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寶石柱重點代表作品目錄

此外,奈曼大沁廟、工程廟、雙山廟、波日胡碩廟、奈曼王府等寺廟的雕梁畫棟、壁畫圖案無以數計,均由寶石柱設計繪製。

我的爸爸寶石柱

時光如白駒過隙,我爸爸離世已經二十二載。在我痛失爸爸多年那種錐心之痛彌漫心扉時,欣聞要出版我爸爸《寶石柱畫集》,我為他而感到自豪和欣慰。

我清晰記得,在童年時代,媽媽與我和三個哥哥住在農村。平常很難見到爸爸,每逢臘月二十九晚上,爸爸會徒步從旗裏回到家裏。第二天刻掛錢兒、紮燈籠、剪窗花,張燈結彩,清爽地迎接新年的福氣喜氣。可是每到正月初三,爸爸就回旗裏了。1960年,我們舉家遷到大沁他拉鎮。有一天,天氣出奇的好,陽光明媚。我和幾個小夥伴去旗文化館,看到展廳有很多人觀看泥塑“牛郎織女”、“火車模型”剪紙等展覽。聽人說是爸爸做的,我瞪大眼睛看著爸爸,心裏羨慕爸爸真棒。

爸爸工作很忙,我讀初中二年級時,即“文革”開始那年,爸爸知道我上不了學了,便帶我去展覽館一個很狹小、光線暗淡的屋子裏搞《收租院》泥塑,1970年泥塑《收租院》開館展出。

爸爸熱愛藝術是那樣的深邃,那樣的刻骨銘心。可以說爸爸一生最愛有二:一是執著的藝術事業;二是關注藝術的傳承發展。爸爸把藝術視為生命,一生總是不停地工作,不休節假日,他筆不離手地畫、剪、雕。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六十多歲的爸爸戴上兩付花鏡繪製出上千幅精美的民間美術圖案,從而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攀登上了一座新的高峰。爸爸收集美術圖案達到癡迷的程度,隻要他見到的圖案無一漏掉,乃至行走在路上撿到的圖案紙都一幅幅收集起來。他遊覽名勝古跡,對一些古建築圖案全記在腦子裏。爸爸培養了我們兒孫兩代人,使其美術基因得以傳承。我在爸爸身邊工作了十幾年,我的兒子和女兒畢業於美專,我創作的版畫多次在北京、上海、天津、台灣、日本等地展出。

撫今思昔,一切在改變著,衝淡著,但爸爸用盡半個多世紀時間,給我積攢下的珍貴財富,在我內心深處是永遠不變的,尤其是把自己的天賦和智慧,把對生命的診釋,毫不保留地賜予了我,鑄造了我的智慧和品格,成就了我的事業,曆練了我的人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爸爸如我向往的五嶽泰山,崇高壯美。

鳥蘭巴拉

2011年3月9日

傾聽寶石柱

寫給著名蒙古族民間美術大師寶石柱

山丹

奈曼旗有個寶石柱。

20年前,我和烏恩琪被蒙古族民間藝術家寶石柱吸引著來到他家,滿懷激情地看了他的作品。那年的寶石柱76歲,是個幽默風趣的老人,微胖的圓臉,慈眉善目,個子不高,腿腳有些不便。他老伴有著紅潤臉龐,眉眼清秀,行動敏捷,沏茶倒水熱情地接待我們。我記得他家住三間平房,有個不大的院子,小園子裏種有各種蔬菜,最有特色的是大門上的兩扇門神是寶石柱親手繪的,書桌上擺滿了泥塑小品,家裏大畫板上還裱著未完成的《奈曼王爺像》,也就是現在王府大殿中央懸掛的那張,他說這是給王府博物館畫的,王府博物館幾乎所有的彩繪都出自他和他二兒子的手。

今年春天,我們又來到寶石柱家,老人已經去世18年了,兒子烏蘭巴拉已經繼承了父親的職業,在文化館當美術輔導員,也創作圖案、泥塑和版畫。依舊的三間平房,依舊的帶有水井的小院,依舊門上貼有門神,隻不過門神是購買的粗糙印製品,房間簡單裝修過,牆上掛著老人的工作照和老人的作品《八寶圖》壁畫的噴繪複製品,剪紙圖案裝飾著門媚牆角,屋內依舊有著寶石柱的生活影響和風格。

我們又看到了寶石柱的圖案和剪紙作品。精美的藝術是長生的,不死的,它們在紙上美麗著,活躍著,就像寶石柱依舊幽默風趣地對我們述說著,述說著他一生對藝術孜孜不倦的熱愛和追求。

寶石柱是個極聰明勤奮的人。他生於1911年,自幼酷愛藝術,17歲就拜師瑪日哈紮布學習雕塑繪畫。艱苦的學徒後曾在奈曼旗、庫倫旗等地的許多寺廟上幹過活,學得一手細致描畫佛像壁畫圖案的功夫,雕塑過各種類型的佛像無數尊。他能默寫許多場景畫麵,所以創作起來得心應手,就是說畫什麼像什麼。解放後他被政府調到文化館當了一名美術工作者,開始了描繪新生活的創作,這一點他經常懷著感激的心情。從他創作的剪紙和剪紙連環畫都能看出反映現實生活和配合時事形勢教育,比如像《送公糧》、《接羊羔》、《安代舞》、《美帝國主義侵華史》、《範國貴翻身忘本記》等剪紙,不但發表在《內蒙古日報》、《哲裏木日報》等各級報刊上,還在全盟各地巡回展出。所以他1955年被選為自治區模範文化工作者;1959年出席了自治區宣傳文教戰線群英會;1965年,寶石柱光榮地被選為文代會代表到呼和浩特參加了全區文代會,又到北京參加了華北地區年畫版畫研討會,據同去參加會議的伊木舍楞老師說,寶石柱有個怪癖,睡覺時不枕棉布做的枕頭,隻枕磚頭,所以出差開會沒有睡過一個好覺,因為磚頭是沒法拿到賓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