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壩上草原?
“壩上”是一個地理名詞,是指陡然升高的地帶因氣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目前,張家口以北100千米處到承德以北100千米處,統稱為壩上地區。就旅遊地域而言,主要又分為豐寧壩上、圍場壩上、張北壩上和沽源壩上。
壩上草原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北接蒙古高原南緣(俗稱“壩上”)。由於壩上草原位於北京正北的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是離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又名“京北第一草原”。壩上草原屬於大陸季風高原氣候,冬季長,夏季清涼宜人,7月平均氣溫24℃,水豐草美,美麗富饒,冬夏分明,為旅遊、休閑、避暑、度假的勝地。
壩上夏季天高氣爽,是避暑的一個好去處。這裏芳草茵茵,群羊如雲,駿馬奔騰,山峰高聳,碧水潺潺;接壩區域森林繁茂,山珍遍地;環顧四野,繁星般的野花點綴在茂密的綠草甸子上;大片大片的白樺林,特別俊美,枝葉層層疊疊,漏下斑斑點點的太陽影子;閃電河像一條美麗的玉帶,環繞著這片草原,靜靜地流過。當夜幕降臨,篝火明月,是跳舞、唱歌訴說情話的好去處。你可以同南來北往的遊客在篝火旁盡情地攀談,也可以獨坐,享受草原獨處的樂趣。清晨,你可以聆聽百鳥清脆的歌聲,也可踏著軟軟的天然草氈,去觀賞草原的日出。
2.壩上草原的曆史文化有哪些?
在秦代,壩上草原屬上穀郡;西漢為上穀北境;到了東漢、魏晉時,壩上草原成了鮮卑人之地;北魏時,它是兵家重鎮,也是遼、金、元、清曆代帝王的避暑勝地。壩上草原有一大批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古跡,金代景明宮、元代察汗淖兒行宮、清代胭脂馬場、狩獵場、張庫古商道、明代長城和古烽火台及元代宏城遺址、九連城遺址等,至今尚存。
在我國古代就有旅遊活動。因為政治因素,在中都建製時期,壩上草原就成為全國矚目的旅遊地;在清中期經濟高潮時,張庫大道開通,中原與外蒙進行貿易,壩上開始“開化富裕”。清王朝是過去的壩上草原最為輝煌鼎盛的時期。自公元1681~1863年,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在圍場舉行“木蘭秋獮”,來“肄武綏藩”、鞏固邊防,次數達到了105次之多,木蘭圍場也以它獨特的地位而載入史冊。可以說,曆史上的壩上草原是遊牧民族活動的“T型台”。
元朝時期,這裏發生了金元大戰,由成吉思汗指揮。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於旺兀察都(白城子)之地建行宮,立宮闕為中都,都城與宮闕仿大都(北京)而建,與大都、上都、和林並稱為元代四大都城,成為皇族狩獵、避暑、接見外域使臣的地方。
進入現代,許多名人在壩上草原留下了行蹤。九一八事變前後,馮玉祥、吉鴻昌駐防過這裏;同一時期,宋哲元的29軍同日軍作過戰。1934年,蔣介石親臨壩上草原,布置防務,並登城觀賞塞外風光。
草原一年一度的“廟會”是草原佛教盛行時留下來的,延續至今。在過去的“廟會”上,物資交流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尤其是馬牛羊買賣,因此到了現代,祭祀活動減少了,“廟會”大多是牧畜交易,百姓仍然俗稱牧畜交易大會為“廟會”。
壩上草原環境獨特,氣候溫和涼爽,有“沙平草遠望不盡”、“風吹百草天無際”、“深草臥羊馬”等吟詠壩上風景的著名詩句。每年的旅遊季節吸引了各地遊客前來觀賞。
3.壩上的地形與氣候
壩上地形東南高,西北低,為丘嶺、平原,水資源豐富,河網縱橫。壩上草地海拔在1200~1400米之間,沿壩有許多山峰和關口,最高海拔2500米以上。壩上寒冷、多風、幹旱,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壩上年均氣溫1℃~2℃,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無霜期90~120天。
4.壩上有哪些河流?
內流河為壩上主要河流,季節性強,經常幹涸。在雨季,山洪、河流聚到一處,形成“淖”。察汗淖、安固裏淖是最大的淖,位於尚義、張北境內。有少數的外流河,灤河是最大的外流河,發源於豐寧,流經沽源稱“閃電河”,經藍旗稱“上都河”,入多倫後又經過豐寧、圍場向南稱“灤河”。還有一些人工河流和一些水庫。這些水域裏都生長有天然魚,主要有鯽魚、鯉魚,水庫和淖周圍多是濕地,水草豐美,常見天鵝、地鵲。
5.壩上森林知多少?
在圍場塞罕壩一帶、沽源東南部、豐寧沿壩一帶分布有天然林。白樺、山楊、杏林為主要樹木。灌木林有白榆、沙杞柳、小紅柳、檸條等。壩上東部的人工林以鬆樹為主,西部以楊樹為主。這裏生態環境較好。壩上西部荒漠化特征明顯,有很多人工林。壩上樹木的多少對北京周邊的生態環境有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