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雄偉壯闊——山的認識(2 / 2)

(3)興安——武夷型複活山地:這類山地在中古代造山以後,從第三紀到中新世長時期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受剝蝕夷平,從上新世到更新世初,又重新上升形成山地。山地中有斷裂現象,但差異性較小,也有斷陷盆地,在分水嶺上存有古剝蝕麵殘餘,不少山地具有高原性質,如雲貴高原。

(4)殘餘型山地:山地形成後地殼一直處在比較穩定的狀態,不斷剝蝕夷平,所以山地較為平緩,高度變化不大,如我國的大別山。

(5)太平洋型年輕山地:各種島弧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印度洋東北部等大陸與大洋的接觸帶上,強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動是該區的主要特點。地形發生強烈分異,產生巨大的深坳陷海溝和島弧,如台灣山地、日本列島等。

5.兩條巨大的山係帶

地球陸地上有兩條巨大的山係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山係帶;另一條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係帶。

環太平洋山係帶:主要為南北走向的巨大山係,包括美洲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係、阿拉斯加山脈、亞洲和澳大利亞的太平洋沿岸山脈以及日本、菲律賓等島弧山脈。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係帶:主要為東西走向的巨大山係,橫跨於歐亞大陸中南部和非洲的北部,包括歐洲的阿爾卑斯山係、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亞洲的興都庫什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這些山係向東經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及其他群島與環太平洋山帶相接。

縱貫美洲大陸西部的科迪勒拉山係是世界上最長的山係,這個山係北起美國的阿拉斯加(在北極圈以北),沿北美、南美大陸西境直達阿根廷的火地島(位於南緯53°左右),南北長達1.5萬千米。

這條山係由北美的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馬德雷山脈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脈組成。山脈之間有無數的山間高原、山間盆地、穀地等。北美部分的山係海拔一般為1500~3000米,最高的麥金利峰可達6193米;南美部分的山係,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但其中的阿空加瓜山海拔6964米,不僅是南美洲,也是美洲的第一高峰。

高聳的科迪勒拉山係,是美洲的天然屏障,也成為該地水係和氣候最大的“分界嶺”。同時它又如同一堵大牆,成為東西交通的重要障礙。

6.山脈的劃分

地球上眾多的山脈,各種各樣,人們為了便於區分,就根據其形成原因把地球上的山分成三大類,即火山、褶皺山和斷層山。

火山是由地下噴出地表的熔岩形成的。地殼中的岩漿在強大的內壓力下,會衝破覆蓋在它上麵的岩石,噴出地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火山噴發。在火山爆發時,大量的熔岩噴出地表,在火山口周圍堆積起來,形成了高大的山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火山。例如日本的富士山,就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世界上最高的火山是位於南美洲阿根廷境內的阿空加瓜火山,高度為6964米。我國也有許多火山,例如長白山脈的白頭山、我國台灣大屯山群的七星山,都是我國著名的火山。

褶皺山是由於大麵積的岩層被擠壓彎曲,向上拱起而形成的。如果我們輕輕地把一張書頁往書的中縫推,它就會形成一個向上翹的“斜坡”。同樣道理,如果岩層受到擠壓,也會上翹隆起而形成山脈。我們知道,地殼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處於運動狀態當中。隨著地殼的移動,一塊大陸的板塊便會與另一塊板塊相遇並發生碰撞擠壓,從而形成一係列高大的山脈。例如我國西南邊境上的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一個典型的褶皺山,它是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而形成的。另外,美洲大陸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脈,也是一個典型的褶皺山,它是由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相互擠壓碰撞而形成的。

斷層山是因為大麵積的岩層發生斷裂,斷層麵兩側的岩層相對下降,中間岩層相對上升而形成的。斷層主要是由於地殼在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從而使岩層發生破裂而形成的。我國的廬山、泰山就是典型的斷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