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其他恒星上有沒有發現帶有這種小而不發光的天體呢?天文學家的回答是有,並且還不隻一兩顆呢!它們不是有關望遠鏡能直接看到的,而是要用萬有引力定律算出來的。因為這些小天體繞著恒星轉,它們的微小引力吸引著恒星,像太陽吸引著行星,行星又反過來吸引著太陽一樣,使恒星產生微小地來回擺,從而算出小天體的存在。
目前,已經發現帶有行星的恒星,有著名的“天鵝座61星”,它帶有一顆隻有太陽百分之一,比太陽係中最大的木星要大十幾倍的行星。此外,波江座、半人馬座的比鄰星、蛇夫座以及仙後座等星座中的九顆恒星也帶有行星。天文學家推測,還有許多帶有行星的恒星沒有被發現。
2.新的行星定義引發爭議
我們知道,行星的產生是在不斷進行著的,隨著天文學的不斷進步和人類對太空的不斷探索,近年來關於行星的定義和行星排序等問題存在一定的爭議。比如,就在行星的新定義公布後不久,12名天文學家聯名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公開發表了《抗議冥王星降級請願書》,嚴重質疑數百位天文學家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讓冥王星離開“行星寶座”的做法。按照新的行星定義的第三條來要求,地球可能也會被開除。
據稱,投票天文學家隻占全球天文學家5%,有專家稱“這是個草率的決議”。據了解,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期為10天,很多專家由於經費問題,沒有等到最後投票的時刻已經先行離開,實際參加冥王星地位表決的專家隻有幾百人,這樣的投票規模遭到了聯名天文學家的質疑。在請願書中,這些科學家指出,參加布拉格會議投票的天文學家僅僅占全球天文學家的不足百分之五。這樣的比例作出這樣重大的決定實在缺乏說服力。
後來,天文學家決定運用動力學的標準來定義行星會出新問題。剛剛參加完此次會議回國的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博士向記者介紹說,這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一項很重要的決定,就是把行星和太陽係的其他天體分為三個不同的類別來定義。
行星的定義有三個要求:一是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上;二是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表麵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形);最後是已經清空了其軌道附近的區域。符合這些要求的也隻有1900年前發現的8個行星。
相對於表決程序上的欠妥,參加請願的科學家最不能接受的正是新的行星定義。對於行星定義的第二條,請願的天文學家認為,新的定義運用的是動力學而不是物質本身的特性,這種特性是決定能否成為一顆行星的必要條件。而且這個結果將影響到天文學其他體係的定義,比如恒星、星係、星雲甚至小行星。因為在這些體係的定義中,動力學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這些天文學家指出,如果按照新定義的第三條,那麼像是地球、木星這樣的行星也不符合定義,也要被“開除”。新的定義第三條說,行星要有足夠引力以清空其軌道附近的區域。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地球、土星、木星它們的軌道之間都有很多的小行星,這樣它們就不能被認為是“清空軌道附近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