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草原生態係統?
草原生態係統是草原地區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區非生物環境構成的,進行物質循環與能量交換的基本機能單位。草原生態係統不論是在結構還是功能等方麵與森林生態係統、農田生態係統是不同的,草原生態係統是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重要的生態屏障。
草原生態係統年降雨量很少,分布在幹旱地區。草原生態係統與森林生態係統相比,草原生態係統的動植物種類要少得多,群落的結構也不如前者複雜,不同季節或年代的降雨量不同,種群和群落的結構常常發生劇烈變化。
草本植物為草原生態係統的主要初級生產者,這些草本植物的構造,大多都適應幹旱氣候,如葉片縮小,有蠟層和毛層,借以減少蒸騰,防止水分過度損耗。草原生態係統空間垂直結構通常分為三層,分別是草本層、地麵層和根層,各層沒有形成森林生態係統中那樣複雜多樣的小生境,結構比較簡單。
適宜奔跑的大型草食動物是草原生態係統的主要消費者,如野驢和黃羊,小型動物如草兔、蝗蟲,數量很多。另外,草原還有許多田鼠、黃鼠、旱獺、鼠兔和鼢鼠等營洞穴生活的齧齒類。肉食動物有沙狐、鼬和狼。肉食性的鳥類有鷹、隼和鷂等,其他鳥類主要是雲雀、百靈、毛腿沙雞和地,其中有的居住在洞穴之中。
草原是畜牧業的重要生產基地。在我國廣闊的草原上,飼養著新疆細毛羊、伊犁馬、三河馬、灘羊、庫車高皮羊等大量的家畜,為人們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此外,草原還能調節氣候,防止土地風沙侵蝕。
2.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原因
就人類的幹擾作用而言,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平衡遭破壞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人類掠奪性的開采。人口的增加和經濟活動的增強給草原生態係統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對草原資源的掠奪式開采,使一些草場遭到嚴重破壞。例如,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的草原上生長著大量的發菜、蘑菇和藥材,每年的采收季節一旦來到,成千上萬的人擁進草原,大量地挖掘這些植物,導致這個旗20%的草場遭到破壞。
超載放牧。超載放牧就是指牲畜放牧量超過了草原生態係統生物生產的承受能力。這種超載放牧所導致的草原退化是個緩慢的過程。單位麵積上牲畜越多,可食性牧草被吃掉的就越多,維持牧草再生的草子就逐漸缺乏,牧草產量下降,草原毒草和雜草增多。如果不及時控製這種局麵,將出現惡性循環,單位麵積上可食牧草減少,但牲畜量不斷增加,因此牲畜不得不擴大覓食的範圍和次數,由此加重了對草場土壤結構的物理性破壞,反過來,遭到破壞的土壤又限製了牧草的生長。目前,由於過度放牧,內蒙古的大部分地區的土地開始沙化,當地已經開始禁牧。
不適宜的農墾。在人類發展過程中,不論古今和國內外,增加農田耕種麵積的主要途徑之一,一直是開墾草原,使許多草原變成了“大糧倉”。但是有很多開墾,常常造成既達不到糧食增產的目的,而又使草原原有植被遭破壞的局麵,因為草原處於氣候條件比較嚴酷、生態平衡脆弱的幹旱與寒冷地區,盲目的開墾以及開墾後的管理不當,容易導致惡劣後果。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青海省曾在草原區農墾近4000平方千米,但到1996年就棄耕2100平方千米,其中有些土地開墾後根本就不能耕種,既破壞了草原植被,又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3.草原退化的標誌是什麼?
草原退化的標誌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產草量下降。目前,和20世紀50~60年代相比,全國各類草原的牧草產量普遍下降30%~50%。
②牧草質量下降,可食性牧草減少,毒草和雜草增加,導致牧場的使用價值降低。在青海果洛地區,雜、毒草由占全部草量的19%~31%增加到30%~50%,優質牧草則由33%~51%下降到4%~19%。
③氣候惡化。草原退化,植被疏落,導致許多地方的大風日數和沙暴次數逐漸增加。反過來,氣候的惡化又促進了草原的退化和沙化過程。我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國家之一。
4.如何恢複和保護草原生態係統?
建立牧業生產新體係。建立新的農業生產結構體係,大力發展草業和畜牧業,這也是彌補這些地區耕地少和減輕農田壓力的有效措施。
實行科學管理。改進某些落後的經營方針,實行以草定畜、適度放牧、推行季節牧業以減輕草場壓力,給牧草提供休養生息的時機,采取可使草原植被得以恢複和發展的各種有效措施。
發展人工草場。實行分區輪放、建立圍欄、合理利用草場等措施。