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十星”級活動,就這樣撥動了每一個農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神經,同時,也向村黨支部書記、村幹部、共產黨員甚至其家屬們提出挑戰:誰不起帶頭作用,誰幹得不好,誰家的大門上就比老百姓少一個星,誰就丟臉。這臉誰能丟得起?各個村的幹部們都動起來了,誰也不甘落後*今年的農業稅,從鎮裏動員到完成任務,才僅僅10天!記者采訪的當天,還聽說北湯池村的幹部們就自發組織農民外出學習養殖技術呢!

如今,湯池鎮又把“十星”級文明戶的競賽活動延伸擴展到“十星”級文明學生、文明教師、文明學校、文明村、文明企業……記者相信,一個星光燦燦競爭輝的形勢,必將為湯池鎮帶來萬千氣象……

呂王人再振“轎頂”精神

呂王災區走筆

棄車步行,走石頭路過石頭橋,山洪似無情大刀,把道路切割得支離破碎。

誰見了被水衝成這樣的“路”,也得倒抽三口涼氣!一走進距呂王鄉十多裏路的馬家崴子,租來的采訪車便動彈不了了:這哪兒還有路?全是鋸齒狼牙般的石頭灘!

放車回城,我們全都棄車步行5繞彎兒走新墊鋪的鵝卵石路,踩著石頭過河,不禁冒出一身身汗來。一路上,處處可見洪水造成的破敗相:毀掉的大片莊稼,衝垮的房屋,倒塌扭歪的橋梁,尤其是田地裏的、鄉村路、河灘上,都淤積起厚厚的石頭,不得不讓人重新想起“一進呂王溝,步步踩石頭”這句二十幾年前的民謠來。記者越看心中越不是滋味兒:這是往日青山綠水的呂王嗎?那刀切般齊的人造梯田呢?那平整整的人造平原呢?那條猶如一幅碩大的黑緞帶、從山縫中飄然而出的山

路呢?要知道,那是呂王山民移轎頂山土苦心經營、汗珠摔八瓣換來的,是他們用20多年的歲月寫就的!而今,一場暴戾的洪水,又把他們推回到“望山走死馬”的窘境:因為不通車,僅僅幾天,一箱啤酒漲到100元,一市斤醬油2元錢!因為不通車,一名搶修機器的工人受了傷,隻好人抬著從呂王鄉走到黃土嶺

路,路啊!真要了山裏人的命。望著被毀掉的柏油路,山裏人想哭都沒了淚星兒:“自古華山一條路”,呂王人同山外世界的聯係也隻此一條!山溝溝窮呀,重修這路少說也得百八十萬,呂王人上哪弄去?呂王人,還修得起來這通向文明與富裕的路嗎?

築路戰場上,鄉村幹部的臉,哂成“黑老包”。山裏百姓的雙雙粗礪的大手,也磨得又紅又腫。呂王,重新振起了轎頂精神…?

有句話說得好:什麼樣的山水養育什麼樣的人。記者沿路采訪,欣喜地看到:每一處毀掉的鄉路上,都有幾十、幾百、幾千築路的呂王人。那裏,彩旗招展,機車轟鳴。被洪水陷入困境的呂王人,沒有絕望泄氣,他們在呂王鄉村幹部的鼓舞帶動下,重振老轎頂艱苦奮鬥的精神,再一次向大自然造成的災害宣戰!再一次向自己挑戰!

巍巍轎頂山下,打響了三大築路戰役月16日遭災,8月18日幹部群眾便飛鍬揮鎬,3天疏通了從鄉裏通向山外的便道。8月22日,連口氣都沒喘勻,呂王11個村的百姓們,在鄉村幹部的組織下,開始了修複村路的第一戰役。9月2日,臉曬成“黑老包”的鄉村幹部又聚一起,研究建設高標準柏油路的第二戰役。鄉常委書記張繼武動員:時間不等人,節氣不容人。滿打滿算,離上凍前隻有兩個月時間,完成修建15公裏鄉路36公裏鄉自村道,決不是靠嘴皮子功夫就能實現的。要靠苦幹,帶頭千!鄉長李思福部署任務,誰個負責工程質量、車輛管理、物質保管,誰個負責安全保衛、後勤、宣傳,哪個村分擔哪條路段、什麼時間完成,清楚、嚴格。莫說別人,單是宣傳組長劉德弟,在二十幾天的時間裏就跑個“天昏地暗”!

連夜,鄉村的幹部奔赴“九溝十八汊”,逐家逐戶動員群眾,竟然一宿未睡!9月3日清晨2:30,動作最快的呂王村已把25台機車開向築路戰場。五六點鍾,在15公裏被毀的鄉道上,已處處擺開了戰場?在石門村的會戰工地上,我們同村黨支部書記曲萬彬嘮了起來:“曲書記,每天要求群眾幾點來?”'“不要求,自己自覺來。各級領導都帶了頭,群眾自然就有勁頭了。”

是的,馬家村的黨支部書記王忠善就告訴我們:這次會戰,幹部帶頭,黨員帶頭,他們村22名黨員,除現病在炕上不能動的,老的少的全衝在前頭,老百姓還有啥說的?最好的行動莫過於群眾自覺的行動。八一村,有個叫邢德遠的農民,扛抬石頭時把手砸了,大夫一摸,手指骨都碎了,說看不了,讓他找大醫院。他不聽,隻央求給他包紮上不流血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