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山緣起
九華山開辟為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成為一千多年來僧侶及大眾的朝聖地,緣起於新羅國僧“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相傳當地新羅國王族金喬覺,24歲時削發為僧,並在唐玄宗開元年間來到了當時的九華山求法。當時九華山為青陽縣閔員外屬地,金喬覺向閔氏乞一袈裟地,閔氏慷慨應允。豈料金喬覺把袈裟輕輕一抖,展衣後竟遍覆9座山峰。閔員外既十分詫異,又大開眼界,歎未曾有,心悅誠服地將整座山獻給“菩薩”,並為持戒精嚴、艱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廟宇。金大師有了修行道場和收徒弘法的條件,由此威名遠揚,許多善男信女慕名前來禮拜供養。閔員外先讓其子拜高僧為師,遂後自己亦欣然皈依、精進修行。至今九華山聖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氏父子。
金喬覺在九華山,苦心修煉數十載,唐貞元十年(794年),於99歲高齡,跏跌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3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如撼金鎖”。根據金喬老的行持及眾多跡象,僧眾認定他即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並尊稱他為“金地藏”菩薩。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由此名聲遠播、譽滿華夏乃至全球,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並稱的地藏應化聖地。九華山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4.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建寺曆史悠久和規模宏大,居佛教4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稱。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即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周長約250千米,總麵積2837平方千米。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頂海拔306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署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時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座。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麵的升遷陸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億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紀時期,又經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運動,形成了華北地區最雄渾壯偉的山地。第四紀時期,冰川覆蓋了五台山,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冰緣地貌。五台山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係地層典型奇特,是全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五台山境內的絕大部分地層地段,都是以本地區的山、水、村、鎮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5.華夏第一佛山——雞足山
雞足山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西北隅,最高峰天柱峰海拔3248米。整座山頂朝西北,尾向東南,因“前列三峰,後拖一嶺,儼然雞足”而得名“雞足山”。雞足山是中國5大佛教名山之一,東南亞著名佛教聖地,中國漢傳藏傳佛教交彙地和世界佛教禪宗發源地,素有“雞足奇秀甲天下”、“靈山佛都、旅遊勝地”、“天開佛國”、“華夏第一佛山”等美譽。
雞足山之所以享有如此盛名,是與傳說中它是釋迦牟尼大弟子迦葉的講經道場有關。雞足山頂峰天柱峰西南天然絕壁華首門被佛教徒稱為“中華第一門”,據說迦葉在此守衣入定,等待彌勒佛降生後將佛祖的衣缽傳授予他。這些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注:迦葉入定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印度,在印度也有雞足山)。元、明兩代,形成了以迦葉殿為主的8大寺71叢林。鼎盛時期發展到36寺72庵,常駐僧尼達數千人的宏大規模,雞足山曆代高僧輩出,唐代的明智、護月,宋代的慈濟,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徹庸、釋禪、擔當、大錯、中鋒,清末民初的虛雲等都是聲聞九州的大德高僧。
雞足山不僅是佛教聖地,還是自然景觀勝地。雞足山共有40座奇嶺,13座險峰,34座崖壁,45個幽洞,泉潭100餘處。遠看山體巍峨雄奇,氣勢磅礴,近觀林壑幽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塔廟寺庵點綴於危崖高崗,形成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映增輝的奇景。在天柱峰頂除了可以“東觀日出,西觀洱海,南觀祥雲,北觀玉龍雪山”這“四觀”外,還有“天柱佛光”、“華首晴雷”、“洱海回嵐”、“蒼山積雪”、“萬壑鬆濤”、“飛瀑穿雲”、“懸岩夕照”、“塔院秋月”8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登臨雞足山,認為雞足山的日、海、雲、雪“四觀”,得之其一便可算奇絕,由衷讚歎說:“此不特首雞山,實首海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