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很多廟宇建築和民間美術品被毀壞,很多藝術家被批判,心疼得寶石柱躲了起來,當然他不是逃避批判,而是不願意浪費時間,他找了當時發表大型泥塑《收租院》圖片的報紙、畫報,決心自己來複製一套。在一所小院裏,他一幹就是三年,三年裏他研究各種人物的造型,研究各種泥土的配方,研究各種道具的製作。大型泥塑《收租院》是1965年四川美術工作者集體創作的群雕,共有114個等身大小的人物,共有交租、驗租、過鬥、算賬、逼租、反抗六個部分,展出就在大邑縣大地主劉文彩的院裏,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階級教育課堂、革命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成就和典範,我們這個年紀的人都看過紀錄片《收租院》。寶石柱泥塑的《收租院》人物並不少,高度是原作的二分之一大小,即便這樣也用去了十幾噸泥土。1989年,我出差到奈曼,見到了王府博物館院內收藏的泥塑《收租院》,那大大小小一百多件在著名蒙古族藝人寶石柱手下誕生的活生生的泥人們似乎還在呐喊著,悲憤著,身體的多處裂縫並沒有掩蓋人物動態的生動表現力,殘斷的肢體更加強了曆史的真實。如今,階級鬥爭不講了,網上也有人為劉文彩平了反,但那個時期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重要手段就是階級鬥爭,對於劉文彩的不同的故事,寶石柱如果在世也會理解的。

1978年是全國人民又一次激動的年代,改革開放開始了,藝術家寶石柱快70歲了,他要把腦子裏存放的蒙古族民間圖案素材整理出來。他少年青年時代就在喇嘛廟宇中度過,他知道雲朵的節奏,流水的曲線,花兒的綻放,色彩的過渡;他諳熟騰龍的姿態,獅舞的狂放,又寶的造型,奔馬的嘶鳴;他帶著兩層眼鏡,把粗糙的原稿精美的描繪出來;他研磨色彩,會把瓶裝質次的廣告色研磨變成漂亮的顏料。又是三年,他繪製精選了140多幅精美的圖案,這些藝術奇葩驚動了地方出版社和中央民族出版社,但是出版費用在當時高的驚人,在改革開放當初誰都沒有經濟實力出版這樣精致的彩色畫冊。非常遺憾,這樣的民族藝術品也就在《內蒙古畫報》、《民族畫報》上刊登部分作品了事,這樣的文化藝術精品就靜靜的躺在他生前居住的三間平房裏30多年。

奈曼王府是內蒙古草原上僅存的一府清代王公府,建築麵積三千多平米,有正殿、配殿、家廟等,是具有北方蒙古族特色的清代王府,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十年動亂,損毀了它的原貌。改革開放後,旗政府要修複它,保護它,隻有寶石柱才有資格和實力複原它。寶石柱真是了不起的藝術家!1980年,年過七旬的寶石柱主動承接了這項艱巨的任務,帶著兒子和幾名助手,在七米高的腳手架上,憑著記憶和技巧,用心血蘸著油漆描畫著、彩繪著,再現了一千多幅圖案、壁畫的原貌,修複了破損的家廟雕塑,拯救了瀕臨滅絕的廟宇藝術,百年清代王府又嶄新瑰麗的呈現在人們麵前。

寶石柱沒有上過學,父親拉西旺都特精通蒙漢兩種文字,他就是隨父親教書時旁聽學文化的。寶石柱沒有上過美術院校,新舊社會這所大學讓他學到了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使他創作頗豐,1982年他加人了中國美術家協會;寶石柱不是領導幹部,沒有職稱,但他用勤勞、用藝術回饋社會,1980年光榮加人了中國共產黨;他樸實、真實、傾情藝術,獻身藝術,盡管沒有學習過版畫,但還是在七十多歲時刻出了黑白版畫《燈會》、《回府》,精細的刀法表現了喇嘛廟熱鬧非凡的場景,1983年參加了哲裏木版畫進京展覽,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9年,也就在他去世的當年,他榮獲“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他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文代會文聯委員,哲裏木盟政協委會,奈曼旗人大代表。他並不善言辭表達,不好大喜功,不貪圖享受,一生就是不斷地創作、創作再創作。他留下來的幾百件精湛的藝術品在向我們娓娓道來,那我們要做些什麼、我們要認真的傾聽,要保留他的藝術遺產,發揮他的創作精神,讓他的作品一代代傳揚下去。

寶石柱,一個真正的蒙古族民間美術大師。

寫於1987年

(山丹: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著名少數民族版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