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漫步世界——名山的探索(1 / 3)

1.最長的山係——科迪勒拉山係

科迪勒拉山係北起阿拉斯加地區,沿著美洲大陸西部,向南直至延伸到火地島,縱貫了整個美洲大陸,南北綿延約1.5萬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山係。

科迪勒拉山係由一係列並行的山脈、盆地和山間高原組成。北美洲部分較寬,一般海拔1500~3000米,包括阿拉斯加山脈、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馬德雷山脈、索科努斯山脈等;南美部分較窄,但海拔較高,一般在3000~6000米之間,包括西科迪勒拉山脈、中科迪勒拉山脈、東科迪勒拉山脈、安第斯山脈、海岸山脈等。

科迪勒拉山係地處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之間,地殼活動頻繁,是世界上著名的火山、地震多發地帶。整個山係高大雄偉,景色壯觀,海拔超過6000米以上的高峰不勝枚舉。其自然環境複雜多樣,幾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氣候和生物帶,形成多種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其礦藏豐富,有銅、鋅、鉛、錫、鉍、金、銀、石油、煤等。北美西北部沿海、南美赤道附近,以及智利南部西海岸一帶,水力和森林資源豐富。

2.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屬於美洲大陸科迪勒拉山係的南半段。它分布在南美大陸的西部邊緣,緊靠太平洋,北起加勒比海的特立尼達島,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島,長約8900千米,長度幾乎是喜馬拉雅山脈的3倍半。沿途經過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7個國家。

安第斯山脈雄偉高峻,大部分海拔在3000~6000米,超過6000米的高峰不勝枚舉,其中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的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是美洲的最高峰,也是西半球的最高峰。智利境內的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米,是美洲第二高峰,也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位於厄瓜多爾中部安第斯山中部的科托帕希火山,海拔5897米,是世界上連續活動的最高的火山。在火山區,白天雲霧繚繞,晚上火光衝天,景色十分壯觀。

安第斯山區分布著大片茂密的森林,是亞馬遜河等重要河流的發源地。石油、銅、錫、金、銀等礦產蘊藏量豐富。駱馬是這裏的著名動物,貘是安第斯山脈的代表物種。

3.北美洲的屏障——落基山脈

落基山脈是科迪勒拉山係位於北美部分的主要山脈,北起阿拉斯加的布魯克斯山,經加拿大和美國西部至墨西哥與東馬德雷山脈相接,全長4500千米,平均海拔2000~3000米。最高峰為弗蘭特嶺的埃爾伯特峰,海拔4398米。

落基山脈起伏很大,氣象萬千。按地勢大致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包括一係列抬升的山體,以科羅拉多州的弗蘭特嶺和亞利桑那州的中央高地麵積最大;西部包括數列平行的山脊,夾有山間盆地和高原。其地貌構成複雜,由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互擠壓而成,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獨特的風景。

落基山脈經曆了長達1億年的形成過程,演繹了一部壯觀劇烈的地貌變遷史。起初,它是一片巨大的地槽地區,直到白堊紀初期還是一片碧波蕩漾的淺海,在這裏,各種各樣的生物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後來,這個地區開始不斷地上升,最終由海洋變成了陸地。為了生存,各種生物與大自然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搏鬥,有的活了下來,有的卻從這個星球上永遠消失了。緊接著這個地區發生了排山倒海般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岩漿被壓抑了幾億年,此刻突然衝出地麵,照亮了這片沉寂了上億年的土地,許多動物嚇得到處逃竄。地殼隨之發生了強烈的褶曲與壓縮,山脈隆起,形成了巨大的花崗岩山係。“怒火”平息後,群山又遭到冰川的侵蝕,留下了陡峭的角峰、冰鬥槽穀等冰川地貌。經曆了這場漫長的造山運動後,落基山終於巨人般屹立在遼闊的北美大地上,成為北美一道亮麗的風景。

4.歐洲的脊梁——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素有“歐洲屋脊”之稱。它西起地中海熱內亞灣附近的圖爾奇諾山口,向北和東北伸展,分布於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原南斯拉夫和奧地利6國境內,屹於多瑙河邊的維也納,全長約1200千米,寬120~300千米。山勢高峻,巍峨挺拔,平均海拔約達3000米左右。山區分布著1000多條山嶽冰川,目前仍在不停的活動中,是現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地。位於法國和意大利之間的勃朗峰是其主峰,海拔高達4810米,是歐洲第二高峰,山頂終年積雪,景色壯美。此外,還有128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山峰。山區內河流密布,歐洲的許多大河,如萊茵河、多瑙河、羅納河等都發源在這裏。

阿爾卑斯山總麵積3600平方千米,這裏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是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形成的。當高大的阿爾卑斯山形成以後,在近200萬年以來,歐洲經曆了幾次大冰期,阿爾卑斯山區曾被厚達2000米的冰層所覆蓋。冰川侵蝕岩石,鑿地開道,形成了很多突兀的峭壁、尖銳的角峰和冰川槽穀,使山勢顯得特別險峻。在造山運動中,還形成了許多構造湖。冬天,這裏是滑雪和觀賞雪景的理想場地。

阿爾卑斯山獨特的自然景觀

阿爾卑斯山脈所處的位置,以及各山脈的海拔和方位大不相同,不僅使這些不同的小山脈之間,而且一些小山脈範圍內的氣候也不同。由於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歐洲中部,它受到4大氣候因素的影響:從西方流來大西洋比較溫和的潮濕空氣;從北歐下移來的涼爽或寒冷的極地空氣;大陸性氣團控製的東部空氣;南邊溫暖的地中海向北流動的空氣。

阿爾卑斯山脈因其獨特的氣候特點,植物呈明顯的帶狀分布,從山腳向上依次可以看到溫帶闊葉林帶、針葉闊葉混交林帶、寒溫帶針葉林帶、高山灌叢草甸帶、高山草甸帶及亞冰雪帶、冰雪帶,植物垂直分布明顯。阿爾卑斯山脈中的幾個植物帶,反映了其海拔和氣候的差異。在穀底和低矮山坡上生長著各種落葉樹木,其中有椴樹、櫟樹、山毛櫸、白楊、榆、栗、花楸、白樺、挪威楓等。海拔較高處的樹林中,最多的是針葉樹,主要的品種為雲杉、落葉鬆及其他各種鬆樹。在西阿爾卑斯山脈的多數地方,雲杉占優勢的樹林最高可達海拔2195米。落葉鬆具有較好的禦寒、抗旱和抵抗大風的能力,可在海拔高達2500米處生長,在海拔較低處有雲杉混雜其間。在永久雪線以下和林木線以上約914米寬的地帶是冰川作用侵蝕過的地區;這裏覆蓋著茂盛的草地,在短暫的盛夏期間有牛羊放牧。在沿海阿爾卑斯山脈南麓和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脈南部,主要是地中海植物,有海岸鬆、棕櫚、稀疏的林地和龍舌蘭,仙人果也不少。

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冰川天女勃朗峰

雄偉的阿爾卑斯山群峰聳立,白雪皚皚。在諸多山峰中,勃朗峰傲視群倫,獨樹一幟。其海拔高達4810米,是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也是西歐第一高峰。其四周群峰競秀,巍峨壯觀,氣象萬千。它的北坡,有號稱“冰海”的巨大冰川,冰川自峰頂飛瀉而下,蔚為壯觀,吸引著世界各國的遊客來此觀賞旅遊。

勃朗峰還是冬季運動的中心,一到冬季,滑雪愛好者便穿上五顏六色的滑雪服,背上各種滑雪器材紛紛上山,從事各種滑雪運動。在勃朗峰腳下,有一個小城,叫沙莫尼市,是世界聞名的現代登山運動的發源地,也是現代登山運動的鼻祖索修爾、巴爾瑪和巴卡洛的故鄉。

5.太平洋與印度洋水係的界線——大分水嶺

大分水嶺是澳大利亞東部新南威爾士州以北山脈和高原的總稱。它位於澳大利亞大陸東部沿海,北起最北部的約克角半島頂端,南至維多利亞州的最南端,澳大利亞最大島嶼塔斯馬尼亞島其實也是大分水嶺的延伸部分。整個山脈南北延綿3000餘千米,寬在160~320千米之間,海拔一般在800~1000米。最高峰是位於南部的澳大利亞山的主峰科西阿斯克山,海拔222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