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我曾多次地憂慮和擔心,年邁古稀的體力和精力,能完成這部書的寫作嗎?

不知是文學責任的驅使,還是熱心讀者期盼的動力,而或是久久的承諾和許願需要償還,終於闖過一道道各種各樣的難關,總算寫完最後一個字。

掂量沉甸甸的書稿,我長長籲了一口氣,如釋重負地欣慰感由然而生——這就是作家幸福地享受吧,我想。

記述寶石柱大師的生平業績,作為文學藝術的愛好者,我的心靈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禮,同時也獲得一次前所未有的淨化。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說,文化人做的事情是,熱愛全人類和自己的民族,並且因為自己無限忠誠於事業,而使她們更美麗。

我深知,作為《寶石柱傳》,其體量還不夠足重而顯得稍輕,它隻是個骨骼框架和主幹脈絡,缺乏細致入微的繁複情節,這是我力戒所謂合理想象和稍縱演義原則的結果。

情願如此。

當本書付梓之際,我必須向幾位尊貴的領導和朋友表示真誠的致謝,一是奈曼旗委、政府的領導,特別是李玉山副書記的親切關照和鼎力支持,他情懷文學和藝術的魂魄,是我的力源和依靠。二是內蒙古農大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基礎美術教研室主任、青年畫家苗瑞,她的碩士論文《寶石柱師徒匠藝傳承研究》,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三是寶石柱之子烏蘭巴拉竭盡全力的真誠推助。還有文友、作家楊誌偉的精心策劃和熱誠鼓勵。

在此,我向你們深深地鞠躬了!

張斌

二0一三年初秋

讀者朋友:

在本書出版之前,我曾以寶石柱的題材發表過如下作品:

1,《枯樹逢春》(散文)

2、《丹青不知老將至》(散文)

3,《美》(報告文學)

4, 《寶石柱民間藝人的瑰寶》(特寫)

5、《瑰麗的日落》(散文)

6,《'1寶石柱》(散文)

7、《寶石柱小傳》(文史)

8,《寶石柱藝術成果錄》(文史)

在此一並告知。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