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名山——峨眉山
“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難匹”,這是大詩人李白讚美峨眉山的詩句。從古至今,峨眉山都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國仙境征服了來自四海的賓朋,被稱為“蜀中仙山”。峨眉山的山峰相對如峨眉,故名。它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處長江上遊,屹立於大渡河與青衣江之間,在峨眉山市西南7千米,東距樂山市37千米,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遊勝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峨眉山主峰萬佛頂海拔3079.3米。全山形勢巍峨雄壯,草木植被濃鬱蔥蘢,故有“雄秀”美稱。因為高度可觀、麵積龐大,登山路線幾近百裏,對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戰。近年來建成了登山索道,遊人已可輕鬆登臨,去極頂俯瞰萬裏雲海,在金頂可欣賞“日出”、“雲海”、“佛光”和“聖燈”4大絕景。佛光是峨眉山最壯美的奇觀。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數十處,寺內珍藏有許多精美的佛教瑰寶。許多篤信佛教的老人不辭艱苦,一步一歇,曆經十數日始上山頂。無數慕名獵奇的遊客遠涉重洋,幾經周折,始圓夢達願愜意離山。峨眉山優美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它成為人們探奇攬勝、求仙修道的理想場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1996年,峨眉山與樂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2007年,峨眉山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2.佛教名山——海天佛國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我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85.2千米處,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麵積12.5平方千米,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4.3千米,東西最寬處3.5千米。海島的西北群山起伏,東南金沙漫灘。主峰佛頂海拔290米,為全島之巔。
普陀山是中國佛教聖地之一,著名風景勝地。普陀山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岩石經風化後多奇峰異石,景色絢麗。相傳,五代梁貞明年間,日僧彗鍔自五台山請觀音像回國,途經普陀山,為風浪所阻。他認為是觀音不肯離開中國,於是在普陀山東南角的紫竹林結廬留居,建“不肯去觀音院”。從此,開始了普陀山的佛教曆史。經宋、元、明、清各代修建,形成了擁有龐大寺廟庵堂的古建築群。在最盛時期,僧尼眾多,稱“海天佛國”。
普陀山現存建築,以普濟、法雨、慧濟三寺為最大,還有紫竹林、梅福、大乘、多寶塔等多處名勝古跡。普濟寺殿閣七重,琉璃瓦屋頂,黃色圍牆,巍峨壯觀。寺內鍾樓有大銅鍾重達3000千克,雖經百餘年風霜,仍完整無損。法雨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寺內有“龍鳳扁柏”,樹幹在離地麵30厘米左右高的地方,分為兩枝向上長,曲曲彎彎,一枝像龍,一枝像鳳,有頭有尾,生動活潑,形象逼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慧濟寺坐落於普陀山頂,近可見普陀諸寺分布於綠蔭之中,遠可望海天一色,漁帆點點,雲煙縹緲。這就是“華頂雲濤”的勝景。
3.佛教名山——蓮花佛國九華山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唐天寶年間改名九華山。它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九華山總麵積334平方千米,最高峰是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華山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群山眾壑,以峰為主,怪石古洞,錯落其間,溪流飛瀑,交織其中,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山勢嶙峋嵯峨,共有99座山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蓮花、羅漢、獨秀、芙蓉等9峰最為雄偉。山間古刹林立,香煙繚繞,古木參天,靈秀幽靜,素有“蓮花佛國”之稱。
九華山現存寺廟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萬餘樽。長期以來,各大寺廟佛事頻繁,晨鍾暮鼓,梵音嫋嫋,朝山禮佛的教徒信眾絡繹不絕。九華山曆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1999年1月發現的仁義師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氣候常年濕潤的自然條件下,肉身不腐已成為生命科學之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更為九華山增添了一分莊嚴神秘的色彩。
九華山文化底蘊深厚。晉唐以來,陶淵明、李白、費冠卿、杜牧、蘇東坡、王安石等文壇大儒遊曆於此,吟誦出一首首千古絕唱,黃賓虹、張大千、劉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揮毫潑墨,留下了一幅幅傳世佳作。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寫下了數十首讚美九華山的不朽詩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成了九華山的“定名篇”。九華山現存文物2000多件,曆代名人雅士的詩詞歌賦500多篇,書院、書堂遺址20多處,其中唐代貝葉經、明代大藏經、血經,明萬曆皇帝聖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跡等堪稱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