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中國在天文學方麵的貢獻(1 / 3)

我國曆史悠久,對天文星象很早就有研究了。其中猶為著名的是幹支記時法、太初曆、大衍曆,以及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等。

1.幹支紀時法

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總稱。我國古代用幹支計時,已有很長的曆史了。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十天幹;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幹支還有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這樣把天幹、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共有六十個組合。這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六十甲子。過去人們就用這種方法紀年、紀日、紀時的。

除了幹支紀日法,還有幹支紀年、月、時法。

(1)幹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醜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複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為農曆己巳年,1930年是農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曆己巳年。我們在日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幹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曆年份除以60的餘數減3便得該年農曆幹支序號數,再查上麵的幹支表便得幹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幹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幹支:1991÷60=33餘11,年幹支序號數=11——3=8.查幹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幹支:1983÷60=33餘3,幹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幹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①幹支紀月法

幹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幹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②幹支紀日法

甲子為第一日,乙醜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複始,循環下去。例如農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③幹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醜時,其餘照推。時的天幹由該日所對天幹推求,其歌訣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該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壬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天支,便可推知其餘。

2.太初曆

在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太初曆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農曆,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曆”、“殷曆”、“古曆”、“黃曆”、“夏曆”和“舊曆”等。農曆屬於陰陽曆並用,一方麵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曆”;另一方麵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征,因此農曆集陰、陽兩曆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智慧的中國人在經年的勞作中發明了曆法和節氣。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字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曬得太熱,坐在樹蔭下休息。突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家之後,他就用了幾天幾夜設計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當天陰有雨或有霧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360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的不測,也使他很苦惱。萬年聽說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冬去春來,年複一年。

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製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麵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