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五嶽歸來不看山——中華五嶽(1 / 2)

1.五嶽獨尊——東嶽泰山

五嶽是我國最著名的5座山峰,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和中嶽嵩山。在曆史上,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聖的象征,許多帝王都要到五嶽巡遊或封禪,以保佑國泰民安和統治長久,這基本上成為定律。其中又以東嶽泰山最為著名。

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它是中國曆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曆代帝王朝拜之山。曆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曆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遊覽。曆代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

泰山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中部的泰安市之北。泰山海拔1532.7米,氣勢雄偉磅礴,因此享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稱號。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曆朝曆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遊曆,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雄奇的景色

在中國名山中,泰山素以雄奇壯麗而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鬆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其巍峨、雄奇、沉渾、俊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歎。正如泰山天階坊上對聯寫的那樣:“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峨第一山。”

泰山日出是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每當雲霧彌漫的清晨或傍晚,遊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看,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裏麵,好像佛像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所以被稱為“佛光”或“寶光”。泰山佛光是一種光的衍射現象,它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據記載,泰山佛光大多出現在每年6~8月份的半晴半霧的天氣,而且是太陽斜照的時候。因為此時空氣潮濕,含水量大,雲霧順山各向上徐徐移動,太陽斜射時,順光觀察霧幕,往往會發現寶光。

泰山還以石刻眾多聞名天下,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親自題寫的,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辭優美,書體高雅,製作精巧。泰山現存有石刻1696處,分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記載泰山曆史的重要資料,又是泰山風景中的精彩去處之一。

泰山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植被覆蓋率達80%,從山麓拾級而上,可依次見到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林帶垂直界限分明,植被景觀各異。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藥用植物111科462種。

2.絕塞名山——北嶽恒山

恒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境內。如果從塞外古城大同出發,向東南而行穿過大同平原,便見遠處群峰屹立、險峻挺拔、巍峨壯觀的山嶺。這就是北嶽恒山,又名大茂山。

恒山是山西省溫帶與暖溫帶的分界,桑幹河和滹沱河的分水嶺。它西接管涔山,東至山西省界,綿延200千米,100餘座山峰連綿起伏,橫貫塞上,素有“絕塞名山”之稱。

恒山主峰玄武峰坐落在渾源縣城南,和西麵翠屏峰對峙,渾水中流,構成一道絕塞天險,是古代由大同入倒馬關、紫荊關的交通咽喉。恒山西銜雁門關,東連太行山,扼關帶水,地險山雄,遂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北魏太武帝曾發兵數萬,在此劈山開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北宋名將楊業,也曾駐兵恒山,鎮守三關,後來產生了千古流芳的“楊家將”的故事。

恒山是我國道教聖地之一。主峰玄武峰和翠屏峰,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樓台殿宇掩映於蒼鬆翠柏之中,奇花異草裝點著怪石幽洞。全山名勝古跡甚多,如飛石窟、北嶽廟、姑嫂崖、苦甜井、果老嶺、純陽宮等景觀,古有“十八勝景”之稱。另有白雲洞、紫芝峪等自然景點和“金雞報曉”、“玉羊遊雲”等天然奇觀。

最奇特的是古建築懸空寺。寺始建於北朝後期,憑險建築於翠屏峰腰部,以崖壁鑿眼懸梁鋪石為基,整個建築物坐落在飛梁構成的地基上,絕大部分殿宇樓閣後部或兩側以岩代木,建築物與岩體有機結合,渾然一體、構思出奇、巧奪天工。內部結構也曲折迷離,回旋轉折,別有洞天。古詩讚曰:“誰鑿高山石,淩空構梵宮,蜃樓凝海上,鳥道沒雲中。”

3.蔥蘢疊翠——南嶽衡山

早在3000萬年前,衡山花崗岩地層受到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強烈影響,發生斷層,而後又經過兩次間歇上升,就成為今日的衡山,因受到長期的風化剝蝕,才出現了今天這樣巍峨秀麗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