獨立的文體?

三種結論都有。各有各的道理。

讓我們考察一下幾種辭典的界說。 其一,中國的《辭海》:

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體裁,是詩的一種。篇幅短小,有詩的意境,但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按照這種界說,明顯把散文詩歸入“詩的一種”。

其二,美國評論家M·H·阿伯拉姆編寫的《簡明文學詞典》,把“散文詩”的解釋放在“散文”的詞條之內,顯然是作為散文的範疇看待的:

散文詩是用一連串沒有行間間斷的句子寫成的作品。它們簡潔緊湊、韻律明顯、讀起來響亮動聽。散文詩的例子有波德萊爾的《小散文詩》、蘭波的《闡釋》和W·佩特的散文小品中的某些可摘錄的段落,例如他對文藝複興時期L·達·芬奇的作品《莫娜·麗莎》的著名的沉思。

其三,中美兩國專家共同審定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

短篇作品,可以具有抒情詩的各種屬性,但形式上卻是散文。把這種文體引入法國文學的是貝爾·特朗,他的詩作當時很少引起人們注意,但是他對19世紀末象征派作家的影響,卻為波德萊爾所承認。

這種界說模棱兩可,隻說特征,沒有說屬於哪一類。似乎歸入詩和散文都可。中國當代散文詩壇,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把它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為中國散文詩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兩位前輩散文詩作家柯藍和郭風,都主張把散文詩獨立出來。

柯藍說:“中國散文詩是‘五四’運動時期,從外國引進的一種新的文體。它是詩與散文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獨立的新文體。”(《散文詩是一種新的文體》)

郭風則認為:“包括小說在內,我認為任何一種文體之所以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都由於這一文體出現傳世之作,出現大作家。散文詩亦然。使我十分振奮和感到有一種民族自 豪感的,是我國現代散文詩領域內,出現魯迅和他的《野草》。這個曆史和這個文學現象,證明我國的現代散文詩已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文體,它已經產生自己的偉大的作家。”(《談散文詩》)

他們兩人曾為散文詩的獨立多次呼籲。

從文學期刊看,散文詩兩棲性的表現是顯而易見的。詩歌刊物和散文刊物都辟有散文詩專欄,都不願把它排除在外。綜合性文學刊物也發散文詩。有些排在詩歌欄內,有些排在 散文欄內,也有專立欄目的。看來,主編們的意見也頗不一致。

客觀地看,雖然散文詩作家有了全國性的學術組織,據說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但沒有產生應有的影響力。它的獨立地位實際上並未實現。全國性的文學評獎一直把散文詩拒之其外,也許是最好的說明。這是散文詩的悲哀。

散文詩在發展著,探索著,前進著。為社會所普遍公認,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二、起源

散文詩起源於法國。公認的創始人是象征派詩歌的鼻祖—一波德萊爾(1821—1867)。

波德萊爾並不是第一個寫散文詩的人。但他是第一個自覺地把散文詩當作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並使它臻於完美的人。他的散文詩代表作《巴黎的憂鬱》(又名《小散文詩》1869年出版)同他的詩集《惡之花》一樣享有盛譽,是散文詩的第一塊裏程碑,在世界散文詩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法國,第一個寫散文詩的是浪漫主義詩人阿拉修斯·貝爾特朗(1809—1841)。他的《黑夜的卡斯帕爾》是世界範圍內第一部散文詩集。他對波德萊爾產生過較大的影響。波德萊爾把貝爾特朗的作品當作“神秘而光輝的榜樣”來模仿。《巴黎的憂鬱》便是受《黑夜的卡斯帕爾》直接啟示的產物。《黑夜的卡斯帕爾》中多數篇章以中世紀生活為背景。主要題 材是黑夜、妖魔、仙女和愛情。作者自己說他的作品是“對夢幻世界的探索”,在他看來,“黑夜是夢幻和真實之間的過渡。”這些作品都很短小,每篇數百宇,構思奇特、想象豐富、音調和諧、色彩絢麗,在藝術上獨樹一幟。波德萊爾為這種新奇的藝術形式所沉醉。他希冀能夠借用貝爾特朗描寫古代風光的獨特形式,,來描繪冷酷的現實生活。

波德萊爾在《巴黎的憂鬱》的獻辭中寫道:“老實說,在那懷著雄心壯誌的日子裏,我們哪一個不曾夢想創造一個奇跡——寫一篇充滿詩意的、樂曲般的、沒有節律、沒有韻腳 的散文:幾分柔和,幾分堅硬,正諧和於心靈的激情,夢幻的波濤和良心的驚厥?”他的夢想實現了。雖然他本人並不感 到滿意。《巴黎的憂鬱》從散文詩這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本身來 講,它確實為後世的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典範。作品顯示了作家非同凡響的觀察力、想象力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給人豐富的餘味和新鮮的藝術感受。五十篇短小的散文詩雄辯地向世人證明:這種藝術形式有著詩歌和散文無法替代的功能。篇幅短小,並不妨礙它容納深廣的思想內涵和情緒的張力。

波德萊爾在理論上對詩和散文詩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創造了一種嶄新的美學原則:以醜寫美。他在《巴黎的憂鬱》的扉頁上題寫了一句話:“總之,這還是《惡之花》,但更自由、細膩、辛辣。”兩書在內容和美學追求上都是一致的,不同的隻是藝術表現形式。波德萊爾認為散文詩比詩更自由由和細膩一些,因而更加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