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雄偉壯闊——山的認識(1 / 2)

1.山的基本知識

奇險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溫柔是山,呼嘯是山。山,有的鬼斧神工,有的又平淡無奇。

山,通常來說是指地殼上升地區經河流切割而成的,一般指高度較大的、坡度較陡的高地。

山自上而下分為山頂、山坡和山麓三部分。按高度可分為高山、中山和低山,“高山”是指山嶽主峰的相對高度超過1000米,“中山”指其主峰相對高度在350~1000米,“低山”指主峰相對高度在150~350米,如主峰相對高度低於150米,就很難形成山嶽景觀,隻能稱為丘陵崗地了。

山按成因可分為構造山、侵蝕山和堆積山。構造山是指地質構造因素起主要作用而形成的山,如斷塊山、褶皺山、單麵山等;侵蝕山是指地麵經外力長期侵蝕分割而形成的山,如泰山;堆積山則主要指火山。

2.山的各種定義

“山係”:指由在形態、成因、結構上有著緊密聯係的主要山脈和各級次要山脈組成的山脈綜合體。

“山脈”:指沿一定方向的若幹相鄰山嶺並有規律分布的山體總稱。由於外觀很像脈絡,因而得名為“山脈”。

“山結”:指多條山脈的交會地,如我國帕米爾地區的“山結”,就是由昆侖山、天山、喀喇昆侖山和興都庫什山交會而成。從太空上往下看,一條山脈就像一條“飄帶”,由這樣的“飄帶”結成的“扣”,就叫山結。

“山原”:指構造複雜、海拔高度較大的遼闊高地,常為山脈、山係、高原和盆地交錯的綜合體,例如我國的青藏高原為世界最大的山原。

“山嘴”:指山區曲折的“V”形穀地向河流凸出並同山嶺相連的坡帶。山嘴分為交錯山嘴、曲流山嘴和削平山嘴。

“山峰”:一般指尖狀山頂並有一定高度,多為岩石構成。也有斷層、褶皺或鏟狀、垂直節理,也有的是火山錐。

“山口”:又稱埡口,指高大山嶺或山脊的鞍狀坳口,常由侵蝕造成。

“山穀”:指山地中較大的條形低凹部分,主要由構造作用、流水或冰川侵蝕的結果,經常被用作通過高山的道路,按結構可分為:斷層穀、向斜穀、背斜穀等。

“山脊”:指比周圍高的山地,也稱“分水嶺”。

3.大地之子從何而來?

我們知道,地球上海洋麵積占71%,而陸地麵積僅占29%。然而,在這比例不大的陸地麵積中,山地竟占陸地總麵積的28%以上,達42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整個亞洲的麵積,可見地球上的山有多少了。

地球上這麼多的山是怎樣形成的呢?

地質學家認為,形成山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地殼的水平擠壓。一種是由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而造成的水平擠壓;另一種是由於在不同緯度上受地球自轉的線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地殼向赤道方向的擠壓。這兩種擠壓再加上地殼受力不均所造成的扭曲,就形成了各種走向的山脈。

一般來說,地殼中比較堅實剛硬的部分,在地殼發生運動的時候,往往發生斷裂,在斷裂的兩側相對上升或下降,有時也能凸出地麵成為高山。

在地殼中一些柔弱地帶往往較易受地殼運動影響而產生褶皺隆起,造成綿亙的山脈,世界上許多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地殼運動造成了地麵的凹凸不平後,再經過氣候、流水以及冰川的侵蝕衝刷,才有了現在這樣崇山峻嶺的形狀。但是由於地殼運動並未停歇,一些新生代形成的山脈直到現在還在不間斷地上升,像我國的喜馬拉雅山。

4.山地及其特征

山所盤踞的地麵稱為山地。山地是地勢相對較高、表麵起伏很大的地區,由山頂、山坡和山麓組成。現在大陸區的山地主要是新第三紀以後形成的(或再度隆起的)。

根據高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高加索——喜馬拉雅型年輕的山地:其主要特點是年輕山脈與各種類型的盆地相間,伴有強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動。通常以強烈的侵蝕切割作用占優勢,而在高山地帶則是冰川作用占優勢。如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等。

(2)天山型再生山地:其主要特點是在某一地質時期曾是強烈活動地區,後來長期處於穩定狀態,廣泛遭受剝蝕夷平,在晚新生代時期又重新因強烈活動而形成山地。在山地中斷裂現象普遍,山間盆地為年輕的沉降帶,而分水嶺和山坡上,往往發育著古準平原麵,在山前地帶存在著年輕的剝蝕麵,形成差異性的斷塊構造。如阿爾泰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