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草原民族風俗(1 / 1)

1.什麼是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族盛大的傳統節日。“那達慕”為蒙古語音譯,意為“娛樂”或“遊戲”,源於古代的“祭敖包”。每年的七八月間是牧民生產的黃金季節,在這個季節,蒙古族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每次那達慕大會持續幾天的時間。到時,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雲集於各個不同的集會點,舉行賽馬、摔跤、蒙古象棋、射箭、歌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並伴隨著生產經驗和物資交流,這些是活躍牧區文化生活、促進生產的好形式。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加強同外來遊客的交流,每逢那達慕來臨,國內外賓客慕名前往,與蒙古人民共享節日之樂。

2.祭敖包是怎麼一回事?

“敖包”在蒙古語中是“堆子”的意思。堆子原是道路和邊境的標誌,後來逐漸演變,成為蒙古等民族敬拜天地的象征。

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一種祭祀活動。祭敖包時,人們在山地高處或丘陵,用石頭堆一座圓形石塔,裏麵安放神像或佛經,石塔頂端豎一根長杆,長杆上麵掛有經幡、弓箭等物。蒙古族把敖包神看做氏族保護神,舊時行人路過敖包時,要下馬供上酒肉,獻上錢財,或剪下馬鬃馬尾係在敖包上。

在夏秋之季舉行祭敖包,儀式隆重。到時候,人們攜帶哈達、整羊肉、奶酒、奶食等祭品,聚集在敖包處,先獻哈達和供祭品,然後喇嘛誦經祈禱,大家跪拜祝福,往敖包上添加石塊,並懸掛新的五色綢布條和經幡等。

3.關於哈達以及獻哈達

哈達是佛教傳入草原後才有的,用於迎送、饋贈等場合。哈達是藏語音譯,意思是“禮巾”。哈達按質料來分可分為普通品、中級品和高級品。普通品稱為“素希”,為棉紗織品;中級品稱為“阿希”,為絲織品;高級品稱為“浪翠”,為高級絲織品。哈達的長短不一致,長的一二丈,短的三五尺,顏色以白色為主,此外還有淺藍、淡黃等幾種,上麵繡有圖案,尾端綴有穗絲。

獻哈達是藏族、蒙古族用於敬佛或相互交往中的一種禮節,贈送哈達表示對對方的敬意。獻哈達時,獻者雙手手心向上,將哈達放在食指與拇指之間,哈達兩端自然下垂。獻給尊長或貴賓時,獻者必須彎腰低頭,高舉哈達過頭頂,送至對方座前請對方接收。獻給平輩或下屬時,將哈達搭在對方的脖頸上。敬獻哈達時,雙方必須互致問候和祝福。

4.什麼是敬鼻煙壺?

敬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相見禮俗。客人來到家中,主人拿一裝有煙粉或藥粉的小壺,獻給客人,讓他嗅一嗅。客人嗅後以禮相答。按古老的傳統習俗,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互相交換鼻煙壺,等雙方都將對方的煙壺吸一下後,再互相換回來。如果是晚輩與長輩相見,晚輩要等長輩坐下,自己站著,進行交換,等長輩吸過後,下輩向上微微舉一下長輩的鼻煙壺,然後雙手捧給長輩,將自己的煙壺換回。婦女在舉壺時要輕輕碰一下自己的前額,並慢慢彎腰,雙手遞給長輩。

5.火神節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鄂溫克人不知道怎樣使用火。在打獵時,他們部落的一個獵手不小心走進了一個大石洞,裏麵居住著許多蛇。他覺得特別好奇,因此就把蛇的洞府到處看了一遍。當他被洞內的風景吸引時,他就停留了一會兒。等他最後從洞裏出來時,發現世上已過了許多許多年,另外他意外地發現,自己突然能聽懂神仙的語言了!就在這時,獵人看見兩座氈房,一座是富人的,一座是窮人的。他走進窮人的氈房做客,聽見火神好像在說:“那個富人十分貪得無厭,要懲罰那個富人。”到了晚上,火神果然顯靈,懲罰了富人,富人得到了應有的報應。獵人感到非常奇怪,把這件事情的前前後後原原本本地告訴窮苦的牧民們,此後,牧民們開始崇敬火神,並把十二月二十三日定為火神節。

從此以後,火神節便成了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索倫一帶鄂溫克族人的節日。在這一天,每家都要殺一隻肥羊,選取羊身上最好的胸脯肉和羊頭,放在火上燒烤,以供祭火神。祭神時,全家老小都要向火堆叩頭,祭祀完後,各家盡興享用燒烤的胸脯肉和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